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的山水詩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天然神骨似論文,未許纖秾作派分”
——翁方綱的山水詩論

2016-04-13 03:43:21時志明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時志明

(蘇州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蘇州215104)

?

“天然神骨似論文,未許纖秾作派分”
——翁方綱的山水詩論

時志明

(蘇州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蘇州215104)

摘要:翁方綱是清代詩壇四大流派之一“肌理派”的掌門人,“肌理”說是翁方綱詩論主張的核心,也是他所代表的詩歌流派的標識。“肌理”說從本質上考察就是要引導詩人們用“通經學古”為準則,以“考訂訓詁”為方式,最終達到淡化詩的抒情功能,抹去詩人心底郁怒勃發的社會責任心,以迎合統治者所提倡的明性理的政治趣味,進而讓詩人的創作成為“研求經義,體思至道”的政治工具。翁方綱的詩歌創作是他“肌理”詩論的物質載體,被時人目為“死氣滿紙”,但展玩吟誦他氣勢宏肆的山水詩作,我們很難將其與力倡“肌理”且古板僵硬的翁方綱聯系起來,翁方綱的山水詩確實突破了他固化而缺乏韻致的詩論思維,彰顯了詩人嚴整而不乏大氣、骨梗但不失雋秀的另種人格特質與審美趣味。

關鍵詞:翁方綱;肌理詩論;山水詩;內涵和藝術淺析

清代不但詩歌創作集前代之大成,呈萬木逢春、百舸爭流的繁盛氣象,而且詩學理論,尤其以詩話為范式的詩學著述亦前后相續、層出累現,令人目不暇瞬。在諸多詩界高揭的理論旗幟中,能群起影從,并迅疾形成流派,且被當世及后人推崇而研磨的應屬“神韻”、“格調”、“肌理”和“性靈”四派。“神韻”說作為時代的產物,它崛起于滿清穩固國基、撫平社會創痕、填埋滿漢裂罅的關鍵時期,在滿清拉近與士人關系、淡化社會矛盾方面,“神韻”說無疑是一副可口的良藥,甚或是萬能的粘合劑。“格調”說的政治性雖不及“神韻”說那樣濃烈,但它出現在滿清走向極盛的繁榮時期,客觀上為封建統治的政治秩序進一步強化起到鼓吹引導作用。繼“神韻”、“格調”之后,“性靈”和“肌理”呈抗衡之勢,差不多同時亮相于乾嘉詩壇。“性靈”說的提出具有力挽詩學衰頹之勢,使詩歌創作回歸本質的巨大作用;但“性靈”說因其主張的離經叛道,不符合封建統治集團口味,特別主張個性解放、追求女權平等的思想讓一批封建秩序的衛道者們感到如芒在背、如骨在喉,頃刻間向其發動了猛烈反擊。“肌理”說的粉墨登場,表面看似乎是糾“神韻”空廓之弊,“格調”尊唐之偏,但從政治傾向而言,“肌理”其實和“神韻”、“格調”一脈相承,他們異曲同工、異詞同調,都是站在封建統治秩序和道德倫理的層面,在詩學上發起的一場整合各派力量以趨正統的行動。只不過“肌理”說和“神韻”說、“格調”說在詩歌創作的技巧上有所差異而已。盡管翁方綱在《神韻論》、《格調論》等具綱領性的詩學論文中對“神韻”說、“格調”說有所指正和糾謬,但他的用意是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認為“神韻”說和“格調”說對封建統治者所倡導的“性理”之旨理解不深、闡揚不夠,甚至表現不力,故而他反復強化的主題就是不管作詩,還是為文一定要有充實的內容,這種詩文所表現的內容即是和封建統治所需要的“經義”相一致的:“詩自宋、金、元接唐人之脈而稍變其音。……至我國朝文治之光乃全歸于經術,是則造物精微之秘衷諸實際,于斯時發洩之,然當其發洩之初,必有人焉先出而為之,伐毛洗髓,使斯文元氣復還于沖淡淵粹之本然,而后徐徐以經術實之也。”[1](卷八)在翁方綱看來,“宋、金、元”的詩人們之所以能“繼唐人之脈”而有所創新,并顯示出空前的成就,關鍵是他們以“真才實學”而為詩為文,他所指的“真才實學”即其一貫鼓吹堅守的“肌理”,“肌理”從本質上考察就是要引導詩人們用“通經學古”為準則,以“考訂訓詁”為方式,最終達到淡化詩的抒情功能,抹去詩人心底郁怒勃發的社會責任心,以迎合統治者所提倡的明性理的政治趣味,進而讓詩人的創作成為“研求經義,體思至道”(康熙語)的政治工具。

