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要】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多重轉型,國際體系也處于深刻轉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發生著歷史性變化。這種雙重轉型既增加了雙方相互認知的困難,也反映出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為保證國家的輿論安全,既需要增強我們的媒體傳播力,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力求使國際社會讀懂中國,以營造中國和平崛起的良好輿論環境。
【關鍵詞】國際輿論 中國崛起 對外宣傳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崛起是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崛起的中國將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崛起是否會重復“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針對這些質疑、猜測、憂慮,中國政府莊嚴地向世界宣誓,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么,中國的承諾是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國際輿論對中國和平發展有著怎樣的認知?這些認知背后反映出哪些主導理念?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輿論安全越來越成為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國際輿論環境,并力求使國際社會讀懂中國,以營造中國和平崛起的良好的輿論環境。
國際輿論對中國和平發展認知的三種聲音
中國“過度自信說”。自2010年以來,中國新“過度自信說”開始充斥西方輿論,尤其在美國。該觀點認為,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變得越來越堅定自信,從而在對外事務處理中越來越不容阻撓,甚至是有些耀武揚威。中國的“過度自信”集中體現在:第一,外交政策變得強硬和富有進攻性,中國已經開始以更具擴張性和強硬的外交政策來取代已堅持了幾十年的韜光養晦戰略;第二,中國的外交行為要挑戰現狀,中國正成為“一個意在征服整個地區的兇狠的修正主義強國”;第三,中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問題上“顯然已經表現出要使用強迫性外交,甚至動用武力來實現領土主權聲張”的意圖。因而,中國崛起已開始顯得更具威脅性。中國雖然聲稱和平發展,但實際行動卻并非如此。
中國和平崛起論。與此同時,國際輿論中也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崛起不會對世界和平與安全造成威脅,甚至還將惠及世界。其原因如下:第一,中國不再是一個革命性的國家,現時的中國新政府開明、寬容;第二,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中國外交越來越倚重多邊主義的國際機制;第三,中國的重心仍是要為經濟發展營造和平、良好的國際環境;第四,中國和平發展,不僅對中國人民有利,而且能惠及整個世界,中國能夠在幫助國際社會應對世界面臨的眾多嚴重問題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因此,一個更加富裕和強大的中國并不必然是一種挑戰,反倒是中國的失敗遠比成功更加危險。
中國和平崛起不確定說。此外,國際輿論中也普遍存在著一種對中國是否和平崛起持不確定論的聲音。其原因如下:第一,每一位中國人都渴望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這種重新喚醒的使命感是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這樣“中國有可能變成一個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義的力量,會因西方試圖放緩或阻止其發展而仇恨、敵視西方,也有可能變成一個行為文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國際化和外向型的國家”;第二,中國宣稱走和平發展道路,但卻不斷加強海外存在,所以中國的和平發展究竟是戰術性還是戰略性的,還不得而知;第三,由于中國現階段在軍事等方面仍然遠遠落后于美國,中美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是否會在亞洲發起挑戰還不能被完全確定。
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不同觀察視角和解釋邏輯
第一,權力政治視角。權力政治是國際輿論尤其是西方輿論觀察中國崛起的主要視角。處在權力轉移中的霸權國家和崛起國家之間最容易因崛起國家對自身地位的不滿而走向戰爭。這一視角下,當前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具有全球領導地位的、并對現狀不滿的潛在挑戰國,中國隨著實力的增長也不可能平靜地接受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觀,不甘心在美國領導的地區和國際秩序中扮演配角。因此,中國的崛起將會導致中美之間激烈的安全競爭。但是,權力政治視角在堅持“實力決定行為”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卻對實力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有相當部分的人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面臨經濟發展挑戰的貧窮國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障礙,所以,中國要想獲得與美國相同的權力資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中國會因權力制約而走和平崛起道路。
第二,國際政治視角。國內政治因素也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視角。從國內政治視角分析中國外交政策與行為,有的人認為,中國國內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壓力會促使中國外交走向強硬。其原因主要有四:第一,資源威脅論。中國的發展將對資源需求不斷增加,這一方面將加劇全球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導致中國為獲取資源而實行強硬的單邊主義政策。第二,經濟社會轉型威脅論。中國正面臨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期間各種矛盾的爆發和激化將使中國的和平發展難以繼續。第三,政治威脅論。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使得中國難以和平發展。第四,文明威脅說。中國是近代以來為數不多的不同于西方文明體系的大國,中國的和平發展將沖擊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削弱西方的文明優越感。
然而,同樣在國內政治視角下卻有支持中國和平崛起的聲音。其原因如下:第一,中國因經濟發展需要全球自然資源,所以會保持頭腦冷靜而非恣意妄為。第二,中國的歷史傳統缺乏軍事擴張主義。中國并非奉行“擴張主義”的強國,即使在其帝國影響力處于巔峰之際,也是通過經濟“朝貢制度”控制泛亞洲貿易,而非軍事征服。第三,中國的國內問題復雜,各種利益集團斗爭制約了中國的對外冒險主義。第四,當今世界并不存在嚴重的意識形態斗爭,沒有“道義之爭”,完全是實力之爭。第五,中國從自身受外人統治的苦澀經歷得出結論,對他國事務采取不干預的態度是一種必要的尊重。
