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贏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是電影《聚焦》。有人說《聚焦》的獲獎讓人頗感意外,因為它與以往的獲獎影片大不一樣。它沒有像《指環王》《角斗士》《勇敢的心》那樣的宏大場面,沒有像《辛德勒的名單》《國王的演講》般的歷史厚重感,也不像《為奴十二年》《藝術家》那般關注某個人的命運轉折。該片以平實的手法,還原了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在2001年對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丑聞的調查報道過程。
影片表面波瀾不驚,它沒有沖突,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不厭其煩地重復著一個又一個相似的場面:調查、采訪被拒絕,受害者恐慌的面容,涉事律師躲閃的目光;我們看到眾記者忙碌奔波的身影,他們鍥而不舍,不放過任何一個線索,步步求證。但正是通過這些細節,影片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觀眾跟隨記者一同經歷調查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和他們一道逐步接近真相,更體會到了記者身上可貴的職業精神。故事的高潮在影片最后的十分鐘:記者的努力沒有白費,一捆捆用揭露真相的報道作為頭條的報紙從印刷機下來被搬上大卡車,運往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次日一早,《聚焦》欄目編輯部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參考譯文
1
馬蒂:你們都看了艾琳·麥克納馬拉這周末的專欄嗎?工作人員:那個吉歐根案子?
馬蒂:是的,有后續報道嗎?
本·布拉德利(編輯):那……就是篇專欄稿,你還想有什么樣的后續報道?
馬蒂:呃,這個嘛,很顯然,在過去30年里,這個神父在六個不同的堂區猥褻過多名孩子,而且受害人的代理律師賈拉貝迪恩先生聲稱勞大主教15年前就知情,卻一直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他聲稱有文件證明大主教知情。本:可據我了解,這些文件都被封存了。
馬蒂:好吧,可是事實擺在這兒:一名波士頓神父性侵了80個孩子,而且有位律師聲稱他能證明勞大主教知情。而我們在過去六個月僅僅發表了兩篇報道,我感覺這個故事對一份本地報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覺得我們至少得去查閱那些文件。
2
邁克:他說他們下手的小孩都很相似:低收入家庭、父愛缺失、離異家庭。像吉歐根這些家伙對小男孩下手,并不是因為他們有什么偏愛,而是因為這類孩子……他們很窘迫,開口的可能性較小。這些家伙都是禽獸,羅比。我還和賽普談過。他說光在60年代就在西頓見過幾十個這樣的神父,他稱之為一種“現象”。
羅比:他為什么不將此事公之于眾?
邁克:他嘗試過,不過教會花了很多功夫詆毀他,采取各種抹黑行動,還有地位顯赫的主教公開反駁。羅比:你從他那兒還問到些什么?
邁克:更多的受害者。
羅比:更多的受害者。你就不能讓他全盤托出?邁克:我會搞定他的,只是需要多點時間。
羅比:邁克,加把勁,你一定要搞定他。
邁克:會的,我肯定能辦到。
(羅比與欄唇記者薩夏·法伊弗同埃里克·麥里利什見面,后者是處理同類案件的律師。)
薩夏:麥里利什先生,你認識一個叫保羅·尚利的神父嗎?
埃里克:是的,我認識他。
薩夏:那你調解過針對尚利神父的案子嗎?
埃里克:我想你們應該明白,我不能跟你們透露這些案子的事。
羅比:對。呃,那神父羅納德·帕奎因呢?
埃里克:那個,我同樣不能跟你們談。你們別這樣好嗎?
薩夏:據我們了解的情況,前面提到的每一個神父,你都調解過好幾起案子。
埃里克:就算我曾經手這些案子,調解結果也是要保密的。只要承認它們的存在,我就會被吊銷律師執照,明白了吧?瞧,我早跟你們說過,這都是些棘手的案子。大多數受害者只是希望能就所發生的事情得到某種承認。我安排他們和主教見面,拿點賠償金,這就是他們能指望的最好結果了。
你們還有別的事嗎?
薩夏:還有,為什么沒有任何記錄?我先前去了法院,沒找到有關這些案件調解的任何記錄。
埃里克:我們直接和教會打交道。我們起草一個索賠函,然后發給主教秘書室。
薩夏:你從沒在法院備案?
埃里克:這是私下調解。
羅比:那么,就只是你和大主教區的律師團……閉門商議?