辯證探討“肌理”說的產生背景和政治傾向,并不在貶抑其學術地位,而是試圖說明,任何詩學理論,或詩歌主張均有其與時代或政治不可離分的交互關系。翁方綱作為“肌理派”的領軍人物,他的詩學思想既深刻體現在他的詩論著述中,又全面反映在他各體兼具的詩歌創作活動間,尤其聚焦在他富有特色的山水詩歌里,本文擬通過翁方綱的山水詩成就來觀照翁方綱及其肌理派的詩學價值。

1 翁方綱的生平和詩學理論簡析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人。據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載:“年十二,補府學生;十五,登鄉薦;二十,成進士,選庶吉士,是為乾隆十七年壬申。尋授編修,典江西鄉試;二十七年,典湖北鄉試;越二年,督廣東學政,凡三任,前后八年;四十四年,典江南鄉試,擢司業,遷洗馬;四十八年,充順天鄉試副考官;五十一年,督江西學政;五十五年,扈蹕山東,擢內閣學士;明年,命督山東學政。嘉慶元年正月,賜千叟宴,先生與焉,……十二年,重預鹿鳴筵宴,得旨賜三品銜;十九年,重預瓊林宴,賜二品卿銜,時年八十二矣;又四年卒。”[2](P1216-1217)從上述史傳可知,翁方綱是一個少年早慧,青年得意,中年騰達,晚年榮寵的幸運者。以年齡而論,他取科名的時間比王士禎早五年,比袁枚早四年,比沈德潛早近半個世紀。雖然他不像畢沅等人有封疆大吏獨擋一面的尊貴,也不似王士禎等人有侍從皇帝的榮耀,更不如王昶、趙翼等人有贊畫軍事,隨征邊徼的干才和謀略,終其一生只是在“視學”、“典試”的職守上更迭輪替,說不上功績卓著、名位顯赫。但縱貫其一生行跡,翁方綱可謂宦途順暢,幾無波瀾,他的詩界聲望和政治地位與時俱增,至老不衰。從“年十二,補府學生”,到三次以“預鹿鳴筵宴”的榮耀而壽終,翁方綱一直生活在令諸多士子心儀而艷羨的象牙塔里,這種高雅又高貴的生活境界使他充滿了對封建王朝的感恩戴德,自覺自愿地承擔起維護封建道德秩序的重任。

和王士禎一樣,翁方綱的詩創作遠離紅塵、隔絕人世,對社會矛盾視而不見,對民間疾苦無一字提及。如果王士禎以“神韻”的玄遠空廓之風引導詩歌創作走向統治者所需的絕暢風流、粉飾太平、消弭社會矛盾的軌范的話,翁方綱則力圖通過“考據”、“義理”等學究之氣,將充滿活力的詩歌之流導向疏離生活、漠視現實,循規蹈矩,以適應“試帖詩”式的創作模型,最終抹去詩歌自抒性情的個性特征,來為封建統治者充當鼓吹雅頌的政治工具。對于詩和考據、義理的關系,翁方綱將其上升到政治的層面加以闡釋:“士生今日經學昌明之際,皆知以通經學古為本務,而考訂詁訓之事與詞章之事未可判為二途。”[1](卷四)“詩必研諸肌理,而文必求其實際,夫非僅為空談格韻者言也,持此足以定人品學問矣。……樂記聲音之道與政通,則文章即政事也。……讀斯集者,第知其紀榮遇,而其實即文章政事合一之義也。”[1](卷四)翁方綱長于金石、精于考證,且自始至終優游徜徉在封建統治者為其構建的精神與肉體兩相合一的金碧殿堂里。故此,他懷著感戴之心,自覺地把詩歌創作同統治者倡導的性理之義結合起來,反復地申說:“士生今日,經籍之光盈溢于世宙,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又曰聲成文謂之音,聲音之道與政通矣。”[1](卷四)

