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運動員“一次擇業”觀察
在這個火熱的運動之夏,歐洲杯、百年美洲杯、里約奧運會三大賽事輪番激情上演,讓無數體育愛好者為之瘋狂。伴隨著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在新生代運動明星不斷涌現的同時,一大批體壇名將也完成了他們的告別演出,準備退役。
當賽場上的輝煌漸成過去,給我們帶來無限榮耀和感動的退役運動員們,面對的是一切從零開始后,充滿未知的轉型人生和“二次擇業”。離開這個傾注著血汗與淚水的競技場,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在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出路通常有兩條:要么繼續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擔任教練、體育官員,要么就此遠離競技舞臺,從政、下海經商或進娛樂圈——郎平從“老女排”的主將到“新女排”的掌門人,親身將女排精神傳承了下來,堪稱運動員轉身成為教練的完美代表;“體操王子”李寧退役后,創立了著名的“李寧”運動品牌,成為運動員經商的成功典范;轉型踏入娛樂圈的退役跳水名將田亮則通過湖南衛視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再度紅遍了全國……另據統計,在1984年至2012年的8屆奧運會、4屆冬奧會中,中國共誕生了222位奧運冠軍,其中有六成在退役后選擇了從政。
這些金字塔頂端的“尖子”運動員及較早退出專業訓練的國家二級運動員群體確實無需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但更多沒有拿到好成績、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工作技能的運動員,在退役后都面臨再就業難的困境。特別是一些冷門項目的運動員,在告別鮮花和掌聲包圍的領獎臺后,生活堪憂。
運動員退役安置及再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運動員的個人前途與家庭幸福,也關系著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的有效供給乃至整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讓運動員們離開賽場后能迅速融入社會,經過“二次擇業”創造新的價值,我國的體育事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來,我國各地體育部門在體教結合、運動員就業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推進,運動員保障政策體系還存在著與社會保障及時跟進、及時調整和完善的空間。如何解決運動員的轉型就業安置問題,值得各方關注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