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艷(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廣東廣州510006)
?
美術院校本科生對圖書館學科服務使用初探——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例
李瓊艷
(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國內美術院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處于起步階段,為了解美術院校本科生的信息需求與行為以及對圖書館學科服務的使用情形,從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生的信息需求與行為、對學科服務的認識、利用及重要性之認識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美術院校圖書館深化學科服務的建議。
[關鍵詞]學科服務本科生美術院校圖書館
[分類號]G252.6
關于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內涵,2003年,張曉林提出“學科化知識化服務”是按照科學文獻(例如學科、專業、項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獻工作流程來組織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務“學科化”(而不是陣地化),使服務內容知識化(而不是簡單的文獻檢索與傳遞)[1]。2008年,初景利提出圖書館學科服務是以用戶為核心,主體靠學科館員,憑借圖書館和公共信息資源,對特定機構和用戶,構建基于科研、教學、協作,針對一線用戶的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和機制,向用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知識化服務,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與支撐[2]。由此可見,以學科為主,為學科科研、教學服務已成為高校圖書館最基本的出發點。
隨著圖書館服務重心從開發館藏向圖書館資源使用的轉變,其服務理念也從“書本位”向“人本位”轉移。學科館員的服務重點也移向學生,特別是針對本科大學生的學習和信息需要,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服務的重點[3]。關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國外早于國內。國內較早開展學科服務實踐的高校圖書館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大學圖書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等都是國內知名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4]。相比之下,藝術院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項目較少,整體學科服務水平較低,學科服務基本處于起步階段。
廣州美術學院是一所以繪畫和設計專業為主的藝術院校,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832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316人,占在校生人數的64%,且全部集中于大學城新校區[5]。由于美術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都能找到條件比較優越的工作,不會選擇待遇較低的圖書館工作,也不會再系統學習圖書館專業知識,因此美術院校圖書館很少有藝術專業的館員,大部分館員都是圖書館學、檔案學專業。專業老師認為圖書館員不懂藝術,只能從事文獻資源加工、管理等沒有專業和學術含量的工作,非藝術專業館員無法勝任采購藝術設計專業文獻資源的工作。這導致圖書館在學校的地位越來越邊緣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弱,進而使圖書館在經費、設施、環境、人力資源等方面困難重重。而且,非藝術專業的學科館員很難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接受和認可,無法融入到教學或科研過程中,學科服務的效果不太理想[6]。
另外,藝術院校的學生普遍都存在“重練功,輕讀書”“重技法,輕理論”的傾向[7]。但如果沒有其他專業的文化知識,沒有本專業的理論指導,沒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沒有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力,在進行創作或設計時,就無法避免題材的狹窄和平庸,情感的卑微和空虛,技法的粗糙和單調。因此,圖書館要通過學科服務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培訓,如開展閱讀推廣,培養閱讀習慣。通過培訓增加他們對圖書館資源的認知程度,提高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術研究意識[8]。因此,該研究將以本科生作為對象,通過調查來了解廣美本科生的信息需求與行為、對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認知與使用情形、本科生使用學科服務的滿意度以及對學科服務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等。
目前廣美圖書館目前開展的學科服務有院系聯絡、文獻資源建設、參考咨詢、共享空間服務、資源推介、教學與研究服務、學科專業信息資源建設(見表1)。

表1
該研究采用調查問卷法,以書面問卷方式進行。問卷內容分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訪者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受訪者在查找資料時使用各類資源的頻率,以及獲取資源的渠道及其使用頻率;第三部分為受訪者對圖書館學科服務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學科服務的滿意度。滿意度與重要性分為5個等級(如“非常滿意”為5分,依次至“非常不滿意”為1分)。由于該問卷的對象是本科生,故僅選取學科服務中與本科生聯系較為密切的參考咨詢、教學與研究服務、共享空間服務、資源推介。
4.1受訪者基本資料
該項研究共收回問卷38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368份,回收率為96%。有效問卷中女性占53.8%,男性占46.2%,見表2。