埃里克:說的對。
3
馬特·卡羅爾(記者):這些我已經查閱得差不多了,當他們把這類神父調離堂區時,“因病離職”并不是唯一說法,他們用了各種說法:休假、待分配、緊急調用。
邁克:這些人對所有事情都有一套說辭。
薩夏:除了“強奸”。
馬特:他們調動的頻率會比其他神父高。在我小時候,一個神父要待上差不多七八年才會調走,有時還會更久。這些家伙最多就待個兩三年。這個規律再明顯不過了。
(《聚焦》欄目的全體人員正與理查德·賽普通電話。)
薩夏:那你認為教會早就意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
理查德:嗯,絕對知道。在路易斯安那州爆出第一次重大丑聞后,擔任教廷大使秘書的圣典學者湯姆·多伊爾與他人合作發表了一篇報告警告稱,這些有戀童癖的神父可能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那是在1985年。
邁克:那是……1985年?
理查德:沒錯。
邁克:誰……誰看了那篇報告,有天主教高層看過嗎?
理查德:肯定有。多伊爾想在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上推出這份報告。事實上,勞大主教起初還幫助報告籌款,不過他后來退出了,報告就被擱置了。
羅比:我們認為,呃,在波士頓這里就有13名神父符合這種調動模式,那將會是個非常……重大的新聞。你覺得從波及范圍來看,這個數字準確嗎?
理查德:不,還真不對,羅比。我反而覺得太少了。我的估算顯示有6%的人會對未成年人下手。邁克:那個,什么的6%?
理查德:全部神父的6%。
羅比:多少……波士頓有多少神父?
馬特:大概1500人,1%是15人,6%就是……90人?
羅比:等等,9……90名神父?
薩夏:這可能嗎?
理查德:以衡量標準來看,有可能。這個數字應該會與我的發現相吻合。
馬蒂:你們什么時候拿到的?
羅比:名單是麥里利什今早發郵件給我的。他調解了針對45名神父的案子。
馬蒂:勞大主教我們查到哪了?有任何線索顯示他知情嗎?
本:我們還在尋求賈拉貝迪恩的幫助,還沒有什么確鑿的東西。
羅比:勞大主教肯定知情。
馬蒂:我覺得這個才是重大新聞。
邁克:等等,比50名神父的事還重大?
馬蒂:如果是高層向下授意的話,沒錯。
薩夏:可是這些數字明顯表明高層神職人員難辭其咎。
馬蒂:它們只有這個效果——“表明”而已。
邁克:不過,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報道的是波士頓有50名戀童癖神父……
羅比:邁克!
馬蒂:我們必須把注意力放在教會這個組織本身,而不是單個神父。重點是他們的政策以及慣例。你們要向我證明教會操縱這個體系,讓這些神父一再逃脫懲罰;要證明教會一次又一次地把這類神父安排回堂區工作;要證明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系統性行為。
本:現在感覺我們的目標是勞大主教。
馬蒂:我們的目標是教會這個體系。
(經過幾番周折,在他人的幫助下,邁克終于從法院拿到了教會文件的復印件。)
邁克:羅比,太不可思議了。勞大主教很多年前就知道吉歐根的事了,毫無疑問。80年代初,有一位住在牙買加平原、名叫瑪格利特·加倫特的女人寫信給勞主教。信上是這么說的,仔細聽:“我們全家與教會的淵源很深。哪怕我們家承受著七個兒子被侵犯的痛苦折磨,我們也渴望去維護神職人員的形象。”七個啊,羅比,七個男孩。“我們被要求保持緘默,我們在兩年前并未質疑教會的指令,可是吉歐根神父仍然繼續在堂區從業……”她向勞大主教求助,可是勞大主教置若罔聞。
這是同年另一封寄給勞大主教的信,聽好了。
“關于最近吉歐根神父被安排到韋斯頓的圣朱利亞堂區一事,吉歐根神父一直與小男孩發生同性關系,我以為他從圣布倫丹調出或與此有關。我覺得困惑的是,吉歐根神父在接受相應治療期間,是否連周末工作都不應該安排。您知道我一直對您的關照心存感激。天主在上,謹致問候。約翰·M.達西,波士頓輔理主教,1984年12月7日。”
馬特:這是一名輔理主教寫的?薩夏:太驚人了,他打破了常規。我想問,加倫特什么時候寫的信?
邁克:1984年。
薩夏:而勞大主教置之不理。
馬特:你怎么能對這樣的信置之不理?
邁克:我們……我們總算逮到他們了,你不可能讀了這些信還繼續裝傻,這是鐵證。
羅比:是的,說的沒錯。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