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謊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里程碑”。通常,大孩子比小孩子更容易“撒謊”,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撒謊”,有哥哥姐姐的孩子“撒謊”行為通常較同齡孩子出現得早一些,4歲以上的孩子幾乎都有“撒謊”行為。有研究發現,4歲的孩子平均每兩小時“撒謊”一次,6歲的孩子平均每1小時“撒謊”一次。還有研究發現,那些兩三歲就開始“撒謊”的孩子,四五歲就能把謊言說得天衣無縫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更好。
雖然,誠實是孩子最為重要的美德,但是,“撒謊”(說謊、欺騙)確實需要更高級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內向的孩子很少“撒謊”,那通常是因為他們缺少圓謊所需要的更高級的社交技巧。如果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告訴你,他的房間里住著一只大象,他的被子里住著一個小精靈,每天晚上會和小仙女聚會……這些并不是“撒謊”,只是他的假想而已。
孩子為什么要“撒謊”
小寶寶是不會“撒謊”的,孩子從一開始并不認同“撒謊”行為,他們比大人更不能接受“撒謊”,在他們眼中,一切“撒謊”都是不對的,“撒謊”的人都是壞人。但是,隨著他們接觸到成人之間的“撒謊”,并且慢慢發現“撒謊”偶爾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好處……
·原因1:大人們都熱愛“撒謊”,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
也許,首先,我們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很多時候,大人彼此間“善意的謊言”和對孩子“失信的行為”,恰恰是給孩子做了“誠實”的反面教材。在孩子面前盡可能避免“善意的謊言”和“失信的行為”。
·原因2:大人們都愛聽“謊言”,我不被允許說出真相
大人們似乎更喜歡“撒謊”的孩子——尤其是得到孩子表達的認同、肯定。孩子對大人說出他的真實想法是件冒險的事情,當他說真話時,也許會被責罰,當他“撒謊”時,卻可能得到更多的贊美和愛。所以,想要孩子不撒謊,大人應該早早做好心理準備,既要接受孩子說令人愉悅的真話,也要接受孩子說出傷人的真相。
·原因3:大人們逼著我“撒謊”,我討厭設圈套的質問
誰都討厭被人質問,被逼迫著在笨拙的謊言和尷尬的坦白之間做出選擇實在兩難。
也許我們本來就不該明知故問,去“誘導”孩子“撒謊”(激發孩子防御性的撒謊)。
·原因4:“撒謊”沒有嚴重后果,我只想避免受到懲罰
孩子“撒謊”大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犯下的過錯。通常,孩子先做了他認為不該做的事情,為了避免受到大人的懲罰,他不承認自己做過,這種情況最為常見。大人常常只會批評孩子想要掩飾的過錯,并不批評孩子“撒謊”的行為,于是,對孩子來說,即使“撒謊”未果,“撒謊”也沒有什么嚴重后果。
不助長孩子“撒謊”的行為,需要告訴他:你的過錯我能理解原諒,如果你能說真話,這會令我感到高興。
·原因5:“撒謊”可以保護自己,我要維持秩序和地位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愛“撒謊”,或是某一段時間內經常“撒謊”,很有可能是他周遭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令孩子感到有巨大的壓力。孩子會用幻想來彌補現實中的不足,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撒謊”行為中獲取信息,提煉出令他感到壓力的來源,以及他的希望和意圖。
此時,對孩子“撒謊”行為的理智處理方法是對他的希望和意圖表示理解,不去指責他的希望和意圖,也不去指責他的“撒謊”行為。
·原因6:我向你“撒謊”因為我有需要保護的Ta
小孩子都有一顆溫柔善良的心,他們的初心往往都是很好的,也許“撒謊”的背后有他特別想要保護的人、事、物,也許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去保護這個人、事、物。
總之,孩子們并不是天生就愛“撒謊”的,面對“撒謊的孩子”,給他明確的道德教育之外,更要去尋找引發這種行為的原因,才能有針對地解決。所以,家長需要怎樣做呢?
理解孩子的“能力倒退”
3歲到3歲半本應是寶寶各方面能力進步很快的時期,然而盡管在技巧能力方面不斷進步,寶寶表現出來的卻是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寶寶也會因此變得焦慮和內向。因為肌肉發育的不平衡,他的運動協調能力反而不如從前,他又會經常摔倒,搭積木的手沒之前穩了,也不再敢用大膽豐富的線條作畫;視覺方面,他能注意到很多細節卻對其他很明顯的事物視而不見,并且很怕高;語言方面,說話流利的寶寶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他的倒退遠遠不止這些,他可能又開始吸手指、咬指甲、挖鼻孔、需要時時處處帶著自己的小被子。
解決方法:請理解寶寶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并有針對性地引導他。有時候,不作為地靜靜等待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實際上,寶寶的整個成長過程并非是穩步向前的,而是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呈現出進步與倒退混雜的局面,這種情形被稱為“成長的交織”。寶寶要發展必然會對目前的狀態進行突破,而突破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待完成發展后,又呈現出一個較高層次的穩定狀態。就這樣,突破—穩定—再突破—再穩定輪番進行,總有一天,達到最穩定最成熟的狀態。
熱衷又沒有定性—其實我也希望能做得更好
3歲半左右的寶寶,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支配世界,加之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或不穩定,表現出來的感覺便是既熱衷又沒有定性。
解決方法:當你看到寶寶弄得一團糟的場面,先深呼吸,冷靜下來,多看多聽,等你弄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時候,再發表你的感受和評價。要往好處想,尋找寶寶的積極動機;要換位思考,進入寶寶的世界中,以他的身高、他的角度、他的動作設身處地去想;要鼓勵積極動機下的積極行動和良好品質;嘗試和寶寶一起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