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智國
?
中關村活力從哪兒來
文/陳智國

作為我國創新創業大潮的領潮者,中關村可謂因創新而生,依創業而興,是一部典型的創新創業史。成立以來,中關村以需求為導向,支持創新、服務創業,致力于構建高效、便捷、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探索,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從政府推動、主體自發階段,正步入以自組織、自驅動為特征的內生增長階段,梳理當下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呈現的新特征,對國內如火如荼的“雙創”推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根本上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草根行為,應該依靠社會力量,發揮市場機制。但從世界各國創新經驗和我國創新創業實踐來看,政府作用至關重要,而且在創新創業不同階段政府角色有所轉變,這一點中關村尤為明顯。成立之初,“放水養魚”,通過制定政策、簡化程序、建立孵化空間等方式直接參與和推動創新創業活動。示范區批復后,專注于通過政策先行先試,聚集創新要素、完善創業生態,為創新創業活動搖旗吶喊、站臺助力,政府聲音頻見諸媒體報端。新時期,已由臺前轉向幕后,更多在規律研究、需求把握、創業服務上下功夫,真正把創新創業的舞臺留給市場,正在變身為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創新創業者的后臺服務器”。
如今,我們在各大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更多是中關村創業大街、天使投資、股權眾籌、眾創空間等市場主體的身影,某創業團隊獲得千萬美元融資、某企業登陸新三板、某新型孵化器開園……創業主體、投資主體、服務主體已成為中關村最鮮活的代言人。
學生創業者、離職創業者、女性創業者、海歸創業者、90后創業者等創業群體不斷涌現,2014年中關村新創辦企業創業者3.4萬人,其中35歲以下創業者接近三分之一,女性創業者占到三分之一,連續創業者占比超過六成,90后創業者達到5700多人。
創新工場、車庫咖啡、3W咖啡、you+國際青年公寓、常青藤創業園、天使匯、Binggo咖啡、優客工場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誕生,為創業者提供空間、給予輔導、提供資金、交互信息。個體追求財富、追求成功的欲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企業、個人、高校、院所、金融機構、孵化器、投資人……各類主體匯聚與此,并非各行其是,而是各盡其能、共生共融,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也形成了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不竭動力。
縱觀中關村三十年發展歷程,就是一個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沖破桎梏,釋放人的創造性和創業活力的典范,離不開創新精神、創業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上世紀80年代初,陳春先、王洪德、陳慶振、段永基、柳傳志等一大批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下海”創業,成為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揭開了中關村創新創業的序幕。他們是知識分子、科技創業者,更是中關村創業文化的開拓者,創新精神的奠基者。
此后,王文京、馮軍、劉迎建、秦升益、張朝陽、曹國偉、李彥宏、鄧中翰、嚴望佳、雷軍等一代又一代的中關村企業家,前赴后繼,以他們的汗水、奮斗、成功,傳承發揚著“不怕失敗”、“敢為天下先”、“產業報國”的創業文化,成就了中關村“知識改變命運”、“科技創造財富”的創業夢想圣地。
成功不言身退,致富不忘報國。中關村的企業家們在成就個人事業、夢想、財富之余,不自滿、不保守、不藏私,紛紛投身于創業輔導、創業投資、創業幫扶,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甘為人梯,將中關村創新精神、創業文化的薪火傳承下去,感召、激勵著一撥又一撥年輕人乘風破浪、勇于拼搏,協助新一代年輕創業者和未來的企業領袖成長。
柳傳志支持創辦“聯想之星”、李開復創辦“創新工場”、雷軍投資YOU+公寓、俞敏洪等創辦飛馬旅等等,不勝枚舉,不一而足。可以說,文化是創業之基,精神是創業之源,以企業家為載體的創業文化傳承正是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活力的本源所在。
中小企業是創業活力之源,大企業是創新創業能力之基,二者相依而生,相伴成長。某種程度上說,大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對區域創業生態系統運轉更為關鍵。在創業活動前端,大企業通過開放孵化、人員溢出、需求提供等方式為創業活動提供支撐,在后端則通過戰略投資、并購等方式完成創業項目退出,形成創業活動閉環。
從硅谷經驗來看,仙童“八君子”的離開造就了國家半導體、英特爾、西格尼蒂克斯等一大批創業公司的誕生,演化催生了硅谷的成長。以至于有了喬布斯的經典評價:“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今天,硅谷大公司紛紛成立早期項目孵化器,對內部員工或者外部團隊的創業項目進行孵化,如微軟云加速、SAP的Startup Focus、 IBM 的IBM Smartcamp等。在創業退出環節,硅谷VC投資并最終實現退出的初創公司中,90%依靠的是大公司并購,比如Facebook收購Oculus、Google 收購Songza等。
