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瓊
?
廣播新聞訪談類節目的要素分析
□林良瓊
摘要:廣播新聞訪談節目是最有對象感、最能以情動人的節目類型之一。優秀的廣播新聞訪談節目能以小博大、以點帶面,表達百姓心聲,反映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能量。本文著重對廣播新聞訪談類節目的主題內容、策劃技巧、嘉賓及主持人的選擇、整體音效四個方面要素進行分析探討,對廣播新聞訪談類節目的策劃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播新聞訪談;主題內容;節目策劃;主持人;整體音效
在當下媒體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廣播新聞訪談節目作為一種傳統的節目形式,依然能夠獲得一大批忠實的聽眾,說明這種形式是受眾所需要的。優秀的廣播新聞訪談節目能以小博大、以點帶面,表達百姓心聲,反映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能量。廣播新聞訪談節目用廣播藝術化的形態來呈現新聞人物,講述真實的新聞故事。廣播新聞訪談節目的主題內容、策劃技巧、嘉賓及主持人的選擇、整體音效四方面要素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一)富有時代精神的主題是廣播新聞訪談類節目的靈魂
廣播新聞訪談節目以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為談話內容,通過對生活情境的再現、廣播傳播技巧的運用來展現新聞人物的生存狀態和思想的閃光,凸顯新聞的價值,實現介紹新聞背景、分析新聞事件、反映民眾意見等功能。新聞訪談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大小首先取決于選題,“接地氣”、容易引起共鳴的作品往往能夠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這需要我們真誠地面對聽眾,善于挖掘好的新聞素材,善于發現身邊的點滴美好。不同的創作者有不同的創作方式,但所選取的主題方向都要能真實地表達老百姓的態度和心聲,客觀地代表社會的輿論動向。
(二)典型人物是詮釋主題內容的有力載體
優秀的廣播新聞訪談類節目關注點在人,承載的是這個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表現一個人的心路歷程,詮釋他的情感或者情懷。新聞訪談節目要選取具有代表性、受眾感興趣的人物,表現出人們生活方式、生命態度、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的深刻嬗變,并使廣大聽眾共享對于自我和現實世界的理解和希望。如中山臺新聞訪談節目《鄭守儀和世界第一座有孔蟲雕塑園》以中山有孔蟲雕塑園這個世界級的科普園地為切入點,表現鄭守儀院士為了國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宣傳了中山海外歸僑的杰出成就。節目成功因素之一就是訪談對象選擇恰當,有故事,有特點。鄭守儀女士是中山籍歸僑、中山科學院院士、海洋生物學家,人物語言平實卻富有愛祖國、愛科學的積極意義和感染力,使節目主題把握住了時代精神。
(一)訪談對象的選擇
廣播新聞訪談節目是通過訪談的形式來實現節目的交流與傳播,所以我們要選擇具有相應交流能力、精神內涵豐富的訪談對象。聲音對于廣播而言,其魅力不是那種恢弘場面展現,而是一個人的內心深刻表達,甚至是無限的張揚。在訪談節目中,“認同感”是吸引聽眾的手段之一。大多數的聽眾會根據自我的認知來尋找嘉賓和自身之間的相似點,從而喚起內心對嘉賓的認同感。所以策劃訪談節目時,要尋找能喚起人們認同的訪談對象和故事,要十分注重其故事的豐富性和個人的表述能力。韶關臺的廣播新聞訪談節目《生命·陽光》以雙腿殘疾的電臺節目主持人寧小梅為訪談對象,講述了她帶著精心編織的手工藝品參加2010年世博會殘疾人主題館的故事,表現了寧小梅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寧小梅擅長語言組織和表述,使節目現場氣氛感人,提升了節目的感染力。
(二)節目謀篇布局
新聞訪談類節目是經過加工的新聞作品,取材于現實生活,并創造性地藝術加工,從而更傳神地反映生活。訪談節目要受觀眾歡迎,一是要有吸引力的開場,用好的開頭增加聽眾收聽的興趣。如采訪對象是文學泰斗,那么節目可以設計由朗誦片段開頭。二是要有嚴謹且巧妙的情節安排。要根據訪談對象的個人經歷和故事,較為合理地將時空組合在一起,比如,組合一個人不同時間段的話語播出,以體現一個人成長的時間線。在節目中還要借助“沖突”來實現人物的情感描繪與表達,引導聽眾將人物的情感和自己進行對號入座,實現“同歡笑,共灑淚”,從而達到“代入式體驗”的收聽感受。三是懸念的設置要精巧。在敘事的過程中,層層跌宕的效果能夠引發聽眾的聯想。比如,節目中的故事情節有時不是以時間為敘述順序,可以利用“小片段錄音或音樂”承上啟下,設置懸念。四是結尾要留有余味。訪談節目結尾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節目開頭和中間的訪談內容都很好,結尾卻草草收場,會讓人覺得頭重腳輕,破壞了節目的整體感。