第三,利益攸關方視角。利益攸關方視角主張外部世界應該以務實態度處理與中國的關系。對于傳統大國美國來說,幫助中國和平崛起比互相競爭有可能使美國分享更多的影響力和繁榮,因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解決全球問題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應該歡迎一個富裕和強大的中國,因為它將通過貿易和經濟交往而共享財富。站在中國立場上看,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中國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實現進一步發展。中國既然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國際社會可以通過推動建立一種有效的地區多邊制度,使其成為負責任的一員,從而實現和平崛起。然而這一視角下也有觀點認為,盡管中國與世界已實現高度相互依存,中國已經成為現有國際體系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但因為主權安全仍然是中國的首要安全關切,也不能排除中國挑起爭端乃至戰爭的威脅。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四個關鍵維度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國家形象已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構成,在國家形象的構建中,國際輿論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保證國家的輿論安全,既需要增強我們的媒體傳播力,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因為一種輿論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講故事”的能力。為此,筆者提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四個維度。
第一,從時間維度看今日之中國。中國外交理念發端于中華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理想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對“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有深刻認識。然而,近代西方強勢文明的入侵徹底結束了中國的天朝禮治,百年的屈辱史使中國深刻體會到,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人民就沒有尊嚴和地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堅決捍衛來之不易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允許任何外來干涉,中國同樣也尊重別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新中國成立后的60多年外交實踐中,中國在捍衛國家主權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即使在自身力量還十分軟弱的時候,在強權面前中國也從未屈服。今日的中國雖然國力增強了,但中國從慘痛的歷史遭遇中深刻認識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信條,中國在捍衛本國主權的同時必然也尊重別國主權。
第二,從空間維度看世界之中國。首先,中國既是世界大國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種兼具世界大國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雙重身份需要中國在承擔世界責任與謀求自身發展中尋求統一。因此,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中國的必然戰略選擇。其次,中國是一個亞洲地區大國。亞洲是世界上是最具多樣化和多元性的一個大洲,如今中國崛起加劇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間原本就復雜難解的歷史、領海和島嶼主權紛爭。而世界各大國基于全球戰略考慮加大對東亞地區的投入更使中國周邊地緣環境更加復雜。這一切決定了中國維護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中國致力于在推動地區發展與維護地區和平方面發揮主要作用,這既是中國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國的責任。再次,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但由于各種原因,西方社會對社會主義存有諸多疑慮甚至敵意,冷戰的結束不但沒有導致“意識形態的終結”,反而使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更為廣泛和錯綜復雜。因此,中國的大國地位、發展中國家特征和社會主義屬性使得崛起中的中國正經歷著“成長的煩惱”,創造一個和平友善的國際環境是當今中國面臨的重要任務。
第三,在實踐維度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變化。當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體系,不但在經濟上全面而深入地融入到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中,而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政治、安全、社會、文化等各種國際制度中,并利用現有國際秩序中的制度渠道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也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重要貢獻。正是在中國參與國際體系的雙向互動實踐進程中,中國不但成為了現有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而且國際體系也因為接納中國而更具開放性和合理性,并朝著包容性方向發展。
第四,在換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國”。換位思考既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也是建立良好的國家間關系的基礎。我們必須要學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去看待對方的行為,思考對方的問題,才能了解其道理。如果西方國家總是用自己的價值和制度來衡量中國,就不可能了解一個在歷史、文化和民族方面迥然不同的中國。同樣的,中國人也需要在換位思考中去坦然面對外界對中國的說三道四。因此,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體驗和思考問題,是增進理解和信任的基礎。
(作者為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該文為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際輿論對中國和平發展的認知差異分析”(項目號:13KDA0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責編/張夏夢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