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貓放下筆,搖搖頭,嘆息一聲。
蝌蚪風不知從什么地方來的,突然出現他面前,臉上堆滿討好的表情。
氣球貓不冷不熱地看著他。
蝌蚪風故意在他面前走來走去,裝出認真思考的樣子,忽然停住,將腦袋伸到氣球貓面前。
氣球貓指著窗戶。
蝌蚪風躺在氣球貓的床上。
氣球貓突然想到作文,馬上虛心請教。
蝌蚪風馬上從床上起來,在氣球貓面前慢慢地走來走去,雙手不停地比畫著,好似演說家在演說。
要想寫好“走”的動作,就要寫出“走”的特征來。比如,往山上走和往山下走、迎風走和順風走、在人多的地方走和人少的地方走、老年人的走和孩子的走、生病的人走和健康的人走、有急事的人走和閑著沒事散步的人走、內八字腳的人走和外八字腳的人走、跛腳的人走和不跛腳的人走……
氣球貓又火了。
氣球貓還是不懂。
蝌蚪風停下來想了想,然后繼續慢慢地走來走去。
這么說吧,“走”有很多“走”法。比如“散步、溜達、蹣跚、游蕩、踱步、徘徊、閑逛、行色匆匆、奔走、離開、奔走相告”等等,都是走的特征啊。
氣球貓要體驗爬山。
接下來的一段路更加難走,只能供一個人經過的鐵梯架在陡峭的山崖旁,每一級都是由手指粗的鋼筋組成,踩在鏤空的階梯上,他的腳都開始發軟了,每次只上一個小梯階……
到達山頂之后,氣球貓擦擦臉上的汗水,坐在一塊兒石頭上。
不過,這個“走”的特點應該是“踩”,一只腳踩實后另一只腳才敢向前。
不錯不錯。你說得對極了。這里的“踩”就是“走”的一種特征。
蝌蚪風站在氣球貓面前。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走”……不是“我們”,是你,你們每天都在“走”,你就是不留意不觀察,結果越是熟悉的東西越是不了解,需要寫的時候就沒東西可寫了。可見,平時的觀察多么重要啊!
下山的時候,氣球貓控制不住自己小跑起來。到了山下,氣球貓又問。
蝌蚪風生氣地走了。
氣球貓只好獨自回家。到了家,意外地發現了爸爸和媽媽“走”的動作,急忙拿筆記錄下來。
爸爸醉醺醺地回來了。他腳步趔趄,跌跌撞撞,完全一副酒鬼的樣子,一頭歪在沙發上就睡了。媽媽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給爸爸蓋了件上衣,又輕輕地走出了客廳,一定給爸爸準備醒酒湯去了。
氣球貓走進自己的小屋,已經忘記了走山路時的驚險,小嘴巴美滋滋地咧著,因為爸爸和媽媽為他表演了非常有特點的“走”。比如“腳步趔趄,跌跌撞撞”是醉鬼的“走”,“輕手輕腳地”和“輕輕地”走,表現了媽媽害怕驚擾到爸爸休息。
氣球貓想,明天到學校就把這兩段寫進作文,肯定會得到冰夫老師的表揚,說不定還能把他的作文推薦到報刊發表呢。
可是,第二天來到學校,氣球貓打開小電腦準備寫作文,怎么也想不起“走”的動作怎樣寫,全忘了,一個字也沒寫出來。
蝌蚪風突然出現。
你呀你呀,唉——,真沒辦法。好吃的東西放在哪里,你怎么從來不忘?還健忘癥,學習方面的事情,你什么時候沒健忘過……
既然沒得健忘癥,氣球貓放心了。
布老鼠走過來,推開氣球貓,在他的小電腦上寫下:
她輕盈地轉過身去,她轉身時的動作很優美,手隨著身體往后輕輕一擺,然后徑直往前邁起輕巧的步伐,頭發隨著微風在空中飄搖著,慢慢地走向人群中央,最后淹沒于人群中。
布老鼠得意地突然冒出鼻涕泡,說完急忙跑回座位,拿面巾紙擦鼻涕。
豌豆鵝走過來,開始敲擊氣球貓的小電腦鍵盤。
老奶奶躬著腰,手里拄著根拐杖,步履蹣跚地走著。她滿臉皺紋,很容易讓人看出是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她小心翼翼地,另一只手不時地捶著腰,時而又咳嗽幾聲,讓人不免想要攙扶她一把。她走路十分緩慢。每走上幾步,就停在路邊休息一會兒。
姑姑將雙袖向上一挽,褲腳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動著,左腳輕輕地抬起一點,向前邁一小步,右腳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著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躬著背,低著頭,瞇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
氣球貓急忙坐下敲擊小鍵盤,突然停住,看著已經回到自己座位的蝌蚪風。
記憶小背囊
“走”的動作描寫,常常因為刻畫人物的需要,所以,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和其他描寫結合進行。如文中姑姑“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段話中,“走”的動作是與“雙袖向上一挽”“把帽子扭了扭,躬著背,低著頭”等動作結合在一起的。再如“爸爸醉醺醺地回來了”一段,“走”的動作是與“一頭歪在沙發就睡了”“給爸爸蓋了件上衣”等描寫結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