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人,一定會被電影里那位大喊著“滾蛋吧,腫瘤君”的姑娘樂觀精神深深打動。同時,看完電影,想必大家和我一樣也在心里默默嘀咕: 這腫瘤君怎么就找上門了呢?這次是她,下次會不會輪到我和家人呢?究竟怎樣才能讓腫瘤君滾蛋呢?
Test 自測:你會被腫瘤君找上門嗎?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病理和免疫學教授羅伯特·史萊伯發現,如果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維持10年,那你可能就會被腫瘤君找上門。所以,趕緊對照以下10條,看看腫瘤君是否會敲你的門。
1.吃飯喝水時常常被燙到舌頭,喜歡喝滾燙的開水、茶、咖啡或者湯食。
2.牛、羊、豬肉吃不夠,蔬菜水果吃得少,喜歡吃熏腸、培根等加工肉食。
3.常常忙得顧不上上廁所,經常便秘。
4.喜歡熬夜,生活不規律。
5.愛生氣,喜歡鉆牛角尖,有事喜歡憋在心里。
6.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發里不想動。
7.又吸煙又喝酒。
8.經常應酬,常吸二手煙。
9.家人有癌癥。
10.家里或者辦公室裝修豪華。
如果你不幸中了3條或者以上,那么,小心腫瘤君來敲你的門!
腫瘤是怎么回事?
我們還是先從腫瘤是什么說起吧!當夜晚來臨,你停止一切活動,躺在床上睡覺,直到清早醒來再重啟新的一天。這一夜好像你除了閉著眼睛睡覺什么也沒做,可是你知道嗎?你身上的100萬億個細胞卻一刻也沒停止工作,在你的體內各司其職地忙碌著。他們經歷著生長、復制、分裂和死亡,為的就是能夠讓你的身體能夠正常運行:呼吸、心跳,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腦袋能思考,能夠行走、吃飯、說話……
但是,細胞的分裂并不是次次都那么完美。在分裂過程中,由于各種誘因的影響,遺傳物質DNA的復制出了點兒小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基因突變”。按照概率估算,你的體內每分鐘會產生2~3個這樣的基因突變細胞。不過,你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你的身體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對付他們。基因修復蛋白是個龐大的家族,每一個都是質量控制專家,DNA復制中產生的這點小差錯他們完全能夠搞定。但是,如果錯得太離譜,那么修復蛋白也就無能為力了,此時,這些基因突變細胞就會自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或“凋亡”。如果突變恰好發生在編碼修復或凋亡蛋白的DNA序列上,突變細胞就可能躲過前兩步生存下來,并且在重復分裂的過程中進一步突變,這時這些細胞的增殖生長就會變得不可控制。
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可以依賴完整的免疫機制來有效地監視和排斥這些癌變細胞。免疫細胞的種類非常多,其中樹突狀細胞DC會發現特定腫瘤標記指揮T細胞攻擊腫瘤細胞。在戰斗的過程中,有些腫瘤細胞脫掉了帶著抗原標記的外套,使免疫細胞們傻傻分不清我方和敵方,發生了我們所說的“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現象。并且,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腫瘤細胞還會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對免疫細胞洗腦,使它們失去戰斗能力,甚至反過來幫助腫瘤生長。
所以,從上面講述可以看到,腫瘤君的前世其實就是我們身體里100萬億個細胞里的一個,今生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多重突變引發不受控制的增殖,并且在和免疫系統戰斗過程中占了上風。我們把導致細胞多重突變的原因叫作“腫瘤危險因素”。如果對這些危險因素有所了解,我們就有了初步甄別各種所謂的抗癌、致癌辦法的能力。
腫瘤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我們把腫瘤的危險因素劃分成兩類:可以控制的和不可以控制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遺傳因素)和隨機突變;可以控制的因素其實就是和生活日常相關的行為習慣,包括:吸煙、大量飲酒、經常食用加工肉和紅肉、腌制食物和燒烤、肥胖、作息不規律、不運動。
對于不可控制的腫瘤危險因素我們只能認命。但是,對于那些可以控制的腫瘤危險因素,我們就不能坐以待斃了。首先我們要找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概率較高的危險因素,然后通過改變行為習慣來控制和降低這些危險因素,最大限度地阻止腫瘤君出現。