從中關村實踐看,不管大企業愿意與否,人員離職創業都是必然的一種現象,產生了 “百度系”、“騰訊系”、“金山系”、“網易系”、“新浪系”等互聯網江湖的“創業圈”。風雨過后,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始主動求變,步入開放資源、內部孵化、戰略布局的新階段,參與和引領行業創業微生態。比如,百度91內部孵化機制、樂視 “80-90”夢想訓練營、新浪內部創業計劃、京東JD+智能奶茶館、聯想神奇工場等等。并購浪潮迭起,紫光集團收購展訊通信&銳迪科、聯想并購IBM X86&摩托羅拉、百度并購縱橫中文網&糯米網、神州數碼并購中農信達 、樂視入股北京益動……
應該說,大公司的主動參與,從搭建開放技術平臺、開放數據資源、建立內部孵化機制,到投資或收購創業公司,豐富了垂直領域創業內涵,完善了區域創業活動鏈條,為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商業模式是第一生產力,決定著企業成敗、經濟興衰。回顧歷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四大動力,共同造就了中關村波瀾壯闊的發展格局。商業模式是有時代感和生命力的,往往因需而生、應勢而興。一定程度上說,互聯網及隨之而來的商業模式,催生了微軟、Google、蘋果、亞馬遜、雅虎、Facebook、特斯拉、Uber等一大批知名企業,成就了硅谷全球互聯網創業圣地。
從中關村歷程看,上世紀80年代的“貿工技”商業模式引領第一代創業者開創出高科技企業的一片天地;互聯網經濟時代,百度的搜索引擎模式、360的“免費安全+平臺開放”模式、京東的電子商務模式、小米的“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模式……在開啟企業發展新篇章的同時,也引領著我國行業領域商業模式潮流。
今天,隨著全球互聯網化的廣泛滲透,移動互聯思維、“零成本”社會、物聯網時代等新興事物不斷涌現,一個協同共享的經濟時代正在到來。
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都是源于技術創新,成于金融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金融創新的有機結合。共享經濟時代呼喚新的商業模式,眾創、眾籌、眾扶、眾包應運而生,生機勃勃。80家股權眾籌及相關機構聯合發起成立中關村股權眾籌聯盟,數據堂打造“大數據共享交易和眾包服務平臺”,凱翼汽車推出“眾包造車”平臺,京東全民眾包快遞模式,“三個爸爸”智能空氣凈化器眾籌項目籌資成功突破千萬,小牛電動車京東眾籌項目65分鐘突破2000萬元、15天眾籌金額超過7200萬元……展示了共享經濟的巨大活力。
從創業模式來看,“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創業新模式成為中關村創業主流。根據IT 桔子對 2134 位創業者的問卷調查顯示,82.29%的被訪者反饋自己的創業團隊具有合伙人,其中 59.93%的團隊簽署了合伙人股權分配協議。發展實踐表明,中關村以“四眾”為代表的創業模式,改變了創業者單打獨斗的局面,正在探索和形成以合作創業為標志的共享經濟時代,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新的市場運行規則,必將驅動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邁向新的更高形態。
中關村骨子里流淌著開放的血液、國際化的基因。甚至可以說,中關村成立發展的三十年就是一部不斷擴大開放,學習、模仿、引進、趕超國際先進區域的奮斗史。上世紀80年代,陳春先創辦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服務部,其初衷就是嘗試把美國“硅谷”和波士頓128公路的技術擴散模式移植到中國。90年代末,張朝陽、李彥宏、鄧中翰等為代表的一批“海歸”帶著國際先進技術、新理念歸國創業,為中關村注入了國際化的新血液。2000年以后,隨著“千人計劃”、北京“海聚工程”、中關村“高聚工程”、“人才特區”建設等一系列部署,中關村國際化氛圍日漸濃郁。截止2014年底,中關村外籍專家人數2408人;留學歸國人員總數達到2.2萬人,創辦企業累計超過6000家;外資企業1521家,企業數量接近中關村的十分之一,實現收入占26.6%。
時至今日,移動互聯、航空時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地球正在變成一個“村落”,全球化、國際化變得觸手可及。中關村肩負國家使命,積極參與全球創新逐鹿,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創新創業國際化有了新的內涵,突出表現在幾個變化上:
一個是“人”的變化,以往看到的大多是“海歸人才”創業,現在可以看到更多的“老外”,為創業環境、市場機會所吸引,紛至沓來。截止2014年,披露戶籍信息的示范區境外創業者人數達453人,分布于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籍創業者人數達138人。
一個是“資源鏈接”的變化,過去的國際化更多的是“中關村-硅谷”單線互動,今天則是與紐約、倫敦、韓國、東南亞等全球熱點創新創業區域聯手打造跨境孵化平臺,實現全球創業資源的深度鏈接。清控科創與西班牙電信、中國聯通共同建立全球開放創新平臺;翰海智業在美國硅谷、洛杉磯、波士頓、德國慕尼黑等地建立多家孵化器;美國華盛頓創新型孵化器1776 的“挑戰杯”創業大賽亞太賽區在中國北京舉辦……等等。
一個是“資本力量”的變化,中關村吸引全球風險投資、海外投資、并購能力大幅提高。根據“安永全球風險投資集聚地排名”,北京及中關村吸引全球風險投資額排名高居第2位,僅次于美國舊金山灣區;2014年,中關村企業境外并購案例數21起,并購金額361.3億元。創新人才的交融化、創新資源的聯動化、資本配置的全球化、創業活動的一體化,無不表明中關村正在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業網絡樞紐,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開放協同創新創業格局逐步形成。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