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
?
網絡新聞輿論監督中的名人效應分析
□韋華
摘要:網絡新聞媒體的高速發展,使得互聯網中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越來越大,而網絡名人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在網絡輿論中扮演著信息傳播者、事件評論人以及利益代言人等角色,其產生的名人效應對網絡輿論監督的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當然,網絡名人效應也有他的負面影響,如何規避缺陷,發揮名人效應對網絡新聞輿論的良性引導作用是一個有待分析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名人效應;網絡名人
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在現代人生活中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快捷性、公開性與廣泛性,不僅方便了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感情,也為公眾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公共領域——一個任何人都能發表對社會公共事件的看法與意見的平臺,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絡新聞輿論監督。
在近年來的網絡輿論事件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社會各界名人在網絡輿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各種角色。這些名人充當網絡言論中的意見領袖,傳播社會公共信息,發表對社會公共事件的看法,引導社會輿論發展,產生了網絡新聞輿論監督中的名人效應。
所謂“新聞輿論監督,是通過新聞媒介對公共權力運行中的偏差行為及其他不良社會現象進行批評和制約,促使其修正錯誤的輿論監督。”①而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則側重指網絡新聞媒體本身以及民眾通過網絡媒體這一中介,對公權力運行以及社會公共事件進行的新聞輿論監督。現階段,我國主要的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存在于網絡新聞門戶網站、微博、博客以及論壇。而活躍于其中的社會名人主要是商業精英、活躍媒體人、社會公共人物等,他們在網絡新聞輿論監督中主要以微博大V、名博寫手、論壇版主以及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的身份出現。
與傳統媒體中的意見領袖不同的是,由于網絡媒體的特性,網絡輿論監督中的社會名人有著自己的新特點。第一是自媒體屬性。在傳統媒體中,名人專家等意見領袖依托于傳統媒體存在,而網絡中的社會名人自己掌握著新媒體,除了受到媒體管理方對內容的制約,其發表言論的時間、討論的主題都有很大程度的自由,名人效應可以隨時隨地發生。第二是交互性。網絡媒體本身就有著強大的實時交流功能,這使得網絡意見領袖能隨時與民眾自由溝通,傳播信息與觀點,從而對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產生影響。
促進信息更快更廣傳播。網絡媒體迅猛發展以來,它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就廣為人知,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往往較之傳統媒體要快速而廣泛,網絡名人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微博大V往往有上百萬甚至成千萬的粉絲數量;博客名主的關注量通常有十萬以上,點擊量則往往在十億上下;加上近年來興起的微信公眾號也擁有眾多關注者。當社會公共事件發生時,名人效應立即顯現:微博大V轉發信息與評論,博客作者發表博文表達自己看法,微信公眾號則將輿論觀點集結成小文推送到用戶手機上。這樣,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社會公共事件立即成為上千萬民眾討論的熱點,新聞輿論隨即形成。2011年網絡中關于PM2.5作為衡量中國空氣質量指標的討論,就是在網絡名人的推動下展開的。2011年11月,北京連續遭遇霧霾天氣,然而環保局公布的空氣質量指數卻始終是輕度污染甚至更好。隨后,姚晨、潘石屹等網絡名人開始關注此事,他們在微博上大量轉發、關注,并傳播普及了PM2.5的相關知識。童話作家鄭淵潔更是在網上發起投票,看民眾希望PM2.5的中國標準何時獲得通過。由于這些網絡名人的關注宣傳,大量民眾參與到對空氣質量標準的大討論中,甚至自己走上街頭測量PM2. 5公布到網上。巨大的網絡輿論壓力下,國家環保部于2012年初通過了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引導促進統一輿論的形成。網絡媒體的門檻低,民眾參與度高,媒體數量多而繁雜,這使得網絡中對社會事件的觀點看法魚龍混雜,莫衷一是。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容易由此散亂缺乏效率。而名人效應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引導網絡輿論集中于某一個或幾個話題,促進對統一社會公共事件的統一輿論形成。在民眾對同一事件關注的前提下,網絡名人憑借其多元的消息獲取渠道,首先對事件信息進行傳播并發表自己看法觀點;接著互相討論辨別,借助網絡交互性與民眾深入溝通,進行輿論引導,逐漸形成優勢觀點方,最終促進了相對多數的統一輿論的形成。