在翁方綱心目中,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理性的時代,是一個力求一切學術或文學活動都以“義理”為準則的時代,“吾勸同志者,深以考訂為務,而考訂必以義理為主。”[1](卷七)“考訂”是形式和方法,“義理”則是內容與旨歸,翁方綱不滿王士禎“神韻”的空泛疏闊而提出“肌理”之說,一般人僅從形式上去糾結它的涵義,殊不知翁方綱的目的欲以“考訂”的途徑和方法來打通文學藝術,以及所有學術活動與封建統治者所倡行的道統與性理合而為一的路徑,使其融匯貫通為定于一尊的主流思想。因此之故,翁方綱所說的“肌理”,其本質就不是外延上的言之有物,內容充實,也不是一種方法論,恰恰相反它是一種通過學術的形式而為統治者立德、立言的詩學主張:“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一衷諸理而已。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則也,事境之歸也,聲音律度之矩也。是故,淵泉時出,察諸文理焉,金玉聲振,集諸條理焉,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諸通理焉。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1](卷四)翁方綱集臺閣詩人、金石學家為一身,他的詩論主張意在泯滅詩的抒情功能,把詩人的個性湮沒在統治者所倡的“性理”的統一標準中,既不要“神韻”,也不要“格調”,更不能觸及現實。詩就是充斥斑斑銹跡的青銅彝器,是刻滿蝌蚪之文的鐘鼎碑版,最多也就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花鳥圖文,以供人們考證、鑒賞,他力圖把鮮活的詩性生命禁錮在散發著腐朽氣的理性牢籠中。翁方綱不但是這樣倡明自己的詩學理論,而且還在創作實踐中努力實證自己理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正確性,他的詩基本是詩句化了的金石考證,或品題鑒賞的譜錄之屬。

翁方綱論詩推崇蘇黃,創作以“江西”為宗,但他只看到宋代詩人“研理日精,觀書日富”,“莫不借詩以資考據”[3](P1428-1429)的一面,而抹殺了蘇、黃等人激情洋溢、感嘆身世的詩歌特征。對于翁方綱學宋不似宋詩,敬慕蘇、黃而失其本色的詩歌創作現象,時人多所訾議:“覃溪年甫及冠,已入詞垣。……詩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誠齋間。……然自作亦不能盡合也。”[4](P55-56)“翁閣學方綱詩如博士解經,苦無心得。”[5](P2245)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對翁方綱論詩的謬誤和矛盾之處給予了無情指陳,而更有意味的是,曾指斥袁枚為“名教罪人”的朱庭珍在《筱園詩話》中,對翁方綱也不買帳,貶抑他的詩作為:“死氣滿紙,了無性情,最為可厭。”朱庭珍的批評雖不留情,但卻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翁方綱詩歌的本相。

2 “觀水難為水,在山不見山。”——翁方綱的山水詩內涵和藝術淺析

翁方綱山水詩的內容和題材非常廣泛,這與他一生的宦游經歷相關。如前所述,翁方綱曾先后典江西、湖北、江南鄉試,任廣東、江西、山東學政,這種四出典試、督學的活動使他開闊了眼界,同時亦巡閱了大江南北,尤其粵贛一帶幽深峭絕的山川形勝。翁方綱的詩歌總結集為《復初齋詩集》七十卷,在這卷帙浩大的詩歌總集里,詩人基本上保留了品鑒書畫、題賞金石、考訂古跡,以及遍詠山水的篇章,故此,他的山水詩數量十分富贍。

如果結合詩人宦游的區域,再系以行年,翁方綱的山水詩創作情勢約略為:1.任職廣東督學時創作的粵游山水詩;2.任職“秘閣”、典順天鄉試時創作的幽燕山水詩;3.視學江西時創作的贛游山水詩;4.任職“內閣學士”時創作的遼東山水詩;5.任山東學政時創作的齊魯山水詩。這五大模塊,全面展示了翁方綱畢生的主要游宦歷程,它既是詩人人生履歷的實錄,又是他賞游山川、縱情自然的心靈回聲。