表2
受訪者所屬院系,以藝術與人文學院最多,占20.9%;其他依次為美術教育學院,占16.6%;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占13.9%;工業設計學院,占12.2%。受訪者以本科生一年級居多,占40.2%。具體見表3。
4.2信息需求與行為分析
4.2.1使用電子資源和紙本資源的頻率
本科生在查找資料時,經常使用電子資源的共計311人,占84.5%,未曾使用過電子資源的7人次,占1.9%。使用紙本資源的頻率,以填寫“偶爾”最多,共203人,占55.1%,其次為“經常使用”占40.2%,有3.3%的受訪者表示未曾使用過紙本資料。見表4。

表4
4.2.2查找資源的途徑及頻率
本調查問卷中本科生使用資源的途徑包括:親自到圖書館、通過圖書館網頁查找、百度、Google和特定數據庫(如CNKI等)。結果顯示:查找資料時,經常使用的途徑以百度最多,計215,占58.4%;其次依序為從圖書館網頁查找(占55.2%)和Google(占48.4%);有9.8%的受訪者表示從沒有親自到過圖書館。見表5。

查找資源途徑親自到圖書館圖書館網頁百度Google數字資源庫未曾36(9.8%)20(5.4%)00經常82(22.3%)203(55.2%)215(58.4%)178(48.4%)108(29.3%)偶爾198(53.8%)110(29.9%)122(33.2%)164(44.6%)239(65.0%)5(1.4%)N/A 52(14.1%)35(9.5%)31(8.4%)26(7.0%)16(4.3%)總計368 368 368 368 368注:“數字資源庫”指圖書館網站所提供的CNKI、讀秀、超星等數字資源庫
4.2.3實際到圖書館的頻率及目的
受訪者實際到圖書館的頻率,以“偶爾”最多,共計198人,占53.8%,其次有141人表示經常到圖書館,占38.3%,有7.1%受訪者表示未曾到過圖書館。見表6。

表6
實際到圖書館的受訪者共計339人,其目的主要是圖書借閱,共263人,占76.9%,其次為館內閱覽(44.4%)、館藏查詢(41.8%)、自習(39.4%)。見表7。

表7
4.3圖書館學科服務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本科生對圖書館學科服務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使用學科服務的滿意度。滿意度與重要性分為5個等級。學科服務內容包括參考咨詢、教學與研究服務、共享空間服務、資源推介。
4.3.1學科服務的認知度
四項服務中,以參考咨詢服務的認知度最高,占78.3%;其次是共享空間服務,占64.7%,圖書館微博微信平臺,占56.5%,教學與研究服務占49.5%。整體而言,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知道圖書館所提供的學科服務。見表8。

表8
4.3.2學科服務的使用情形
四項服務中,使用過參考咨詢服務的最多,占39.4%,依次為圖書館微博微信平臺占38.0%,共享空間服務占32.9%,教學與研究服務占29.6%。見表9。

表9
4.3.3學科服務滿意度
368位受訪者的問卷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參考咨詢服務的滿意度最高,其次為共享空間服務,對教學與研究服務的滿意度最低,且該項未填寫的人數最多,這說明還有很多受訪者未曾使用過教學與研究服務。見表10。

表10
4.3.4學科服務重要性
368位受訪者的問卷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參考咨詢服務的重要性最高,其次為教學與研究服務。這說明圖書館應該提高教學與研究服務水平,以滿足受訪者的學習與研究需求。見表11。

