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廉”的最初義與建筑物有關。《說解文字》就說,“廉”是一個形聲字,與建筑物有關系。漢代經學家鄭玄注釋說,“側邊曰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則明確說,“堂之側邊曰廉,故從廣”。由于“堂之側邊”的特點是平直、方正、狹窄、有棱角,所以“廉”被引申來比喻人的品行,指做人做事端方不茍、方正剛直。后來,“廉”的內涵不斷豐富,在本意上有了下面一些內容,如正直;廉潔、不貪墨、不茍取、收斂自約;清白、廉隅(端方不茍)、品行端方;節儉、節省;廉訪、明察;廉俸(如清代官吏的養廉銀);公道等。
所謂“廉吏”,就是清廉守正的官吏。在我國,最早把“廉”與政治行為聯系起來的是《周禮》。《周禮》提到了“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其中,廉善指善于治事理民,受到民眾好評;廉能指干練而有才能,足以實施法令;廉敬指勤慎而不懈怠,敬業盡責奉公;廉正指持正除邪公允,不偏袒不徇情;廉法指恪守法紀,執法嚴明;廉辨指為人精明不惑,明是非察秋豪。也就是說,平治官府不僅要求官員辦好“善、能、敬、正、法、辨”六事,而且要求“以廉為本”考察官吏政績,裁斷其高下優劣。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由于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儒學和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周禮》作為儒家經典對于“廉吏”的規定,一直被奉為官吏施政的基本規范和行為要求。
可以說,古代廉吏是一種歷史存在。這樣一個群體,多數都是從舉士開始,從知縣做起,一直做到地方封疆大吏乃至中央朝廷高官。更通俗一些講,都是做小官時是好官、愛民官,做大官時也是清官、勤政官,都能以濟天下蒼生為己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識和弘揚這個廉吏群體,對于我們當下發展和現實導引,都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在我們山西,史書有記載的山西著名廉吏浩如繁星,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這個廉吏群體,既有山西籍廉吏,也有在山西任職的外省籍廉吏。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連續登載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治學院客座教授馬書岐老師整理的《上黨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