2.1“榕綠木棉紅,應接固不暇”的粵游山水詩

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三十二歲的翁方綱“奉命視學廣東”,由此拉開了他長達八年的嶺南之行的序幕。學政,即提督學政,為清代一省掌管教育的最高行政長官。據《清史稿·職官志》載,“提督學政,省各一員”,他們一般由“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其職責是:“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6〕(P806)翁方綱才過而立,便躋身一省大員,其官位比王士禎、沈德潛、袁枚要早顯許多,正因為如此,他宵衣旰食,勤于國事,往返奔勞于廣東全境的學宮試院間,公務閑暇,他足履踏遍粵地的山川名勝,得詩數百首,結纂為《藥洲集》。翁方綱的粵游山水詩畢現于《藥洲集》的各卷中,凡廣東之山川勝地均被詩人搜羅殆盡,并呈示于毫端,從這些題材豐饒的山水詩作中,我們既可體察翁方綱足跡遍粵省勤奮國事的良苦心境,又能洞徹他放情自然、考證山川的曠達胸懷。

翁方綱的粵游山水詩創制于詩人血氣充盈、肝膽迸張的生命旺盛之時,宦運顯達、事業蓬勃上升的飛揚騰厲之期,故而其風格蒼健雄放,無所拘束;語言平實貼切,不乏警句;描寫手法以實景繪摹為主,間以大氣盤旋的情勢渲染,令人于沉靜冷僻的語境中感受了翁方綱另樣的山水詩情。如寫粵地名勝七星巖,他既對其象形北斗的體貌進行入微刻劃,又著意渲染它幽奧曲折、靈光繚繞的氛圍,讓人頓生迷離之感:“瀝湖湖上巖七星,金天宿合北斗形。……千盤萬疊勢不停,七峰乃吐光熒熒。……自魁而杓應青冥,閬風天柱儼帝庭。”[7](卷二)七星巖遠“望”形如“斗”“杓”,神奇不已,迫游則秘境如夢似幻,有如誤入神宮,一派仙氣撲面而來:“洞外為云內為乳,千簪萬柱攢牙齦。……平坐已近魁三象,長嘯可接云中君。”[7](卷二)再如寫高江急峽、水激山涌的景象,他說:“下灘若放箭,上灘如彎弓。……四旁插欹石,巨石橫當中。……石罅兩三折,乃有萬壑風。”[7](卷三)“石香爐裊五色霧,錦屏風掛千珠簾。一梯上下窈窕接,百峒首尾玲瓏嵌。……奇哉!中宿峽尾望峰合,六六峽合三五灣。”[7](卷五)又如寫大海的海天空闊、氣象萬千,詩人筆意縱橫,詩情頗為奔放,充分展示了他當時迅猛上升的揚厲心態:“千頃萬頃煙茫茫,東見扶桑一痕碧。……誰言天與水一色,天轉如黑水轉蘭。……風帆沙鳥那復辨,滔滔浩浩渾一青。……長風一霎鼓帆來,椰子林青指南岸。”[7](卷三)“珠宮倒吸出飛雨,聲入扶胥扣銅鼓。九天云重四海立,蜆江珠江齊萬弩。……白花碧浪相吞吐,眾山鱗甲喧笙鐘。極島魚龍變歌舞,七十二級渾煙霧。”[7](卷九)上述不管是“湞陽三峽”的險峻郁怒,還是大海的波詭云譎,詩人大多以長歌的形式將其表現得淋漓透徹,不遺纖毫。在長篇歌行以外,翁方綱寫粵省山闊水長、花團錦簇風光的短章更充滿悠長的韻味。如:“觀水難為水,在山不見山。……冥心一靜攝,萬象紛來前。”[7](卷三)“背郭沿堤路豈殊,前崗后嶼勢非孤。……寺下亭中一煙雨,塔三橋六不模糊。”[7](卷六)“煙消云涌日未吐,雨浣熱余江不湍。……星巖極北墨七點,甫假江勢回抱看。”[7](卷七)翁方綱視學廣東八年,其足跡遍歷粵省全境,從“海角”、“天涯”,到羅浮、惠州、潮州、端州、韶州等,凡經歷處,詩人皆紀之以詩,除上述,紀游山水之作在其《藥洲集》里占極大比重。