表11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受訪者的基本資料、信息需求與行為、學科服務的使用情形和滿意度、對學科服務的重要性認知等方面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本科生使用電子資源的頻率大于使用紙本資源;本科生在查找資料時,最常使用的渠道是百度搜索引擎,其次才是從圖書館網頁查找;五成以上的本科生實際到館的頻率為“偶爾”,不到一成的本科生表示未曾到過圖書館,此結果與本科生大多使用電子資源的情況相呼應;七成以上的本科生實際到圖書館的目的是借閱,其次有超過四成的本科生表示到館是為了館內閱覽,三成以上的本科生到館的目的是館藏查詢和自習,這說明本科生來圖書館的目的仍然與圖書館的傳統功能發生關系。
本科生使用學科服務的主要項目是參考咨詢服務,超過七成的本科生知道參考咨詢服務,共享空間服務、微信微博平臺、教學與研究服務這三項也有五成的本科生知道,但實際利用率均低于四成。這表明本科生從“知道”學科服務到“利用”學科服務仍有較大的差距。
藝術院校圖書館要提供有效、先進、面向師生的高質量的學科服務,需要根據實際館情以及師生的需求來制定服務模式和方案。
6.1加大對學科服務的宣傳和推廣力度
學科服務是圖書館一項很有價值的服務,對個體的學習、研究和創作以及對學校的學科建設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很多本科生對學科服務還不甚了解。因此,圖書館員不能繼續坐在咨詢臺或辦公室等老師和學生來圖書館查閱資料,而要主動到老師和學生中間去發現了解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推廣介紹學科資源和服務。
6.2開展調研活動,循序漸進地實施學科服務計劃
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學科館員的媒介作用,主動到院系的工作室、教研室跟學生和教師溝通,熟悉他們的工作,聽取他們對學科服務的意見和建議。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不同群體的信息需求開展調查研究,以此作為制定學科服務計劃的依據。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關鍵。圖書館要根據館藏資源、技術支持、學科館員配置等情況由淺入深地分階段推進學科服務。如圖書館可以借助調研活動、書展等與師生建立聯系,繼而邀請他們為圖書館推薦專業文獻資源;主動幫助老師搜集教學參考資料,推薦館藏資源,提供文獻信息服務;在深入了解學科專業的信息需求后,開展嵌入教學課程的信息素養教育等服務。
6.3創建學科館員團隊
在美術院校圖書館,僅有藝術專業或圖書館學專業知識的館員顯然不能完全勝任學科館員的工作,而且單純強調學科專業也不夠,良好的溝通能力、外語能力、信息技能等也成為學科館員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皮費爾德在《改變中的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角色》一文中提出他認為在信息科技時代學科館員所需的新技能,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待人處世技能、表達交流的能力、技術/信息技術技能、報告和教學的能力、分析和評估的能力、團隊工作和團隊建設的技能、項目管理能力、靈活性、敏于學、視野開闊[4]。
對于美術院校圖書館而言,要聘請到如此全面的學科館員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求現任的學科館員全面掌握這些技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憑一己之力決不能做好學科服務工作,這需要圖書館各方面的配合與支持。“眾人拾柴火焰高”,圖書館可以根據現有館員的特點創建一個學科館員團隊。在這個團隊中,藝術專業的館員與圖書情報學專業的館員相互學習,相互配合,以人之長補己之短,集眾人的智慧做好學科服務工作。
6.4加強圖書館網站建設,突出學科資源與服務
高校圖書館網站是向用戶推廣和介紹圖書館的重要窗口,它要體現高校圖書館的特色,為大學的宗旨服務,為師生的學習、教學、科研提供優質的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縱觀美國眾多大學圖書館網站,網上目錄、電子資源、學科導引、在線咨詢都占據著首要且顯著的位置,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充分體現了信息資源是根本、用戶是核心、服務是手段的大學圖書館特色[9]。作為藝術院校,網站建設更應具有設計特色。圖書館網站應添加學科服務信息,搭建便利、清晰、高效的網絡平臺。學科館員可以將個人資料、聯系方式、服務時間及學科服務領域等信息放在圖書館網站上;圖書館可以幫助院系教師和研究人員建立教學資源庫,或者將他們的教學資源鏈接到圖書館的網頁。
文獻參考:
[1]張曉林.構建數字化知識化的信息服務模式[J].津圖學刊,2003(6):15.
[2]初景利.新信息環境下學科館員制度與學科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08(2):5.
[3]金旭東,李國慶,李海鵬.21世紀美國大學圖書館動作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103.
[4]朱曉霞.國內外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與理論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2(3):61-62,105-106.
[5]廣美學校概況[EB/OL].[2015-10-28].http://www.gzarts.edu.cn/2013/class/?Article=2.
[6]初景利.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難點與突破[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4):1-4.
[7]連朝曦.藝術院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現狀與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5(2):88-91.
[8]潘樹廣.藝術文獻檢索與利用[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6.
[9]熊欣欣.中美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學科服務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7):130-134.
李瓊艷女,1981年生,碩士。
收稿日期:(2015-11-03;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