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靠什么給退役運動員一個未來
文/張璐
如何保障運動員在退役后實現人生的第二次發展?改善培養機制、加大文化教育力度、開展職業轉型培訓、落實社會保障福利……社會各界一直不乏呼吁之聲,為退役運動員能有一個美好未來出謀劃策。
“重訓練,輕教育”的培養模式導致運動員正常的文化教育難以得到保證;運動員由于在訓練時期過于封閉,生活角色、生存環境的巨大反差造成了很多運動員心態失衡……這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陳麗佳在《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的現狀與對策》一文中總結出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綜合素質低的原因。
西安體育學院總支書記朱廣超也指出,運動員在時間配置上,體育時間是壓倒性的,學習時間則盡可能地壓縮。有文憑無文化、有文憑無水平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從長遠看,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走由教育體系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道路。也就是說,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必須和運動生涯同步完成。
對此,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認為“體教結合”的嘗試對競技體育運動員的培養模式是有益的補充。另外,有關部門如果能給運動員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比如讓他們在退役后進入高校進行再教育,從而掌握融入社會的技能,這樣就業難的情況可能會有所好轉。
華南師范大學運動與休閑學系副主任楊忠偉表示,推進公辦體育運動學校文化教育教學改革還需加大力度,要保證學習時數,提高文化教育教學質量?!耙皇沁M一步提升體校文化教師的缺口;二是推動落實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公辦體育運動學校享受教育相關配套政策,使文化教育和體育教育同步化進行成為教育常態?!?/p>
而還有專家從另一個角度入手,認為應當從源頭上轉變以往運動員“退役靠政府”的落后就業觀念,在業余體校就開始提供更為多樣化的課程,讓運動員提早規劃自己的未來。
“安置運動員退役不是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就了事,更多的是要保障退役后的長遠發展?!敝醒胴斀洿髮W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秦椿林提出,既然退役就業無法由國家“包辦”,不如早作事前打算,為運動員提供必要的職業轉型輔導、就業培訓。
“在運動員的職業規劃和退役轉型發展方面,我覺得教練員和運動員管理培養單位應該有這樣的意識?!迸徘蛎蕖⑸虾sw育運動技術學院院長沈富麟則表示,“畢竟運動員在成長期間,主要精力還是在提高成績上,自身是缺乏這方面意識的?!?/p>
在專家們看來,除了政府的幫扶以外,一些民間組織成為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有力補充。2011年5月,短道速滑世界冠軍楊揚就發起成立了冠軍基金,在職業發展項目方面為退役和現役運動員提供職業發展咨詢、生活就業技能培訓等。“運動員越早做準備,對未來轉型就越容易。同時運動員對未來越有信心,他們會越加珍惜自己的運動生涯,甚至延長運動壽命。而不是一些管理者認為的,運動員要專注訓練,不能分散精力想退役以后的事情。”楊揚認為,現在退役運動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把運動場上的能力轉化成職場能力。
在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余竹生看來,運動員退役后能走上教練、體育教師的崗位,或者成為社區體育指導員,都是他們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的理想的狀態。他建議在選拔和培養運動員時不僅要考慮到其職業規劃,也要對這一運動項目本身的未來目標進行規劃。
沈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則認為,目前一些適合全民健身的項目普遍缺少具有相當專業技能的基層輔導員,而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退役運動員正是這方面就業的主力軍。
為了“不浪費”專業的體育人才,很多專家還提出要建立體育人才信息庫,覆蓋各類型、各階層的體育人才。同時,搭建體育人才供需輸送平臺,根據需求,對體育人才定向培養,為求職者推薦最適合的崗位。這樣使得退役運動員找到自己適合的、擅長的工作,也能使一些用人單位找到更合適的專業性人才。
“現在的運動隊,無論是體制內外都有較好的醫療保險制度,但僅限于運動員在役期間,而很多傷病是退役之后發生的,那時候很多人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銳減,靠醫療賬戶支付治療費用遠不夠用。”對于這一現實情況,秦椿林表示各地要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社會保障工作的通知》和《運動員保障專項資金財務管理辦法》,在運動員重大傷殘、特殊生活困難救助、職業輔導、教育資助等方面設有專項經費保障,全面為運動員辦理社會保險。
對于運動員的社會化、市場化安置,一直是改革的方向。新華網近期撰文指出,當務之急還是建章立制,明確國家對于退役運動員的保障邊界。而現行機制的問題在于,對職業運動員套用的是“事業單位聘用人員”制度,近年又把運動員納入了工傷、職業病的保障范疇。但是對于運動員退役之后升學、就業期間的社保、醫保以及運動傷病的接續保障,卻沒有完善的銜接機制。包括《社會保障法》中也沒對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做出特殊安排。
對此,上海市政協委員安琦建議,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都應關心退役運動員的生活狀態,定期對退役運動員的生活予以調查訪問,及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對于有傷病殘疾、無法進行正常工作的退役運動員,應采取減免醫療費、給予生活補貼等措施,確保他們的生活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我國培養運動員的體系固然有目標直接、成才快速、人才充足等優勢,但割裂了體育訓練同文化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聯系,割斷了體育作為一條產業鏈的完整性,其供給制運作不但無法滿足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而且無意更無力兼顧其后續生存狀況。”楊忠偉指出,這是導致運動員在與一般人才競爭就業時難有優勢的原因。
對此,從事職業足球多年的專家王騫建議,在目前高水平教練員稀缺的情況下,應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基層教練員待遇,激發基層教練員的熱情,一方面可以解決很多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提高運動員培養水平,為國家輸送更多優秀的競技人才和教練人才,形成良性循環。而一些從事體育產業的企業負責人則建議,可選定一批優秀的體育企業,作為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試點,使運動員在退役后通過在企業就職的方式完善就業能力,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企業一點補貼,企業簽訂合同保證運動員在一段時間內的穩定工作,使他們順利從運動員的角色轉變為相關行業從業者的角色。
“目前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的情況下,尤其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的出臺,都使運動員的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北京體育大學附屬競技體育學校校長陳立人認為,當下對運動員的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他建議,首先應當由國家體育總局培訓中心或其他相關機構牽頭,盡快組織一次較為全面的市場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盡快構建有中國特色體育職業人才培養系統,從根本上解決退役運動員的生存和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