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微博看到一則蠻勵志的新聞。新聞的主人公伺江,在湖南農村長大,因為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但現在他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代表。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享此殊榮的哈佛畢業生,將與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一起登上演講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弟弟也剛從國內某大學碩士畢業。伺江在接受采訪時說,對“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樣的言論感到無奈,因為他的成長經歷能夠證明,“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夠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但是,當我看到何江的成長經歷,卻對他的階層跨越論有著不同的看法。何江和弟弟之所以能取得學業上的成功,和父母的用心陪伴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的湖南農村,拋家舍子去外地打工是大多數人很常見的做法,而何江的父母卻甘于清貧,選擇留在家里種田,以便更好地陪伴和照顧他們的孩子。
對于普通人——無論成人還是孩子來說,愛的最高形式就是陪伴。在漫漫的生命長河里,在平淡的日日夜夜間,也許那個人并沒有做什么感天動地的事,可是你心里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事,他都會穩穩地在身邊,陪著你、守著你、愛著你。這種發自內心踏實的感覺,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內心被愛充滿的孩子,將不會懼怕任何艱難險阻,每當需要去攀登高峰,會生出無窮的力量和勇氣來支撐他。就像伺江所經歷的那樣,每一次環境的變化——從農村到縣城、從縣城到城市、從中國到美國——與同學的差距都讓他經受很大的焦慮,但“不怕使苦勁”的他,卻總能沉下心來去尋找解決辦法。
這些年來,我在寫作、演講和電臺節目里,反反復復地談“愛就要在一起”這樣平淡無奇的觀點。實在是因為對于愛來說,陪伴比所有的表達方式都更珍貴,更能讓對方體驗到被愛的感覺。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每天說“我愛你”,時常送來昂貴的禮物和美食華衣,卻很少出現在你面前。當你心情低落時,他在和客戶吃飯;當你孤獨無助時,他在外地出差;當你需要陪伴時,他在和朋友狂歡。試問你還怎么從這段關系里體驗到愛呢?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的陪伴尤其重要。首先,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建立也有敏感期。在0~5歲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會影響人們從父母那里體驗到愛的能力——哪怕后來父母努力彌補,孩子能體驗到的愛終究還是會打折扣。其次,當孩子年幼時,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原始的焦慮和恐懼,他們需要強有力的成人陪伴,以便學習如何與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最后,遺傳基因讓父母和孩子有高度相似性,這是父母理解孩子的最佳通道,是親密和同在的黏結劑。這樣天然的連接,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父母們,平衡好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吧。因為,陪伴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