促進輿論向社會活動轉變。由于碎片化與熱點關注的性質,網絡輿論在一小段時間保持熱度后,民眾的關注點就迅速被其他社會事件所吸引。但網絡輿論監督有時不僅僅是輿論監督,它會向實際生活中的社會活動轉變。2011年中國社科院教授于建嶸有感于網絡上關于乞丐兒童的討論,在新浪微博建立“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賬號,旨在通過民眾隨手拍的力量,聯絡公安機關來解救可能是被拐賣的乞丐兒童。雖然活動尚有爭議,但這位被網友評為“互聯網風云人物”的意見領袖,通過自己的努力,引起了民眾對乞丐兒童與拐賣兒童的關注與思考。更重要的是,這一輿論監督轉變為現實的社會活動,不到一年就有22萬人次參與,直至今日還活躍在網絡上。另外,媒體人鄧飛發起并持續推廣的“免費午餐基金項目”,直接推動了2012年國務院“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可見,網絡意見領袖持續不間斷地關注同一個社會問題,并運用自己的社會資源推動一個社會活動的建立,網絡新聞輿論就有可能在這樣的名人效應的催化下,轉化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力量。
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對于我國公民社會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毫無疑問是一大推動力量,但互聯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活躍于其中的意見領袖雖然貢獻良多,但他們所產生的名人效應,有時也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傳媒職業精神的缺失。在網絡新聞輿論產生過程中,由于信息碎片化、審核機制缺乏以及網絡把關作用弱等原因,假新聞與謠言總是伴隨產生。一旦網絡名人不能認真辨別相關信息,將假消息傳播出去,并配以自己的觀點,那么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虛假信息得到廣泛傳播,錯誤的輿論導向也隨即蔓延到網絡中。這歸根結底還是有些網絡名人的傳媒職業精神的缺失。這其中,有些名人是由于沒能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而造成的無意傳播;但有些意見領袖則利用自己在網絡上的名人效應,有意散播虛假信息。2013年互聯網上,“自來水里有避孕藥”“南京豬肉鉛超標”“舟山人頭發里汞超標”等謠言借助微博平臺散布廣泛,幕后的炮制者是在新浪微博擁有30多萬粉絲的商人董良杰。他最終目的是為自己的凈水器產品營造銷售環境。值得注意的是,擁有一千多萬粉絲的微博大V薛蠻子,由于與董良杰的私交甚篤而盲目不加核實地轉發這些謠言,其名人效應帶來的是謠言廣泛散布,多方民眾利益受損。
片面觀點傳播誤導輿論。網絡名人雖然有比常人更廣的消息獲取渠道、更獨到的觀點想法或者更熟練的專業知識技能,但終究都是擁有不同經歷與人生情感的普通人。他們對于社會公共事件的傳播與評論有時難免片面、主觀,有時甚至帶有自己的情緒。更有少數網絡名人“以偏激心態放大現實中的社會矛盾,大肆宣傳各種錯誤思想觀念與價值導向,讓某些極端化的言論占上風。”②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近幾年,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2013年峰回路轉的“新快報事件”中,網絡因《新快報》兩篇頭條“請放人”而沸騰。活躍于網絡上的媒體名人多數不假思索就在網絡上發表評論,聲援新快報和陳永洲,其中不乏在網絡上成名已久的資深媒體人。而陳永洲后來承認了受賄報道。
雖然網絡名人也會由于觀點片面與缺乏媒介職業精神,造成名人效應對網絡輿論監督產生負面影響,但這并不能讓我們否定名人效應的良性作用。相反,為了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環境,需要社會各方面正確對待名人效應。社會層面,相關的網絡立法應切實推進,給予網絡言論確切的法律監督與依據,以限制名人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與管理部門應鼓勵網絡名人積極正確地引導輿論,充分發揮名人效應對信息傳播、公益事業與統一輿論形成的積極作用。同時,網絡名人應加強自身媒介素養,培養媒介職業精神,在網絡輿論中認真甄別網絡信息,在求證后做出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良好發展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注釋:
①黎三華,李一軍.記者在輿論監督中的角色定位[J].新聞與寫作,2004(9).
②馬映紅.網絡名人傳播角色的引導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3(12).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