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林玉/編譯
“朱諾”號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許林玉/編譯
· 所有射線都照射在我身上,我的太陽能電池板現在正面向太陽,我是離地球最遠的太陽能探測器——來自“朱諾”號。
在飛行五年、18億英里(約28億千米)之后,擔負木星探測任務的“朱諾”號(Juno)探測器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朱諾”號的任務是探測云層籠罩的木星大氣,并從兩極上方的獨特有利位置探測木星核心。解答困擾人們已久的問題:木星上有多少水?是否存在固態核心?其南部和北部的光線為什么是太陽系中最明亮的?“‘朱諾’號的任務是透過表面進行探測。”項目主要研究者斯科特·博爾頓(Scott Bolton)在探測器抵達木星之前說,“我們必須深入下去看看里面是什么,研究它的構造方式,這些特征深入到什么程度,從而了解其真正的秘密。”
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被稱作氣態巨行星——與巖石構成的地球和火星不同,這是一顆由氫氣和氦氣組成的星球。
“朱諾”號搭載有眾多科學儀器,將在木星云層下進行深度探測,以了解木星的構造方式、奇異極光的驅動力,以及復雜的氣候系統如何產生大紅斑和裝飾其外層的神秘旋轉帶子。
這顆行星形成于45億年前的巨大氣體云。其余物質則成為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的組成部分。在木星這顆直徑比地球大11倍、質量大300倍的行星上,所有的一切都能在其大部分地區“安家落戶”。
博爾頓介紹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了解太陽系的形成方式。我們通過科學儀器獲取的資料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行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但首先,這艘耗資11億美元的飛船必須安全抵達。如果火箭的燃燒結束得太快或持續時間太長,這項任務就會陷入危險——探測器要么無法到達正確的軌道,要么直接高速掠過這顆氣態巨行星飛向太陽。
在“朱諾”號接近木星的那幾天,博爾頓說:“我們既緊張又焦慮,因為這次控制操作非常關鍵,一切都取決于此。我們必須進入軌道。火箭發動機必須在正確的時間、朝正確的方向燃燒,燃燒的時間也必須恰到好處。”控制操作非常復雜:探測器首先必須減速,然后關閉發動機,最后在精確的時刻進入木星軌道。
“朱諾”號搭載的最敏感電子設備均被封裝在一個鈦制外殼中,以免遭受來自木星赤道附近地區最強烈的致命輻射帶的侵蝕。為了避免最惡劣的電路破壞環境,“朱諾”號在后退至大約200萬英里的距離之前,將環繞木星南北兩極的高橢圓軌道飛行。即便如此,探測器上的一些設備在任務完成之前還是會被輻射破壞。
在飛行37個周期為14天的軌道之后,“朱諾”號將進入距離木星2600英里的云層頂端。當攝像頭和微波儀器繪制下面的圖景時,科學家將監測“朱諾”號傳輸頻率因木星不均勻內部構造引發的重力場而導致的微妙變化。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觀測數據確認木星是否具有固態核心。
“朱諾”號在2011年發射時面臨著钚-238短缺的問題。如今,該探測器依靠太陽光供應能源,并且已經成為距離地球最遙遠的太陽能探測器。但即使擁有三個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距離太陽如此遙遠的地方,“朱諾”號也只能發出500瓦的電,為其29個傳感器和9部儀器供電。
“朱諾”號是為探測木星打造的第二項任務,其名字源自羅馬天神朱庇特(Jupiter)能夠看透云層的妻子朱諾(Juno)。于1989年成功發射的“伽利略”號環繞木星飛行了近十年,發回了關于該行星及其眾多衛星的清晰圖像。它探測到木衛二(木星的行星)的冰冷表面下存在海洋的跡象,這被認為是尋找地外生命的首要目標。
“朱諾”號拍攝的首張近距離木星圖像預計在八月末才能傳回。在接下來的20個月中,探測器會在儀器最后無法工作之前繪制此前沒有過的木星地圖,然后探測器會進入木星的漩渦云中,永不再現。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責任編輯:絲 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