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漪
?
電商下鄉搶地盤
文/本刊記者 王漪

繼 12個城市獲批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后,電商未來發展的另一大趨勢農村電商也迎來政策利好。今年1月中旬,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了《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明確將在多地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在此之前,各大電商平臺便已爭相下沉至農村市場,在今年春節前紛紛推出以“年貨”、“土特產”為主題的營銷活動,形成新一輪網購熱潮,讓“農業電商”迅速成為行業熱詞。
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農業電商已被看作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以生鮮電商為熱點,涌現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電商模式,從最基本的B2C(企業零售)模式,到后來的F2C(農場直供)模式、C2B(消費者定制)模式、C2F(訂單農業)模式、O2O(線上線下)模式和CSA(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等。一些綜合電商平臺企業和農業服務企業也開始利用自身的網絡技術和優勢進入農資電商市場。中泰證券曾有分析,從我國農產品電商和農資電商的發展現狀來看,市場規模均在萬億以上。此外,相關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借助互聯網的市場空間,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盡管如此,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在物流配送、產品標準、質量管理、誠信體系、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問題,成為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和障礙。為突破難題,加快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健康發展,農業部在今年1月發布《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表示將在全國10省(區、市)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基地+城市社區”鮮活農產品直配、“放心農資進農家”等農業電子商務新模式。
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農業信息化也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發展領域。去年5月商務部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將電子商務進農村確定為第一大目標。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針對加快發展農村電商進行專門部署。

2016年我國農村網民人數預計超過兩億,農業電商市場前景大好
根據最新發布的《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試點地區的工作重點各有不同。北京、河北、吉林、湖南、廣東、重慶、寧夏等7省(區、市)重點在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吉林、黑龍江、江蘇、湖南等4省重點在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北京、海南在休閑農業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
按照農業部的規劃,通過試點,將逐步探索出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等不同類別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路徑,初步形成農產品電商標準體系、全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農產品和農資質量安全追溯及監管體系、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基地+城市社區”鮮活農產品直配模式、農資線上銷售模式等一系列運營模式和制度規范。
E農生態牧場市場總監李連峰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四年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村電商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農村渠道體系下,不論是工業品下鄉還是農產品進城都存在需要打通的環節和痛點。電商的介入可以重塑農村供應鏈體系,縮短流通環節,打通信息壁壘,為農村、城鎮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有機構預測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網民將超兩億人,農業產業鏈上的市場規模粗略估算已超10萬億人民幣,在產前(育種、肥料、機具)、產中(種植、養殖、采摘)、產后農產品加工到最終流通至消費終端的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空間。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互聯網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均能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產前的資源數據、土地流轉、農資供給,產中的智能生產、技術服務以及產后的物流銷售、信息服務都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產業深度優化。
國內最先下鄉布局農村電商的,仍是巨頭們。2016年剛一開始,便在“土特產”上一較高下。相對于“雙11”、“雙12”的低價策略,阿里、京東、蘇寧等多家電商齊上陣的“年貨節”則圍繞特產進城與洋貨下鄉,在商品特色上做文章,成為各家農村電商戰略的縮影。正如馬云所說,“雙11”是網民的,“年貨節”是農民的。
據了解,目前涉農電商已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發展的三大方向之一,并將“農村化”與“全球化”放在同一高度。而阿里早在3年前便已開始與農產品親密接觸,2013年,集團投資生鮮電商易果網。2014年啟動農村淘寶,推出“千縣萬村”計劃,預計在未來3-5年斥資100億人民幣,在1000多個縣、10萬個行政村建立村級服務站,構建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同時,菜鳥網絡也開始布局農村物流網,未來目標是8億農村人口。2015年7月,阿里又發布了四項農村戰略,即村淘合伙人戰略、農村物流發展戰略、農村金融扶持戰略和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戰略。
阿里CEO張勇在公布阿里2016年規劃時,曾透露2016年阿里電商的三大戰役,將圍繞全球進口、農村、一線城市展開。“走向農村是阿里電商今年非常重要的戰略步驟,也是整個淘系業務的核心組成部分。”他表示,阿里將要求村淘團隊和淘系淘寶團隊、天貓團隊緊密合作,圍繞整個農村市場做規劃。
京東也將“1月1電商節”看作是自身加速農村電商布局的重要一環。2014年,京東針對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渠道下沉的戰略,將農村電商作為重要抓手,正式啟動農村電商項目。去年京東開始在全國建立自營的“縣級服務中心”,同時又以加盟形式開設“京東幫服務店”,并上線“農資頻道”,提供種子、農藥、化肥、農具等產品的電商服務,戰略領投生鮮電商天天果園7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對于京東農村電商的3F戰略,京東農村電商戰略負責人李賀明對此解釋,包括工業品進村戰略——家電、3C數碼等相關產品賣到農村去;農村金融戰略——在圍繞農村、農民開展信貸、支付、理財、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務;生鮮電商戰略——農產品進城。
此外,蘇寧易購在線上也擁有“地方特色館”,并舉辦“超級年貨節”,推出1000名“超級買手”到各地區采集年貨。恒大、聯想等傳統企業也早已在農業領域布局。
“以往互聯網創業是以城市為核心,我們3年前提出投資農村互聯網時,當時沒有找到一家創業企業,沒有人愿意回到農村,但農村互聯網蘊含著海量的創新機會,現在關注這個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 順為資本的雷軍表示,現在能夠切身感受人們對“互聯網+農業”的興趣漸濃。
梅花天使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則認為,這個領域可能不會像互聯網金融、O2O、電商發展那么快,但是它一旦建立起成功的商業模式,復制難度比較高,所以非常看好其未來發展。
盡管目前農業電商中的生鮮網購日漸火爆,但從整體來看,無論洋貨下鄉還是農產品進城,都需要面臨農村信息化普及率仍然較低、農民學習信息化工具成本高于城市用戶、信息化基礎建設在農村尚不完善等諸多不利現狀。
相對于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發展比較緩慢,主要原因是傳統領域產業鏈雖長,但效率頗高;以化肥為主的農資商品,利潤率較薄;農業配套設施不足等。農技服務平臺老農幫創始人楊磊提到,目前農資產品服務體系意識弱、農資衍生業務配件不足、農資精準使用存在偏差。而且現在還沒有農資產品擔保體系,農資生產溯源數據體系缺失,農資售后也較難解決。
對于這些問題,通過此次試點或許有望集中解決。《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中針對農資電商試點明確提到,將利用信息進村入戶平臺、大型農業、農資電商平臺、供銷社等已有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農資網上銷售,建立農資電商服務體系,支持電商平臺企業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掌握分析農民用肥、施肥數據及測土配方、病蟲害等數據。
為了確保網上銷售的農資可信、可用、可管,還將建立健全適應電子商務需求的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和網上投訴處理平臺,推動種植、畜牧、水產以及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行業監管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加強農資電商監管,推行信用檔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