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艷霞 李 敏
□ 學界動態
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
——“創新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學術論壇綜述
戈艷霞 李 敏①
社會治理和社區建設是社會學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領域之一,同時也是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領域。而居民社區參與是社區建設的內在動力和發展活力,是實現社區治理由政府單一管控向社區自治轉型的關鍵所在。
2016年7月17日,以“新發展理念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的中國社會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蘭州大學召開,作為年會分論壇之一,“創新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論壇7月17日至18日在蘭州大學杏林樓成功舉辦。在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的組織下,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60余名社會治理和社區建設的專家學者分別從中國社區建設與國際經驗、社會治理與社區參與、農村社區建設和城市社區建設四個領域匯報和交流了當前我國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形成的原因、內在關聯機制及解決對策。
“中國社區建設與國際經驗”模塊由清華大學王天夫教授主持,劉佳燕副教授、楊貴華教授、焦若水副教授、趙瓊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圍繞國內外社區建設和治理經驗做了主題發言,李斌教授和甘滿堂教授對各位老師的發言進行了評論。
劉佳燕副教授的研究回顧了我國現代居住空間規劃模式從住區規劃、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的演進歷程,借助社會—空間辯證法視角,提出從“生產空間”到“空間的生產”的重要轉型特征,以及基于社會治理的新型社區規劃的核心理念和技術路徑,并將其概括為從“需求導向”到“資本導向”、從“利益干預”到“關系干預”、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營造”的三個轉向,進而結合在北京市海淀區“新清河實驗”中的社區規劃實踐探索加以闡述和理論提升。
楊貴華教授基于廈門市的調研,就推進和深化社區協商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將協商民主的要求和方法嵌入社區協商;二是建立長效機制,推進社區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三是解決參與動力不足的問題;四是拓展社區協商,以街道為平臺推進政社協商。
焦若水副教授從社群主義的角度出發,對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 秦漢、唐宋、明清四個時期中國社區形態進行了梳理,分析了導致中國社區結構生成的影響因素,進一步討論了社區發展與建設的本土化議題。
趙瓊研究員指出,專業社會工作嵌入基礎社區治理與社會體制改革、政府簡政放權,以及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宏觀政策制度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嵌入要通過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化,以及深度融合的路徑進行。其策略為體制與實踐嵌入相結合,知識與行動嵌入相結合,大力培養社區調節社工。
“社會治理與社區參與”模塊由中華女子學院李敏教授主持,李斌教授、李敏教授、陳偉杰博士、張乃仁博士、徐玲博士、王昊博士等發言人圍繞社區治理體系下的居民社區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主題發言,王天夫教授和王拓涵博士對發言進行了提問和點評。
李斌教授認為城市社區中鄰里關系的淡漠對當今和諧社區建設帶來了消極影響。通過挖掘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3年(CGSS2013)的數據資料,發現居住社區越靠近農村,鄰里之間的社會交往越頻繁;社區的城市特征越明顯,居民鄰里之間的交往越稀疏。
李敏教授對“老漂族”群體的社區融入進行了考察,認為“老漂族”在適應性、安全性、穩定性和主動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進而提出了培訓社區工作人員、建立入戶探訪制度、搭建社區交流平臺、積極引導社區參與等完善社區服務以及進行社會托幼服務、統一醫療保險制度等的政策倡導等對策建議。
陳偉杰教授通過案例分析發現,權責錯置、權力分割、超荷運作、考核失靈等弊端構成的結構性瓶頸,使網格化管理的實際運作與制度設計間存在巨大落差 ,城市基層的精細化社會 控制呈現“空心式內卷化。
張乃仁博士通過案例分析發現,在踐行“三社聯動”的基礎之上,堅持“政府主導、專業承接、項目運作、整體聯動”的工作思路,通過確定職能定位、信息聯合互享、服務聯合提供、難題聯合解決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滿意度提升和公共事務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徐玲博士基于全國層面調查數據,對城市居民社區參與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社區歸屬、利益驅動、網絡媒介對城市居民社區參與具有顯著促進效應;女性相比男性社區參與度更高,年齡、收入分別與居民社區參與呈現倒U型和正U型的曲線相關,文化程度提升、黨員身份均有助于促進居民社區參與。
