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會說話起,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朗朗上口的詩句,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之手。
白居易從小就聰明過人。在他六七個月大,還是個嬰孩的時候,乳母閑來無事,指著“之”“無”兩字,說給他聽。誰想到,小小的白居易雖然還不會說話,卻把這兩個字的模樣記住了,往后每次再有人以“之”“無”二字考他,他總能辨認出來。由此還生出了一個典故,叫“略識之無”,用來形容一個人讀過兩天書,識得幾個字。
待到白居易再大一些,三歲便開始習字,八九歲便能作詩。到了十五六歲時,他只身前往京城長安,拜會顧況。顧況在當時名望很高,每天來求見他的人絡繹不絕。起初,顧況并沒有把白居易放在眼里,見白居易的名字里有“居”“易”二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币馑际钦f,長安雖然繁華,但要長久地居留下來需要本事,并不那么容易??僧旑櫅r打開白居易帶來的詩作,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嘆,趕忙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
后來,白居易考上進士,做了翰林學士,領導了詩歌革新運動,在長安有了一番大作為。
可天有不測風云,這一年,力主討伐叛亂藩鎮的宰相武元衡被人暗殺。朝中一些官員不敢貿然表態。白居易雖然很聰明,卻并不是個圓滑的人,他一貫堅持原則,覺得這件事情肯定有蹊蹺,就上表主張嚴查。白居易的仗義執言一下子捅了馬蜂窩,招惹了反對派們的攻擊,當年便被貶為江州刺史。那些平素就不喜歡白居易的人正好跟著落井下石,可憐的白居易又被追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只好收拾行李,去了在當時來說非常偏遠的江西做官。
白居易被貶官的消息傳到了好朋友元稹的耳朵里,元稹就寫了一首詩,叫《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表達自己聞訊后悲傷的心情。白居易此時正在貶官赴任的途中,收到友人的詩作,感慨萬千,寫下一組《放言》相奉和,其中第三首這樣寫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盡管屢遭貶謫,白居易仍然覺得大膽直言是君子之本,用“放言”作詩的標題,表明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的姿態。他相信,時間會讓一切都真相大白。
讓時間去證明
有時候,我們明明是好朋友,卻在不知不覺間疏遠了。有時候,我們明明開始時不太投機,相處久了之后,卻變得形影不離。這就是時間的作用,它能讓熟悉的變陌生,也能讓陌生的變熟悉;能讓我們從親密無間變得漸行漸遠,也能讓原本分外眼紅的冤家,變成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
古人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考察一個人,一時的表現,一時的名聲,并不能作為評價的標準。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周成王時,因為天子年幼,朝政就由周公來處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造謠,說周公要陰謀奪取王位。周公只好辭去官職,躲到鄉間去避禍。后來,造謠中傷周公的人陰謀造反,而周公則被歷史證明對周天子一片赤誠。漢朝時,王莽在篡位之前表現得非常謙卑恭順,可他后來卻篡奪了皇位。由此可見,看待事情,不能只靠一時一事的現象來下結論,就像測試一塊璞玉是不是真的,要燒上幾天才能證明。真正的棟梁之才也并不能輕易就被辨認出來,而是需要經過多年的考驗。
白居易把這樣的道理寫進詩中,既是對朋友的寬慰,也是對自己堅持大膽直言的自我勉勵。就像杜甫說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比说囊簧鷳撏度氲接袃r值的事業中去,大膽地堅持正義,不要在意外界的誤解,時間會給我們一個公正的評判。
典故、成語要用得恰當
“白居易的詩寫得真好?!贝罂党绨莸卣f,“原本復雜的哲理,經他一寫,就變得很清楚了?!?/p>
“這大概是因為白居易會用典吧。”阿牛說。
“用典?什么是用典?”大康不解地問。
“用典是詩歌創作中的常見手法?!卑⑴=o大康解釋,“詩人用一些固有的典故,比如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啦,神話傳說啦,寓言故事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論證自己的立場。在這首詩中,白居易就用周公和王莽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將哲理蘊含在事例中,讓人容易信服?!?/p>
“有道理,我以后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會用典。”大康受到了啟發,“比如,我可以多用成語,成語不是和典故差不多嘛?!?/p>
“白居易的這種用典,類似于我們作文中的舉例子,可不是用成語喲。再說,成語用起來可不容易?!卑⑴0l表自己的見解,“如果要用成語的話,一定要用得恰當?!?/p>
“用成語還有難度?”
“當然,我給你念一段網上流傳的作文吧?!卑⑴K阉鞒隽艘欢巍胺段摹保舐暷盍似饋怼?/p>
“我的家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三人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爸爸是建筑師,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每天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雞。我們家三個成員臭味相投,家中一團和氣。但偶爾爸爸媽媽也會同室操戈。爸爸總是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體投地,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不見義勇為?!?/p>
“哈哈,這篇文章里每一處成語都用錯了?!贝罂敌α似饋?,“不過我肯定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話是這么說,可我覺得,成語還是少用為妙?!?/p>
“這是為什么?”大康疑惑不解。
“成語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但它也是一種套語,用多了,能表現文章個性的細節也就少了。如果我們能把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不是既豐富了文章,也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嗎?”
“你說的好像也有點兒道理。”大康不禁陷入了思考。
寫作時可以少用成語、熟語,多嘗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對于阿牛的這個想法,你怎么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