2.2“極空無云目萬里,鏡天一碧江青銅”的兩京山水詩

廣州歸來,翁方綱不久即入四庫館,期間曾典江南鄉試,他把這一時期所作結集為《秘閣集》。《秘閣集》收錄山水詩多為詩人游覽并往返兩京(北京、南京)時創作的篇章。

翁方綱的兩京山水詩雖然沒有粵行山水詩那樣畫面遼闊、內容豐富、色彩斑斕,但兩京畢竟地域懸殊,物候特征、山形水勢迥然相異,這一切給詩人提供了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筆法表現南北殊異山水景物的機緣,故此,《秘閣集》中的山水之作整體顯現了這樣的風貌:幽深峭厲和剛勁奇倔相容、明秀綺麗同沉郁凝重互傾,從另一角度體現了翁方綱書畫鑒賞家觀察自然山水的藝術功底。如寫南京名勝棲霞山詩人是這樣刻畫的:“重陽細雨遲黃菊,六代精藍冷翠微。”[7](卷二十)棲霞山,又名攝山,是故都金陵最負盛名的山水勝游之一。南朝時即建有“棲霞精舍”,棲霞山得名由此。棲霞山峰巒疊翠、陡澗縱橫、谷壑幽邃、林木繁茂、巉巖挺秀,在金陵眾多的自然勝境中,被推為第一,《棲霞寺修造記》曰:“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棲霞山可賞之景星布于澗壑洞石間,其著稱者為棲霞寺、千佛崖、珍珠泉、桃花澗、疊浪巖、天開巖、受翠樓、萬松山房、半山亭等。翁方綱于乾隆四十四年九月趁典江南鄉試之便,間道游歷了這座江城名山。他通過遠望近察的視角、整體局部的結構、動靜虛實的手法,給棲霞山繪摹了一幅完整而大氣的秋光圖:“水閣枕湖堧,扶欄凈午煙。蘆花都作絮,芡實不論錢。”[7](卷二十)“茲山卓如傘,秀色凌江城。……鐘山西南來,蜿蜒亦有情。……不敢遽長嘯,恐使山靈驚。”[7](卷二十)“一峰中分二峰路,西岫霞光接東嶺。始識斜陽一點碧,尚在盤盤最高頂。……江南江北千萬峰,供此虛廊半欄影。……下方云起上方鐘,更度松窗光冏冏。”[7](卷二十)攝山,作為佛教勝地、山水秘境,其幽深奧妙處,令人生塵外之想;雄渾壯闊時,叫人胸襟豁然,長歌吟嘯。翁方綱為人嚴謹,不茍笑談,且有些板滯,但面對攝山,他忽而心境頓開,徹悟禪理;忽而登臨攬眺,長歌曼吟,抒盡心中暗潮涌動的激情:“略約欹橫杳靄間,樹穿山月月穿山。不知仍是前來路,只向溪橋覓往還。”[7](卷二十)“靜境從何百籟生,了然無寐亦無營。不虛襆被禪床宿,收得空山鳥雀聲。”[7](卷二十)“攝山山勢趨正東,三面接山山不同。……中峰直上裘挈領,紫閣一線云蕩胸。穿云不知云在上,四垂但見煙濛濛。……萬山巉巉若拱揖,大江滾滾來朝宗。……極空無云目萬里,鏡天一碧江青銅。……霜高助我奇響發,洲尾浩浩來天風。”[7](卷二十)登上“攝山最高峰”之巔,詩人指點江天一色的浩淼氣象,只見“大江滾滾”、“金焦一點”,一股“浩浩”的“天風”吹過心底,于是他振衣嘯呼,一氣寫下《疊浪巖》、《云片石》、《受翠樓》、《萬松山房》等長歌以誌情懷。這些古體山水詩作,不僅氣勢排蕩、旋律起伏,而且摹形準確、構圖精當、色彩極為鮮明,有強烈的質感,是翁方綱山水詩的點晴之作,亦是他運用書畫鑒賞的獨特視角創制的藝術精品。

與江南綺美秀麗、氣韻流暢的山水風物比較,翁方綱筆下的燕京山水則呈現出另番韻味。如:“潮河塞外來,痕帶萬石礫。……遙望古長城,白云橫若幕。”[7](卷二十一)“銀河倒掛落九天,石梁三疊聞青蓮。……蜿蜒盤礴不可住,如裘挈領當中權。千巒起伏大開合,雄辟萬古冥濛煙。”(《青石梁》)“一峰亭岧影橫空,章八元說梯出籠。一峰中開三竅通,螺旋曲折表里融。……四看眾皺綠更濃,繞塔萬朵青芙蓉。”[7](卷二十一)燕京萬峰聳峙,群山朝宗,其山勢自太行而來,如海潮奔涌,滾滾不盡,翁方綱登臨眺覽,被其蒼茫瘦勁的山形所激發,順勢創作以上引為代表的燕京山水詩群。和南京詩群相對,翁方綱的燕京山水詩則沉郁凝重,古樸蒼勁,既有對山形水容的大筆刻劃,又有對關河塞垣的考核校量,所以燕京山水詩群的氣韻顯然不及南京山水詩那般沖決流蕩,這不但是南北山水差異的結果,而且更是詩人善于觀察,運用不同藝術手法,營造不同山水詩境的美學精神的體現。