(一)情感溝通
訪談類節目主持人是整個節目最直接的“操盤手”,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節目情感傳播。一個沒有情感表達的主持人不可能與被采訪對象建立無縫的溝通關系,更談不上節目感人、動人。主持人必須具備人文關懷的思想,尊重和理解采訪對象,深入了解訪談對象的性格,合理運用心理學原理和采訪藝術,提升溝通能力,從而實現主持人與訪談對象的有效溝通。新聞訪談節目《羅昌平:實名舉報第一只螃蟹不好吃》就是一篇體現主持人“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優秀作品。作為反腐的熱點新聞人物之一,羅昌平一直回避各種提問。節目主持人通過前期大量瀏覽資料,深刻體會和理解羅昌平的心理矛盾、內心掙扎和所承受的壓力,節目中敢于情感探討,消除了訪談對象的緊張感和戒心,最后成功地以訪談形式呈現出羅昌平的內心世界。
(二)語言交流
主持人要使用接近日常的語言方式,在準確達意的基礎上體現平實、簡約、鮮明的語言特色。要喚起共鳴,讓訪談對象愿意敞開心扉進行互動,使節目內容得以更深刻地挖掘。主持人思路要清晰,抓住時機,在采訪對象進入狀態的情況下,可以圍繞中心思想,開門見山提問。主持人提問要具體、準確。“感想如何”“談談體會”等概念化、籠統的問題,會使采訪對象無從談起。溝通能力是對主持人語言能力的基本要求。新聞訪談類主持人要具備豐富知識,從語言的組織力和創造力、感染力、親和力等方面來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形成獨有的個性風格。主持人語言的個性魅力是節目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形象認同
主持人作為節目最直接的載體,展現出的是某種思想品格、節目內容及時代思潮。得體恰當的個人形象會給訪談對象帶來舒適感,會營造出和諧的節目氛圍。同時,主持人的儀態形象會影響與嘉賓交流的情緒,如果能給人以美的感受會更有利于主持人更快地獲得訪談對象的認同感。新聞訪談節目主持人如果穿著過于新潮甚至怪異的服裝與嘉賓交談,則不恰當。
(一)借助語言聲音助推現場效果
音響的運用包括語言、音樂和聲音效果。聲音是廣播唯一的傳播手段,策劃、制作、完成一個廣播作品,其實就是一次挖掘、整理并設計各種聲音元素的過程。廣播是用聲音表達人的內心世界的,要注重音響與內容的關系問題。直接代表核心內容的音響稱為主題音響,展現環境氣氛的音響稱為陪襯音響,表示場景轉換的音響稱為過渡音響。很多主持人在訪談過程中注重娓娓道來,只是關注訪談對象的主題內容是否實現了,卻往往忽視對背景和人物的細節關注。有時候,也許一個人物在大段表述之后的一聲嘆息,所傳達的內涵恰恰是我們所最需要的,這樣的細節展現也是音效的魅力之處。
(二)借助音樂歌曲營造想象空間
廣播訪談節目中,音響與文字語言配合,使內容更生動,其所蘊含的感情更易為人領會。音響是廣播中最具個性的一種語言符號,可以直接表現主題、展現環境、體現氣氛、轉換時空。它體現的現場感、立體感、真實感和感染力是其他語言符號無法代替的。訪談節目的風格和定位需要音樂和音效來營造。人們可以借音樂旋律展開廣闊的想象空間,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有的節目選用歌曲烘托主題,反襯嘉賓曲折的人生經歷,意味深長,更勝千言萬語。廣州電臺新聞訪談節目《出租車里的平民英雄——訪出租車司機符德暉》,講述了出租車司機符德暉見乘客遭遇危難而見義勇為的故事。節目尾聲時,主持人說,“多謝符師傅。希望各位朋友通過我們這期節目,謹記符師傅說的‘助人為樂’這四個字。”歌曲《愛的奉獻》漸起,“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音樂與節目主題很好地交匯在一起,打動了聽眾的心。整篇作品訪談場面把控到位,音響安排巧妙、統一,成為助燃聽眾情緒的有效手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攀.新媒體語境中如何提升廣播時政新聞傳播效果[J].中國廣播,2014(11):41.
2.盛堅毅.論典型人物的廣播采寫[J].中國廣播,2015 (6):58.
3.劉東霞.如何處理三人談話中的嘉賓問題[J].嶺南視聽研究,2007(2):80.
4.孫崢.營造生動的聲音世界——淺談廣播特寫錄制理念[J].中國廣播,2012(12):52.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江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