如果想要查閱目前已知的各種致癌物,可以去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查看。另外,對于網上出現的任何防癌、抗癌方法帖,也都可以根據該方法對危險因素的干預程度來判斷它是否靠譜。比如,2015年年底IARC針對加工肉和紅肉發布的評估報告,將加工肉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表示對人類致癌),將紅肉評為2A類致癌物 (表示很可能對人類致癌) 。消息一出,朋友圈轉個熱火朝天。原來加工肉和吸煙同屬1類致癌物,難道我們經常吃的香腸、培根和煙草一樣罪大惡極?但事情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全球每年約有34 000人因食用加工肉而患上腫瘤死亡,而吸煙卻能夠讓100萬人因腫瘤離世。致癌物分類并不代表毒性大小,只是代表了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
所以,以后當我們看到或聽到各種致癌物和致癌的咨詢時,先不要忙著自己嚇自己,最好能多聽聽專業人士的解讀,以免被坊間各種“致癌”謠言嚇成“驚弓之鳥”。
致癌物分類
IARC根據對人類和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資料,以及其他有關的資料(包括癌前病變、腫瘤病理學、遺傳毒性、結構—活性關系,代謝和動力學,理化參數及同類的生物因子)進行綜合評價,將致癌物質按照危險程度分為4類: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可能不致癌。目前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致癌物清單列表中列出了多達117種“一類致癌物”和316種“可能致癌物”,另外還有503種“未知”。 第一類:致癌物
確證人類致癌物的要求是:①有設計嚴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雜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②有劑量反應關系;③另有調查資料驗證,或動物實驗支持。比如甲醛、二噁英、黃曲霉素、亞硝胺等化學物質都被列入了這一分組。此外,吸煙(包括二手煙和無煙型煙草)、酒精飲料中的乙醇、(與攝入酒精飲料相關的)乙醛、室內燒煤產生的氣體、室外空氣污染也被列入致癌物類別。這個類別中還包括“咸魚”,并特別注明“中國式”。
第二類:可能致癌物:這一類別分為兩組。
組2A表示“很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例如氯霉素、丙烯酰胺、高溫油炸食品、工藝玻璃、非含砷殺蟲劑等。
組2B表示“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并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例如咖啡、腌菜、汽油、氯仿、敵敵畏、鉛及其無機化合物、手機輻射、黃樟素等。
第三類:未知
這一類中的物質尚不清楚其對人體致癌作用。如咖啡因、茶、染發劑、油墨、水銀、原油、聚乙烯、氯化飲用水、安定、靜電磁場、糖精及其鹽、三聚氰胺等。
第四類:可能不致癌
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缺乏充足證據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

怎么才能遠離腫瘤君?
關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腫瘤君這件事只需要關注以下3點:體重、飲食和運動。美國癌癥協會(ACS)和美國癌癥研究中心(AICR)的指南基于嚴謹的流行病學證據和臨床試驗結果,提出了以下的建議。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采納這些建議,那么,就可以預防大約1/3最常見的腫瘤。
1. 保持健康的體重 (BMI 18.5~23)。
2. 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刷朋友圈和看電視時間不超過運動時間。
3. 避免含糖飲料和高能量食物,學會看食物的營養成分表。
4. 每天吃5份以上各種顏色的蔬菜和水果,用豆類和全谷物做主食,粗茶淡飯才能使身體更健康。
5. 減少加工肉,限制紅肉攝入 (每天小于一個手掌)。
6. 少吃腌制食品,特別是咸魚干、咸肉等。
7. 盡量減少酒精飲料攝入。
8. 不吸煙,并且遠離二手煙和三手煙。
9. 寶寶媽媽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
10. 不吃任何抗癌保健品。
11. 定期體檢:世界衛生組織癌癥委員會曾明確指出,2/3的癌癥可以預防和治愈,關鍵是通過體檢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