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F家里有個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于是小F每天洗衣做飯、母乳喂養、更換尿布,還要解決寶寶的哭、鬧、疾病、夜醒……繁瑣而辛苦的生活讓小F夫妻倆壓力山大,尤其是小F,每天都頂著一副黑眼圈,無精打采,十分憔悴,對丈夫也失去了往日的噓寒問暖。一時間,丈夫也感覺自己備受冷落卻又不知從何幫起。
育兒壓力大不僅讓父母感到不堪重負,寶寶也會受到不良影響。來看看你家的寶貝有沒有以下的表現:
1. 明顯的退縮和膽怯行為:在家中難以接受和陌生人親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甚至在父母身邊,仍然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
2. 情緒抑郁:在哭鬧時,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
3.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對新環境、新伙伴和新游戲表現出較少的興趣……
如果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這樣表現,說明可能已經受到了父母的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要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實越是小的孩子越是依靠“本能”在生活——Ta可能聽不懂你的語句,但一定能感覺到你的情緒;Ta可能不明白你說的詞語的意思,但一定能讀懂你的表情。這真是讓人頭疼!如何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對娃“下手”?No!其實,最好的改善方式是:從婚姻關系入手。
為什么這么說?來看2016年的心理學最新研究:
Charlene E. Chester和Alysia Y. Blandon分別在孩子15、24和36個月時測量了母親育兒壓力和婚姻親密度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婚姻親密度越低,育兒壓力越大,且這份壓力會同時干擾到父母和孩子。
當你被孩子搞得壓力山大時,父母的信心感和愉悅感減少,煩躁、不耐煩等消極行為增多,而寶寶也會產生退縮、膽怯等內隱問題行為。
想要減輕育兒壓力,有效途徑是:提高和伴侶的親密度,和Ta保持積極的情緒聯結。看來,有了寶寶,更需要維護好夫妻間的親密關系。廣大的男同胞們,你們還因為不能代替妻子生孩子忍受的劇痛而慚愧嗎?需要你們多做些什么的時刻到了!
伴侶之間在意怎樣的親密?先來看一組調查結果:
萊斯利·巴克斯特曾對157位結束愛情關系的調查對象,向他們了解關于親密關系的內隱標準,按出現頻次順序分別是:
自主:允許伴侶結交朋友和保持興趣,不要有太強的占有欲。
相似:三觀和興趣不要差別過大。
支持:提升伴侶的自我價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考慮不周。
開放:真誠而真實的自我表露。
忠貞:保持對伴侶的忠誠和貞節,不要出軌。
共處:擁有許多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夜不歸宿。
公平:不要讓伴侶感到自己被利用。
浪漫:保持浪漫。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關于增加伴侶的親密度,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妥當且有效:
1. 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你可能會說,有了娃,哪有精力再和老公風花雪月,和閨蜜挽手逛街?誠然,娃哭了、鬧了、叛逆了得好好管,但妻子抓狂了、郁悶了更得重視。磨刀不誤砍柴工,別一天到晚的腦子里全是奶粉、輔食、玩具……
給愛妻更多空間吧:老公也學學帶娃兒技能,讓老婆安心和三五好友約個會、吐吐槽;看老婆照顧娃兒太賣力,經常蓬頭垢面,趕緊讓她做個spa、美個甲,找回優雅閃亮……
2. 溝通分享,細心照料
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每對夫妻都是在不斷探索中成長。盡管看過不計其數的帶娃技巧視頻和書籍,也聽過不少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但輪到自己管娃兒,依然總會手足無措。
這個時候,伴侶更要細心周到照顧對方,做最堅強的后盾,給Ta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行動上幫不上太多忙的話,精神上一定要多支持伴侶)。同時,多多溝通、分享感受,這樣的耐心傾聽和積極回應,能夠讓感情更深!
3. 保持情趣,增添浪漫
有的妻子訴苦說:“自從有了娃,我和老公中間隔了一條銀河。”說好的把日子過成詩呢?為啥有了娃的老夫老妻不自覺地把日子過得糙了?