王昊博士從激發社會活力的角度出發,借鑒“國家—社會”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個人、社區兩個層面因素對居民社區參與的影響,發現社會資本對于兩類社區參與都有顯著的影響。此外,驗證了“強動員能力”假設,認為相較于動員式參與,自發式參與甚至更加依賴于社區的動員能力,表現為對于參與文化活動、公益活動,社區動員能力的影響高于社區社會資本。
該模塊由中南大學李斌教授主持,張翠娥教授、甘滿堂教授、曹志剛副教授、趙羽博士、胡思洋博士等發言人圍繞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中的制度邏輯、農民參與意愿和困境進行了主題發言,來自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于建明副研究員和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王大為教授對發言進行了評論。
曹志剛副教授從街道、居委會、業委會(業主)、物業公司四者在社區治理變遷(從“三方互動”關系轉變為“四方互動”關系)中行動邏輯的“沖突”與“耦合”關系變化,展示了原本被強大的外生性制度變化動力(壓力)推動的業委會籌建是如何被“內生性制度變化”所扭轉的。
甘滿堂教授就當代祠堂的社區建設功能做了發言,以福建省為調查點,對當代宗祠的社區建設功能做了闡釋,認為宗祠是社區的一部分,承當了主體作用,為社區建設提供了文化功能。然而,當前福建農村祠堂面臨著拆遷和歸屬不明等一系列問題,如何保護農村祠堂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張翠娥教授就村莊社會關聯、農民主體意識與農村治理中農民的日常生活參與做了報告。基于對湖北農村居民的調查,從村莊社會關聯和農民主體意識兩個角度探討了農民日常生活參與和村莊治理參與行為。
胡思洋博士認為,在“空心村”的治理中,政府應當轉變“就民生論民生”、“就社會治理論社會治理”的慣性思維,在社會系統中通盤考慮社會治理問題。基于家庭不同的“發展訴求”分類施治。對于能夠且愿意進城的全家進城,農民工就業市場化。對于不愿意進城和愿意返鄉的,通過“三土資本”解決“三留守”問題。
“城市社區建設”模塊由福州大學甘滿堂教授主持,肖林副研究員、盧國顯教授、葛天任博士、趙羅英博士、趙娜博士等發言人圍繞城市社區建設和治理中的社區融入、社會組織發展、社區文化和階層認同進行了主題發言,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史玲玲博士和清華大學的趙羅英博士對發言進行了評論。
肖林副研究員以典型的中產階級移民社區為例,物理空間特征為基礎,觀察和探討了社區公共精神的發展變化軌跡以及導致其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引起的社會后果,認為自組織是共同受到社區和微觀權力生態直接影響的。在一定程度上,社區公共精神的衰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在一定的內外制度安排的保障下,社區公共精神才能得以延續和擴散。
葛天任博士基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房地產開發過程,提出了權威—多元機制,認為國家通過土地、資本、規劃和戶籍的制度性控制建立了一整套房地產市場的權威機構。中央政府、城市政府、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土地原有使用者群體之間建立了復雜而動態變化的多元利益博弈機制,既是塑造城市的奇跡,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
趙羅英博士以河南省某市為例,從社區社會組織的主要類型、社區社會組織的組織結構運作、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模式、經驗和問題,重點探索了中部地區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趙娜博士從社區文化主體和文化自身邏輯的角度,對社區文化的文化特性和意涵進行了重新思考。基于現階段清河地區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人與地、人與人、人與社會歷史關系的疏離問題,指出挖掘與整理社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社會文化信息,有助于創造社區文化空間、組織社區文化活動、書寫社區口述史,從而建設對內認同、對外獨特,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新社區文化。
最后,李強教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了總結發言,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積極發言和熱烈討論,為解決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和基層社區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啟發性的政策建議。社區是直接關系我們日常生活的基本單元,社會治理、基層社區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論壇已經舉辦四屆。經過多年的籌辦,今年有近20家單位開始參與到社區論壇中來。為了將來大家有機會更好地交流討論,李強教授建議制作社區研究專家學者通訊錄。李強教授再次向參會代表、主辦團隊和蘭州大學志愿者表示衷心地感謝,祝愿“創新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論壇越辦越好。
(責任編輯:黃家亮 )
戈艷霞,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人口社會學;李敏,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社區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社區建設。(北京,1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