孫譚玲
睡眠是檢測人心最好的儀器。睡眠可以把人本身的精神狀況,如緊張、不安等心理問題檢測并表現出來。有時,身體的其他功能還沒有反應過來時,睡眠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我們不妨先來談談消耗精神、妨礙睡眠的原因。回想一下你在失眠前做過的事情,或者你失眠時想的事情,你可能會說起工作、感情、人際關系等,但是,歸結到本質上就一個——煩惱。
如果說煩惱是引發失眠的直接原因,那么,性格可能決定了你是否容易煩惱。
同一件事情,比如說“睡不著”這件事,不安的人會給予過度的負面評價。實際上,躺著睡不著不過30分鐘,但是,他會覺得有一個小時了,甚至更長。而樂觀的人就會覺得,“只是有點睡不著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
不僅僅是睡不著這件事情,容易不安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比普通人想得多。稍微受點傷,在他們眼里就是不得了的大事;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他們就會想到很糟糕的方面。他們面對大部分的事情,都會覺得很苦惱。
所以,與其說煩惱是失眠的原因,不如說多愁善感的性格才是元兇。
睡眠的滿足感和客觀的睡眠質量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在關于睡眠的書中,才會出現疑似失眠癥這種疾病的界定。患有疑似失眠癥的人,他們在客觀上獲得了良好的睡眠,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睡得不好,睡不著。
許多失眠癥患者往往會夸大其詞,他們的講述不能完全相信。他們說“我失眠了”,意思是說“我正因此苦惱”,更深層的意思是“我需要更多的關心”。
獲得了良好的睡眠卻非要說自己沒有睡著的人,就如同當下“煩惱的年輕人”那樣,分明一點兒都不胖,卻非要說自己很胖。這類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強,也就是安全感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