其實,婚姻中需要情趣和浪漫:來個“角色扮演”,假裝剛戀愛,一起去公園牽手散個步;來個久抱不放的深情相擁(讓你“窒息”的力道,絕對是愛意滿滿的表達),像第一次靠近Ta身體那樣滿懷激動,說點兒發自肺腑的動聽情話……(學學電視劇里的“壁咚”啥的,有沒有很激動)
婚姻親密度是積極婚姻關系的一個衡量指標,良好的婚姻才會讓我們有幸福感和歸屬感,從而讓下一代健康成長。良性循環的美好人生,從提高和伴侶的親密度開始!

過量食用培根會增加癌癥風險
最近,由美國癌癥研究所與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稱:食用加工肉制品—包括大家都喜愛的培根,會提高下腹部癌變的風險。該報告中的原話是這樣的:每天食用50 g(1.8盎司)加工肉制品,即相當于一個熱狗,患下腹部癌癥的風險將會提高18%。
而此前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報告對此作出的結論是這樣的:每天食用50 g加工肉制品將會提高18%患結腸癌的風險。
根據美國癌癥研究所研究副主席Susan Higginbotham的說法,這兩份文件出現一樣的數字純屬巧合,因為兩份文件基于的數據與材料都是不同的。她說:“癌癥是復雜的,癌變風險僅僅代表一種概率,我們并不能保證一定會發病或者一定不會。”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大家盡量不要超過這一限度。不過,這也并不代表每多吃一塊培根,患結腸癌或下腹部癌癥的風險就會急速地上升。
另外,一項研究估測:每年因為攝入過量加工肉制品而患癌癥并且死亡的人數大約在34 000人;而每年因為吸煙而患癌癥死亡的人數則有100萬人;酗酒死亡的有6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的有20萬人。
所以,吃培根并不像抽煙、喝酒那么猛烈,偶爾還是可以適當地放縱一下。
愛吃咸,是基因作祟?
為什么有人口重,飯菜少放鹽就吃不下去?這可能與基因有關。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實驗鼠缺失一個基因,就會表現得特別愛吃咸,并隨之出現高血壓癥狀。
這份發表在美國《循環》雜志上的報告說,對實驗鼠進行基因修改,去除部分鼠腦細胞中一個名為Hsd11b2的基因,這些實驗鼠就會變得非常愛吃咸。
研究人員分析說,實驗鼠部分缺失這個基因會導致體內鹽皮質激素受體異常活躍,讓實驗鼠對咸的食物和水更加敏感,導致鹽攝入量的增加。
研究人員說,英國人吃鹽量通常遠高于身體所需量,不利于心血管和腎臟健康。本次研究表明愛吃咸的背后可能是基因在起作用,故高血壓治療中可以考慮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類藥物。
科學研究顯示:瑜伽可改善哮喘的癥狀
一項Cochrane系統回顧分析的結果表明:瑜伽或可改善哮喘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然而,瑜伽對肺功能和使用藥物的影響仍不確定。
該研究共納入了15項探究瑜伽和哮喘的隨機對照試驗,共包括1 048名男性和女性。大多數受試者存在輕度至中度的哮喘,病史為6個月到23年不等。
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學院的Zuyao Yang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瑜伽運動或可輕微改善患者的哮喘癥狀和生活質量。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瑜伽是否可持續影響機體的肺功能,而且我們還不清楚瑜伽是否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或是瑜伽是否會對哮喘患者產生任何的副作用。”
長知識!過敏性鼻炎可增加牙周炎的發病風險
關于鼻部疾病與牙周炎之間的關聯鮮為人知。但是,最近有研究發現,牙周炎與既往過敏性鼻炎(AR)之間有關聯。
此項研究共納入了71 182名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病例組,和71 182名非牙周炎人群作為對照組。使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分析來計算病例組和對照組既往AR的比值比和相應的95%可信區間(CI)。
結果發現,病例組和對照組之間既往AR發病率存在明顯的差異(28.4% vs. 24.2%, P<0.001)。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病例組既往AR的OR為1.24(95% CI: 1.22~1.27, P<0.001)。即使是校正月收入、城市化水平、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酗酒、煙草使用障礙以及地理區域的隨機效應后,與對照組相比,病例組既往AR診斷的OR仍為1.21(95% CI: 1.18~1.23; P<0.001)。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臨床醫生更應警惕AR患者存在日后發生牙周炎的潛在風險。
經常感冒?可能是睡眠不足惹的禍!
