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重要發現 ● 觀念落后(81.6%)、人才缺乏(75.0%)、基礎薄弱(73.2%)是制約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干事創業的三大因素。
● 在老少邊窮地區任職,“思想關a”(36.2%)比“物質關”(15.3%)難過,絕大多數干部積極有為,但苦于找不到發展路徑,干部心中的迷茫、焦慮、煎熬值得高度關注。
● 63.7%的老少邊窮地區干部萌生過退意,為干部資源流失埋下隱患。
“艱苦”是老少邊窮地區面臨的常態,“舒適”是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奢侈品”。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生存狀態到底如何?他們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面臨著哪些困難?國家該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如何激勵他們勇于作為? 這些都應得到高度關注。
人民論壇為深入了解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生存狀態,于2016年3月7日—3月30日通過“互聯網發布+微信公眾平臺”推送電子問卷、紙質問卷調查、點對點電話采訪等方式,共收回隨機有效問卷6312份。同時,對近50位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進行了深入采訪,廣泛征集社會各界意見建議。
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有過艱苦地區工作的歷練,對于廣大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具有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
采訪調查中,多位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基層鍛煉經歷,非常認同“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煉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毅力”。不僅如此,受訪者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具有“深知群眾疾苦,能夠為群眾著想”(占比89.7%),“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得到歷練,能夠擔當重任”(占比81.2%),“從基層一線踏實干起,是干部選拔培養的重點”(占比76.4%)等“加分項”。
據統計,現任25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至少有八位曾在老少邊窮省區任過職,約占三分之一。十八屆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有過基層工作的經歷,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四人均從下鄉插隊知識青年起步,俞正聲、劉云山、張高麗三人大學畢業后也都是從最基層做起。
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艱苦地區歷練成長,從而擔當重任走向關鍵崗位。這對于肩負著脫貧和發展雙重重任的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具有正向的、積極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在采訪中,很多干部表示,黨中央帶了頭,樹了標桿,立了旗幟,讓他們在老少邊窮艱苦地區有了奔頭,來了勁頭,通過經歷一些困難事件、緊急事件、危險事件、復雜事件和重大事件考驗,能夠將根深扎基層,心貼近百姓,磨練自我意志,提升工作能力。
“發展觀念落后”和“帶頭能人缺乏”是制約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首要因素
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干事創業面臨著更多困難。調查發現,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得票率從高到低依次是:社會發展程度低、發展觀念落后(占比81.6%);主觀能動性差、帶頭能人缺乏(占比75.0%);產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占比73.2%);基礎設施欠賬、公共服務短板多(占比65.3%);當地群眾訴求多樣,工作落實難度大(占比60.4%);自然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占比58.2%);國家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不夠(占比51.3%)。
“發展觀念落后”和“帶頭能人缺乏”位列前兩位,說明了老少邊窮地區最缺乏的是先進的理念、優秀的人才等“軟”的方面。不少干部都向人民論壇記者反映,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開放意識不強、視野不夠開闊,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總處于一種慢半拍或慢一拍的狀態。很多在別處干部觀念中“順理成章”的事,在老少邊窮地區卻還有很多思想障礙,阻礙了干部們積極作為。同時,由于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工作條件較差,不僅很難吸引到有見識、能力強的外地人才,而且一些當地人才還會外流到沿海發達地區,“孔雀東南飛”現象屢見不鮮;久而久之,老少邊窮地區便成了“人才的洼地”,這又進一步制約了當地干部發展理念的更新。
“產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和“基礎設施欠賬、公共服務短板多”兩項緊隨其后,說明了老少邊窮地區的“硬件”方面仍有不少短板。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公路少,高速公路更少,很多貧困區縣道路不通、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現象是家常便飯,更別說鐵路、飛機場了。讓記者尤為感慨的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工作環境極差,打印機、傳真機等辦公設備由于資金短缺無法更新,有的干部甚至住在危房中,晚上要上廁所只能到距離宿舍一百多米的辦公樓房的洗手間。由于基礎建設的缺乏,導致老少邊窮地區貨物不流通,人員不往來,各類資源無法有效開發,產業基礎薄弱,脫貧致富更是難上加難。
“自然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和“國家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不夠”兩項排在了最后。這說明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并沒有讓干部們灰心喪氣,貧困地區干部并沒有把客觀條件當做不積極作為借口。在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這一群體里,很多是靠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的精神支柱堅守崗位。而且,雖然很多老少邊窮地區目前在經濟發展上較為落后,但實際上擁有很多尚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尚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很多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并不會為了沒有資源發愁,主要還是為找不到發展路徑、不知道如何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而憂慮。
絕大多數老少邊窮地區干部有意愿積極作為,但“思想關”、“能力關”、“壓力關”、“物質關”導致干部心中迷茫、焦慮、煎熬
