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年齡的遞增、乳牙逐漸萌出,各類包裝精美、色彩鮮艷的零食開始在飲食中嶄露頭角,媽媽們會在兩頓正餐之間補充一些美味的小零食來滿足寶寶們對食物的小欲望,比如:幫助寶寶鍛煉咀嚼功能的磨牙棒、小餅干、小面包、蛋卷、海苔片……很多時候,零食也會成為寶寶之間交際的道具:“我分給你一塊小餅干,你分給我一個小蛋卷,咱們一起‘嘎巴、嘎巴就成為好朋友了。”這些五花八門的零食看似美味,其中也隱藏不少的“小貓膩”。
零食選購指示燈
One:綠燈零食
這一類零食俗稱“點心”,以豆漿、原榨果汁、包子、饅頭、堅果、全麥餅干、原味肉松為代表,主要由天然的食材加工而成,加工過程簡單,食品添加劑相對較少,營養較豐富,富含蛋白質,可以用來補充正餐營養的不足,屬于可以放心食用的綠燈級零食。
Two:黃燈零食
這一類零食雖然也是用天然食材加工而成,但它們經過多道加工、調味的程序,味道豐富,或甜或咸,深受寶寶們的喜歡,比如:豬肉脯、牛肉干、冰淇淋、果凍、水果罐頭等。以果凍為例,顏色鮮艷、口感清甜軟滑的果凍讓所有寶寶都喜愛有加,而這些外表鮮艷的果凍主要成分卻是藻酸鈉及瓊脂、明膠和香精、色素,過量攝入藻酸鈉、瓊脂會影響身體對脂肪、蛋白質的吸收,長期進食添加香精、色素的果凍,還有一定的毒性。另外,年齡較小的寶寶在沒有充分咀嚼果凍的情況下,一旦誤吞食堵住氣管,會造成窒息,后果不堪設想。
Three:紅燈零食
這類零食又稱“垃圾食品”,通常熱量極高,含有大量的糖精、色素、香料等物質,幾乎沒有什么營養。最常見的比如:水果味汽水、可樂、泡面、炸丸子、薯條、爆米花、棉花糖、各種包裝的“5毛錢食品”(小辣條、小豆干)……長期食用容易讓寶寶產生不良反應。
零食中的“特種軍”:強化食品
強化食品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凡是在食品的營養列表中某一項元素含量略高于同類食物,就會被冠上“強化食品”的名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AD鈣奶、酸鋅口服液、維生素糖等都屬于強化食品。一般說來,有挑食、偏食習慣的寶寶,他們的食物營養攝取范圍比較窄,容易出現營養缺乏的情況,應適當補充強化類食品。
advice1:根據寶寶自身需要
強化類食品雖然能補充寶寶的營養,但是媽媽們在選擇的時候也務必學會“對號入座”,否則很多時候會過猶不及。比如:母乳喂養的寶寶,可以選擇鐵元素含量高的乳制品進行補充,以防止貧血;牛奶喂養的寶寶,應適當補充維生素A、D,并經常曬曬太陽,防止佝僂病的發生;不愛吃水果蔬菜的寶寶,補充維生素C很有必要,可偶爾吃點維生素軟糖。
advice 2:把握強化量
研究表明:6~12月齡的的寶寶,日強化量維生素A為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為400國際單位,鈣為800毫克,鐵為15毫克,鋅為10毫克,維生素B1及B2均為1毫克。給寶寶補充強化食品時要注意掌握好平衡,強化量過大,會引起元素的中毒反應,強化量太小,則沒有預防營養缺乏的作用。
分辨“進口零食”的4個法寶
嬰幼兒零食與強化食品有時候真的很難界線區分,縱觀食品類目,兩類食物總是相互穿插,除去米糊、果泥、肉泥等輔食類成品外,輔助寶寶長牙的磨牙棒、調劑寶寶口味的肉松、奶片都可歸到零食與強化食品的共通范疇。在這一類食品的購買方面,很多媽媽都會不約而同地首選進口類貨品,且不論進口類食品是否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以下幾點分辨品質的小貼士還是值得借鑒的:
1.有無中文標簽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上應當有中文標簽。所以媽媽在選擇時要查看進口輔食上是否有中文標簽,標簽的內容不僅和外文內容完全相同,還必須包括:食品名稱,配料成分,凈含量和固體物含量,原產國家或地區,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制造、包裝、分裝或經銷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在中國國內的總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信息,沒有中文標簽的進口食品是不允許銷售的。
2.CIQ標志
“C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字母,該標志基本樣式為圓形,銀色底藍色字(“中國進出口檢驗檢疫”字樣),規格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共4種,背面注有9位數碼流水號,“CIQ”標志是辨別“洋食品”真偽的最重要手段。媽媽們在購買進口商品時切記注意查看商品上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志。
3.進口食品衛生證書
“進口食品衛生證書”等于進口食品的“身份證”,通過正規渠道進入我國的商品都必須具備“進口食品衛生證書”,媽媽們在購買相關產品又辨識不了真偽時可向經銷商索要查看。
4.產品條形碼
每件進口商品都有自己的條形碼,條形碼中的前綴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如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國大陸,471代表我國臺灣地區,489代表香港特區,“49”代表日本,“88”為韓國,“94”為新西蘭。產品的條形編碼不能隨便編寫,全部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進行賦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