2016年4月11日發表于美國醫學會《JAMA內科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稱,每晚睡眠不超過5個小時或有睡眠障礙的成年人,將更有可能患普通感冒和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肺炎和耳部感染)。這可能與睡眠不足影響我們的免疫力有關。
研究者們分析了在2005~2012年間參與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22 726名成年受訪者(平均年齡46.2歲)的數據。結果發現,13.6%的調查對象報告他們每天睡眠時間為5小時或更少,23.0%的人每天睡6小時,56.3%的人每天睡7~8小時,7.1%的人每天睡9小時或以上。有7.1%的人報告他們存在經醫生診斷的睡眠障礙。與睡7~8小時的人相比,短睡眠者(≤ 5小時)患普通感冒的風險增加28%,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82%。存在睡眠障礙的人比沒有睡眠障礙的人患普通感冒的風險增加30%,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115%。該文作者表示,雖然受橫斷面研究設計的影響,這項研究并不能夠證實睡眠和感冒與感染性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現有證據提示,睡眠時間不足或者睡眠障礙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從而增加患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礙對健康的危害遠不止于感冒和感染性疾病。大量研究已經表明,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礙也會顯著增加患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同時也會增加死亡率。在許多人中,尤其是白領一族,睡眠總是屈從于多工作、多產出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們經常選擇先把其他“必需”要做的事情做完,然后才去睡覺,這可能短期內湊效,但從長遠來看是得不償失的。
姜黃可改善老年人記憶和注意力
發表在《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的一項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姜黃中的主要成分——姜黃素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記憶力與注意力。
此前研究認為姜黃素能夠抑制小鼠的創傷記憶,并且有助于傷口的恢復。而在最近的這一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斯溫伯恩理工大學研究者們發現姜黃素還能夠保持老年人的記憶。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招募了60名志愿者(年齡分布在60~85歲),之后將其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給與姜黃素膠囊藥物,另外一組則給予安慰劑。之后,這些志愿者被要求完成一系列基于計算機的心智測試:比如回憶單詞或者圖片,簡單的減法以及反應時間測試等。在服藥之后的幾個小時候開始測試,每天一次,持續4周。總體上講,服用了姜黃素膠囊的志愿者在心智測試環節表現比對照組更好,而且疲乏的感覺也有明顯降低,同時冷靜感、自信心、抗壓能力等表現都要更好。
研究者們還發現:服用姜黃素會顯著降低血液中總體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同時不會影響其他血液健康指標。
你有酒渣鼻么?若有,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
丹麥研究人員指出,相比未患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的民眾而言,患有酒渣鼻的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的研究是因為有證據表明酒渣鼻患者特定蛋白質(包括基質金屬蛋白酶和抗微生物肽)水平更高,并與各種腦損耗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癡呆有關。研究人員在1997~2012年對600萬名18歲以上的丹麥民眾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近83 500名酒渣鼻患者。
研究人員對他們隨訪到2012年底或者至他們離開丹麥,或者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死亡等隨訪終止。最終共有99 000多名民眾被診斷為癡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29 000人。
當他們分析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沒有皮膚疾病的患者而言,酒渣鼻患者發生癡呆的風險增加了7%,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25%,老年人風險更高。對于女性來說,酒渣鼻女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了28%,而男性酒渣鼻患者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了16%。當他們縮小限制范圍,只分析經皮膚科醫生確診的酒渣鼻患者時,他們發現,酒渣鼻患者發生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了42%和92%。不過,Egeberg博士也告誡民眾不要認為得了酒渣鼻就一定會發展為癡呆或阿爾茨海默病,只是說二者或許有一定聯系,他們仍需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