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必鳳 莊燕華
“有沒有必要讓寶寶上小小班?”“才兩歲多的寶寶上小小班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重視早期教育的年輕父母們,常常會有此類糾結的問題。一方面想讓寶寶提前進入集體生活,希望寶寶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鍛煉;另一方面,看著才兩歲多的心肝寶貝,爸媽又有著諸多的顧慮和不舍,怕他在幼兒園不適應,怕他受到欺負,怕老師照顧不過來。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讓寶寶上小小班呢?上小小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小小班,意味著什么?
無論是上小小班還是上幼兒園,對于寶寶來說都是面臨生命中第一次“分離焦慮”,所以在對待這個問題上,父母們要慎重。要不要送寶寶進小小班,要根據自己寶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1.父母們應該擺正對待小小班的心態。如果你是抱著讓寶寶早早起跑、比別的寶寶更早地多學一些知識的心態而把寶寶送進小小班的話,那就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寶寶在小小班階段是不學實質性知識的,并且對于2歲的兒童來說,他們對學習完全沒有概念,無論是大腦還是身體都尚未發育好。
2.小小班老師主要的任務是:
·讓寶寶們適應集體生活
·享受集體玩耍的快樂
·練習與同伴友好相處
·嘗試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會講衛生、懂禮貌
因此,不要指望寶寶能在小小班學到多少實際的知識,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主要任務是盡情地玩耍,體會在集體氛圍中玩耍的樂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這是為寶寶的人生“打地基”,對寶寶的智力、人格發育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寶寶上小小班后,你有責任處理好寶寶的分離焦慮,這是對寶寶的成長負責,也是小小班老師無法替你做到的。
4.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有些父母把寶寶交給老師后,就忽視、淡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寶寶,不是一蹴而就的,寶寶需要身邊每一位家人、老師、同伴的共同陪伴,不論是家庭環境還是幼兒園集體環境,都需要關注寶寶的身心發展,鼓勵他們動手動腦、充分發揮潛能,在做做玩玩中茁壯成長。
哪些寶寶適合上小小班?
1.如果你的寶寶性格外向,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而家里又沒有足夠的人帶寶寶、陪寶寶玩,那么不妨給他報個小小班。
2.如果家里有特別寵愛寶寶的長輩,家庭教育常常達不到一致性,不妨讓寶寶上小小班。
3.如果寶寶十分活躍調皮,家里已經滿足、約束不了他充滿好奇的心和不知疲倦的身體,請給他報個小小班。
4.如果你的寶寶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晚睡早起、不睡午覺,請把他交給小小班老師。
父母請考察:優秀的小小班是什么樣的?
面對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情況,一些優秀的小小班,與家里的應對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案例1:遇上不肯好好吃飯的寶寶
家里:
1.用電視、iPad、手機等電子設備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同時邊哄寶寶吃飯。
2.允許寶寶玩玩具,家人在一旁趁機喂飽寶寶。
3.寶寶在戶外玩耍,家人端著飯碗圍著寶寶,哄騙正在玩樂的寶寶進餐。
4.用寶寶喜歡的玩具、食物或喜歡做的事情來誘惑寶寶,承諾乖乖吃完飯就可以滿足其要求。
小小班:
1.鼓勵和激發寶寶在集體中的成就感:鼓勵寶寶自己動手吃飯,只要是愿意自己動手吃飯的寶寶,飯后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并且在集體圍坐的時候發獎勵,得到大家的表揚。
2.鼓勵挑食的寶寶嘗試接受新食物,慢慢接納并熟悉它們的味道:挑食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的習慣,當寶寶們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老師會從少到多、循序漸進,先告訴寶寶這是有營養的食物,吃了以后對身體有哪方面的益處,然后鼓勵寶寶今天先吃一點。只要寶寶愿意克服這一點抗拒心理,嘗試吃一點,或者嘴巴里嚼幾下以后再吐出來,對寶寶來說都是進步。他愿意跨出第一步了,下次碰到這種食物他就不再特別抗拒,向接受它慢慢靠近。
案例2:生活能力的培養
家里:
小小班年齡段的寶寶,在家人面前理所當然還是小寶貝,家人為他們做好一切生活方面的照料:進餐、穿衣、如廁、整理玩具等幾乎都是大人包辦的。
小小班:
1.老師會鼓勵寶寶做各類力所能及的事情,寶寶們在小小班里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脫褲子小便、自己洗手擦嘴、自己學著穿脫衣物午睡、玩好玩具后與小伙伴一起物歸原處。
