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6.1.28
?
提速“北京創造”
本刊編輯部2016.1.28
近日,北京市落實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的文件《〈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正式出臺,行動綱要提出實施“3458”戰略部署,核心目標是要把本市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增長引擎、引領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先行區域和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戰略高地。這一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北京市將推動“在北京制造”加快向“由北京創造”轉變。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北京已基本形成以現代制造業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北京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居于全國前列。2014年,北京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0.46噸標煤,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04噸。但是,也應當看到,北京制造業與全球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北京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工業領域尚未出現一個影響全球的技術創新成果,必須加快轉型,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
加快“北京制造”向“北京創造”的轉變,實際上更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必然選擇。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明確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同時提出,北京要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服務于城市戰略定位。因此,北京市產業發展必定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主動“瘦身健體”,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要力爭走在全國前列,這是國家賦予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的立足點。
“制造”如何向“創造”轉變,正如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所言,北京主攻方向不是一般產業,而是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和創新部分。“北京創造”不等于創造活動全部在北京實現,而是跨區域協同發展。北京制造業中,資源能源消耗較大、污染較大的行業將就地淘汰,推動騰退空間資源向高精尖產業的重點方向、行業和優勢企業轉換配置。醫藥、建材、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率先推動集中疏解,與津冀合作共建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對于“綠色制造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將改造升級優勢企業。
為“制造”向“創造”轉變保駕護航,行動綱要對接國家政策,結合北京實際,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如,建立市級協調推進機制和首席專家制度;盡快啟動綠色制造技術改造行動、新一代創新載體建設行動、京津冀聯網智能制造示范行動、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行動、高精尖產品培育和品牌建設行動五項具體行動;發布產業轉移疏解和技術改造指導目錄,建立高精尖產業發展優選線制度,等等。此外,在人才、資金、技術、知識產權等方面,行動綱要也都提出了配套政策措施。下一步,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將會同相關部門,出臺制造業轉移疏解指導目錄、技術改造指導目錄、高精尖產品目錄和項目優選線標準、新產業生態建設專項方案等配套政策文件,并加強政策落實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保障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這客觀上要求北京要主動放棄大而全的產業體系,重新定位在產業價值鏈體系中的位置,做出新的戰略選擇。行動綱要催動“北京制造”加快向“北京創造”轉變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