2.3“我來靜攝入跌息,大千豪發以氣并”的西江山水詩

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翁方綱“奉命視學江西”,此次西江之行前后歷四年。與前述赴粵經贛不同,詩人這次的贛中行是深度潛入,他為了完成“視學”的使命,屐痕遍布以廬山為中心的贛南贛北,其山水詩創作也隨詩人履歷而展開,進入高潮期,這一時期的山水詩不僅數量豐厚,而且藝術性亦得以空前提升,成為翁方綱山水詩主旋律形成的成熟期。

翁方綱贛中山水詩以廬山為主體,以贛南為輔翼而形成點線相穿插的山水詩集群。其重點篇章有:《出南康府城望廬山云氣》、《青玉峽》、《棲賢寺二首》、《玉淵潭》、《棲賢三峽橋》、《五老峰歌》、《望大孤山二首》、《贛州使院望郁孤臺和蘇韻》、《八境臺次蘇韻八首》、《雩都道中二首》、《宿雩都縣》、《將至寧都道中四首》、《秀嶺》、《廣昌縣》、《南豐縣》、《自南昌往瑞州道中二首》、《新喻道中》、《石鐘山》、《青原六詠》、《十八灘三首》、《發大庾二首》、《雩都至寧都道中山行四首》、《游翠微峰飯金精山洞二首》、《飯麻姑山寺望五老飛爐諸峰》、《東林寺三首》等。

翁方綱雖然以考據之學自矜,以力倡“肌理”而聞名,他的詩作枯燥厚重,一如鐘鼎碑版,散發著濃濃的青銅味,毫無靈氣可言。但其山水詩卻突破了這個格局,既顯得莊重嚴整、平實厚樸,又充滿靈動氣韻,色調斑斕而構圖精致,感情充沛且音律優美,盡管比不得袁枚仿佛自然而來的天籟之音,但就翁方綱整體詩風考量,他的山水詩確實令人咀嚼回味,有一種端莊雍容與清奇雅致相間的美感。這一風格在他的以匡廬為主體的贛游山水詩中得以最徹底的顯現。如寫廬山面目,不管是長歌,還是短調,他都能緊貼匡廬既籠蓋仙佛靈光,又充滿儒家道學之氣的特征,將之統歸于自然無窮變幻的萬象之中,讓人頓生空闊無物、一洗塵滓的快感:“山僧送客忘言說,水自飛流石自橫。”[7](卷三十四)“巨石深崖龍虎氣,空堂啟戶星斗橫。我來靜攝入跌息,大千毫發以氣并。”[7](卷三十四)“耳聾過玉淵,目眩又金井。……卻上俯禪窗,變眩出俄頃。萬壑回瀾來,一束激箭猛。……我坐云氣中,峰倒不見影。”[7](卷三十四)翁方綱的廬山山水詩融景、事、情于一體,筆法老辣精當,頗有奔放騰躍之勢,其中尤以《五老峰歌》為顯著。《五老峰歌》用七言古體盡情謳歌了匡廬主峰——五老峰的磅礴景象,全詩氣勢宏大、氣韻流轉,其摹形之精準、語言之流暢堪為翁方綱山水詩之冠。詩歌共分五解,層次清晰,環環緊扣,首解極言“五老峰”領袖群峰的“雄尊”地位;次解由面到點,具體而微地刻鏤“五老”形態各異的真面目;三解通過與“河洛”、“衡霍”的比較,說明匡廬聚天下“奇秀”而“炳正位”的地利優勢;四解寫天開云散、萬里浩蕩的晨光中詩人直面“五老”,和“五老”一席長談,頓使他“積翳一洗”、“清氣”在胸;五解照應一解,詩人的詩情隨山間云霧飛升超越,一直到無極。因受匡廬雄視宇內的氣勢感染,詩人胸襟大開、豪氣潮涌,劃然發出:“我詩不要海綿語”的震天長嘯。