2.也許父母會產生疑問:這么小的寶寶,在家個個都是寶貝,到了小小班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老師們真狠心。實則不然,3歲左右的寶寶應該初步具備自我服務的生活能力,父母和老師都應該更加注重寶寶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3.有的小小班會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寶寶參與到豐富的生活活動中來。父母們一定要相信寶寶,放手讓他去做,你會發現寶寶原來很能干,時常會有讓大人驚訝和感動的創舉。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讓他自己來;媽媽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叫寶寶幫忙,爸爸做修理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拉上寶寶做助手。在生活中教給寶寶各種知識、方法和技巧,同時培養寶寶愛整潔、講秩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案例3:與同伴的相處
2~3歲兒童由于動作、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社會交往范圍開始擴大,逐漸習慣與同齡伙伴以及成人的交往。
家里:
在家里,寶寶是全家人關注的焦點和中心,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他們習慣了得到和索取,不懂分享,導致在本來就缺乏的同伴交往中,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標準,例如在與小朋友玩時常常會搶別人的東西,不滿意時甚至會抓咬別人。
小小班:
小小班是一個集體生活的大家庭,每個寶寶在老師眼里都是平等的個體。寶寶們離開了家人的陪伴,沒有了特殊性和唯一性,沒有了家人這個“靠山”,他們會開始察言觀色、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需要有禮貌地問“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想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時,要先問問別人“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需要別人的幫助時,也要有禮貌地問“你可以幫幫我嗎”?在集體環境里,寶寶們學會交往、商量、分享、禮貌待人,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老師們則會在一旁細心觀察,當寶寶遇到問題時,及時地幫助他,讓他充滿自信。
案例4:面對寶寶的“為什么?”
2歲左右正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言語能力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思維能力也在日新月異地進步。寶寶不僅增長了很多本領,還增加了很多思想。他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斷高漲,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不停地問這問那,儼然一個“問題精”。
家里:
面對寶寶經常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長輩們起初會認真、耐心地回答,久而久之,忙碌的他們會忽視寶寶的需求,甚至嚴詞拒絕,抹滅了寶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小班:
1.面對寶寶們的提問,老師會有選擇地回答。有時把問題拋給寶寶,讓他自己試試找答案;有時候也會組織其他寶寶一起討論、共同思考,幫助朋友找出“為什么”的答案。
2.這個階段是寶寶自我思維能力不斷提高的開始,父母和老師應該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保護好他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3.這個關鍵期的核心育兒任務是——善于向寶寶提問和回答寶寶的問題。向寶寶提問可以引導他有意識地去探索和認識世界,還有助于培養創新意識;回答寶寶問題的時候需要跟他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既要幫助寶寶學習、理解一些基本的常識和概念,又要防止用條條框框來限制寶寶的思想空間。
案例5:寶寶做運動啦
這個時期的寶寶非常好動,他們已經無法拘泥于簡單的室內游戲,更憧憬著戶外運動。
家里:
長輩們擔心弄臟衣物、怕寶寶受傷,無形中會給寶寶諸多束縛,導致寶寶的戶外運動內容單一,滿足不了蠢蠢欲動的小身體。
小小班:
1.老師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選擇適合寶寶運動的場地和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運動玩具,讓他們盡情地跑、盡情地跳,并不斷變換游戲的方式。在運動中提高寶寶全身協調和手眼協調能力,通過提高運動技巧,刺激大腦更好地發育。
2.這個階段不必簡單地要求衛生和整潔,摸爬滾打、玩沙土、玩水都是寶寶熱衷的活動,而且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很多好處。只要寶寶在游戲過程中有安全意識,在游戲后知道洗手、洗臉、換衣服,那就是一個得體懂事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