調查中被問及“您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任職,哪個坎最難過?” 36.2%的受訪者選擇了“思想關”,工作認真努力,卻沒受到重用;28.8%的受訪者選擇了“能力關”,面對發展改革重任,有心無力;19.7%的受訪者選擇了“壓力關”,擔憂條件所限無法干出成績;僅有15.3%的受訪者選擇“物質關”,環境艱苦,條件差。
“思想關”位列首位。走訪發現,老少邊窮地區干部最大的思想包袱是,升遷無望,遭遇職業發展“天花板”。一位貴州山區的干部向記者反映,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升遷論資排輩,年輕人發展空間小,升遷遙遙無期,一個科員在辦公室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工作5年,可能仍然是科員。再加上老少邊窮地區由于位置偏遠、遠離中央,任人唯親、當地世家大戶壟斷干部隊伍的現象更為普遍。許多有能力的外地年輕干部懷著一腔熱血來到老少邊窮地區,卻因為在當地沒有背景人脈而無法得到重用,或者沒有辦法做到“好馬配好鞍”,在最適合的崗位上工作,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
“能力關”位列第二位,反映了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存在著一定“本領恐慌”。綜合受訪者意見,干部“本領恐慌”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老少邊窮地區干部信息來源渠道窄,而且外出考察學習機會較少,使得干部的知識更新有些慢;二是不少干部反映任職過程中很少有培訓,由于沒有成體系的經驗,工作中的一切都靠自己摸索,遇到了困難也很難在周遭尋求幫助,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只好不斷擱置,自己干工作的積極性也慢慢地消磨殆盡。
“物質關”位列最后一位,說明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并沒有讓干部們灰心喪氣,仍有不少干部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一位陜西干部表示,艱苦的環境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才干,提升了情懷。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他們都明知工作艱辛、環境簡陋、勞動強度大,卻依然選擇在這里扎根。當被問及堅守在老少邊窮基層一線的原因,有干部回答:“真要是為了賺錢,早就去做生意了,干嘛還遭這份罪;人嘛,總要有點奔頭。”
出于多種因素,不少老少邊窮地區干部萌生過退意,為干部資源流失埋下隱患
在“您或您身邊的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面對艱苦環境,有沒有想‘打退堂鼓”問題的調查中,42.0%的受訪者選擇了“偶爾想”,21.7%的受訪者選擇了“非常想”。綜合來看,63.7%的干部曾萌生退意,為干部資源流失埋下隱患。
老少邊窮地區干部萌生退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改革難度大,工作中被污名化的現象嚴重。有些干部反映,由于老少邊窮地區思想觀念落后,而且重血緣、重人情,為了傳播一種新理念,介紹一種新方法,推廣一種新技術,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計劃生育、垃圾治理、危舊房改造、低保戶認定等工作,都是費力不討好的活。群眾工作往往是一次次“磨”出來的,在這中間干部們有時甚至還擔負著“鄉里是惡人,村里是仇人”的名聲。不少群眾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當干部全都是為了個人私利,從思想上就對這些干部持有否定看法,導致老少邊窮地區工作難度大,名聲難聽。
第二,工作困難多,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總體上付出大于回報。走訪發現,有些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常年工作在崗位上,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容易產生“疲勞綜合癥”,有壓力太大盼望歇口氣的想法;同時,與發達地區相比,老少邊窮地區維護穩定擔子重。特別是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盛行,嚴重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類工作敏感復雜,處理起來難度很大,涉及后果比較嚴重,對干部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較高,也使很多干部出于工作難干的壓力產生退縮心理。
第三,一些干部從家庭的角度考慮,選擇離開。比如老少邊窮地區教育資源的匱乏導致子女未來的升學發展困難;再如,經濟不發達導致干部家屬的就業和經濟收入受影響,等等。
激發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需要多樣化措施
當被問及“您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該如何激勵?”時,74.9%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從邊遠貧困地區培養選拔干部的力度”,70.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提高老少邊窮地區任職干部的薪資水平”,65.8%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多與發達地區交流培訓,補足能力短板,激發干事動力”,6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將到老少邊窮地區任職作為干部晉升的考量標準之一”,56.7%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妥善安置去老少邊窮地區任職干部的家屬,使其沒有后顧之憂”,51.9%的受訪者認為要“因地制宜,提供精準化培訓,加強自身修養”。綜合來看,“加大當地培養選拔干部的力度”、“提高官員的薪資水平”和“多與發達地區交流培訓”位列前三位。
“加大從邊遠貧困地區培養選拔干部的力度”得票最高,說明公眾普遍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隊伍需要補充新鮮血液。目前老少邊窮地區面臨著難以留住人才的困境,而本地區本身干部由于比較熟悉當地情況,很少存在不適應的問題,而且對于老少邊窮地區具有更深厚的感情,更愿意長期留在老少邊窮地區工作,所以應該更多地選拔培養貧困地區的干部。
“提高老少邊窮地區任職官員的薪資水平”,說明公眾普遍認可老少邊窮地區干部面臨著更加艱苦的環境,工作壓力更大,因而獲取一定的物質回報是合理的。而且,受訪干部反映不同地區間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普遍存在,提高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待遇來補齊他們與其他地區的待遇差距也是重要的激勵措施之一。從物質待遇上給予老少邊窮地區干部保障,也可以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貢獻家庭,平衡人生的各個方面。
“提供更多的培訓與交流,補足能力短板”可以有效地消除干部們的“本領恐慌”。只有多組織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同發達地區相互學習、交流,才能打破由于環境上的閉塞帶來的思想禁錮。只有思想解放了,能力提升了,遇到問題可以尋求幫助,而不是僅靠自己摸索,才能讓干部們放心大膽地積極作為,干出一番成績。
此外,在調查采訪中,部分干部希望對于老少邊窮地區干部有一定的容錯機制。由于客觀條件的差異,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工作能力有限,很多干部反映,在工作的嘗試、實踐中難免會出現錯誤,很多時候選擇安于現狀而不是積極改革也是出于害怕犯錯的考慮。大部分干部十分渴望能力得到提高、積極在工作崗位上作為,如果缺乏容錯制度,干部的積極性就很容易被挫傷。因此,容錯機制的提出不僅是對干部的保護,更是一種激勵。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王慧 張夏夢)
責編/高驪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