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佳艷
?
新三板改變投資生態
文/本刊記者 何佳艷

與創業創新相輔相成的新三板,對中國的投資生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天星資本創始合伙人劉硏認為,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新三板給投資機構帶來了海量投資機會。
有了新三板的發展之后,毫無疑問,我們創業創新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很多企業登錄到新三板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資金,加快了發展。對投資機構來講也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三板大量的掛牌企業和擬掛牌企業,為投資機構提供了海量的可選標的。回顧新三板的發展,在2014年新三板推向全國的第一年,增加了1200家企業,2014年12月31日,新三板掛牌企業1572家。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了5129家,截至2016年1月19日,已經到了5470多家。這么大量的池子,會對投資機構帶來大量可選擇的投資標的。當然,并非每家上了新三板的企業都值得我們投資,對于新三板的企業,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企業是今后有可能成為偉大企業的企業,這部分企業都是機構首選目標。第二類企業是“傍大款”的企業,自身發展可能有瓶頸,但是有固定的客戶和資源,也能夠發展得比較好。第三類企業,小而美的企業,雖然不可能做成非常大的盤子,但是他們也有價值。除了第一類企業之外,第二類企業和第三類企業,又為投資機構在并購整合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其次,新三板為投資機構提供了難得的退出渠道。
很多早期做天使投資的,5年、7年甚至10年都很難有渠道退出,有了新三板以后,就有了退出的通道。未來在新三板的影響下,中國的投資機構相對于天使、創投、PE,這種分類的方法將不會存在了,未來分類的依據可能主要就是考慮你是否能在新三板掛牌和A股上市,以及其他資本市場上市的投資機構和無法上市的投資機構,區別會非常明顯。
第三,新三板拓寬了PE的生存空間。
我們知道傳統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是沒有辦法做金融布局的,有了新三板之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新三板拓展了PE的資金渠道。在掛牌之前、掛牌之后通過定增可以擁有自己大量的資金,而這個資金是不需要還的,也沒有預期,可以運用這些資金發起、控股銀行、保險、融資證券等。以前傳統資金是不允許被金融機構發起和控股的,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大量的投資機構就有機會進行金融布局,進而發展成為金融控股集團。做投資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有了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它們將會為你提供大量的資金。同樣PE在新三板掛牌之后,通過定增也可以擺脫對LP的依賴。天星資本也在做這方面的布局,已經有了自己的銀行,也有了保險公司,是華泰保險的第一大控制人。
第二個變化是,有了新三板之后,傳統的私募股權機構就改變了打工的身份。中國最早一批私募股權基金是從1999年開始,到目前為止也就是15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私募股權基金在傳統的發展過程中,都是募集資金進行投資,賺到錢80%分給投資人,還有一部分分給了投資團隊和募資團隊,剩下很小一部分留在公司的平臺上。而有了新三板之后,PE公司的自有資金大幅度提升,這部分賺的錢都留在了公司層面,不再為別的投資機構打工。這樣對PE公司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撐。
第三個變化,在于產業布局方面。傳統的私募股權基金的存續期,不管是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到存續期之后都要退出,意味著PE無法做產業布局,所謂的產業布局不過是一句空話。有了新三板之后,投資機構可以選擇做上下游的整合,整個產業鏈的布局。對投資機構來講,這種產業布局將為其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