翁方綱的贛游詩主要以匡廬詩群和贛南詩群構建而成。如果匡廬詩群跌宕起伏,有一種超邁氣概的話,那么贛南詩群則清新幽秀,別有一番悠長韻味。如寫贛南行旅所見,詩人輕描淡寫,把贛南山川繪摹得如同一曲醉人的牧歌:“貪看山影浸方塘,知有居人笑客忙。為爾船窗添一幀,輿夫曲折裊青蒼。”[7](卷三十五)寫贛南的人文遺跡,他筆意縱橫、思接千古:“一亭橫碧巘,萬仞瞰飛流。儋耳三千里,元符七百秋。……雨洗濃清氣,瀾回翠玉樓。”[7](卷三十五)“石沫花瀾雪作堆,灘聲噴激浪云開。江流屈曲山環抱,盡為高窗送綠來。”[7](卷三十五“)萬里憑欄杳靄中,樓臺煙樹點空濛。梅關桂嶺如襟帶,一氣朝宗大海東。”[7](卷三十五)

乾隆五十四年,翁方綱結束了“視學江西”的使命,束裝北上,經九江、安徽、山東、河北,抵京師,由此完成了他濃墨重彩的山水人生,同時亦進入了后期風格漸趨沉滯的山水詩收煞階段。

2.4“茫茫元氣收不盡,誰從太始觀無始”的遼東、齊魯山水詩

翁方綱后期的山水詩多以齊魯幽燕的山巒河海為對象,因為這一時期詩人致力于金石考證、書畫鑒賞活動,故此,其詩風由清空卓厲一變而成沉滯厚樸。雖然如此,翁方綱畢竟是一個有著很高藝術修養的詩人,他后期的山水詩在濃重的金石氣味中,還是努力營造著一種獨特的山水意境。如:“大東積翠接神皋,日腳紅霞帶海濤。地擁麥禾千野沃,天蟠松杏二山高。”[7](卷四十)“積氣莽千里,大海軒端倪。……紅云鋪極島,搖蕩青玻璃。扶桑一鏡中,倒攝千峰低。”[7](卷四十)“山寒逾矜峭,意在遲杏花。山頭到山下,林際或渚涯。……縞衣東風吹,薄霧西日斜。飽映行帳看,長天澹綺霞。”[7](卷四十一)“銀河倒暈半彎虹,一碧蒸空三萬里。茫茫元氣收不盡,誰從太始觀無始。……吸翠拖藍非一色,冥濛中有回瀾紫。……芙蓉一島摩云日,界會重洋分表里。”[7](卷四十三)“將升未升暗摩蕩,百竇沐浴海水燒。須臾一線界萬里,紫磨金餅光動搖。……徐依海面測近遠,極島不礙煙帆超。……砂浮二竹儼畫幅,煙橫九點堆生綃。”[7](卷四十三)

由上引各例可見,翁方綱晚期的山水詩風盡管隨時地遷徙而有所變幻,但詩人在刻畫景物,抒發情感,以及營造詩境方面依然力求突出詩中有畫的藝術效果。這一特征不僅出現在上舉各例中,而且還或明或暗地呈顯在翁方綱創作的諸如《大凌河》、《雨后寧遠道中》、《望盤山》、《中前所》、《登岱》、《嶧山二首》、《崮山》等繪摹遼東、齊魯山水的作品中。

3 結語

“破墨銛戈不露鋒,渾淪元氣矯游龍。”這句翁方綱題鄒衣白(衣白,名之麟,字臣虎,江蘇武進人)畫的詩句,若平移作對翁方綱山水詩的總評倒也恰切。一方面,翁方綱縱橫金石與考據構建的大千世界,他的山水詩因之便肌理分明、骨骼奇崛,同時又深藏尖刻峭厲之跡,猶如“破墨銛戈”劃過紙面,“不露”任何銳利的筆“鋒”;另方面,翁方綱有非常深厚的藝術功力,以及對書畫的鑒賞力,他以題畫為主旨的詩作充斥其七十卷之巨的《復初齋詩集》,這些品題之作充分佐證了詩人精湛的藝術判斷力。因為把鑒賞、品味山水畫作的美學精神融進山水詩創作,故而他的山水詩“元氣”“渾淪”、意境高遠,感情激蕩處,恍若游走于江海山岳間的“矯龍”,勁健蒼莽,無可羈勒。比如《蓬萊閣觀日出》、《蠡勺亭觀海》、《游七星巖》、《疊浪巖》、《受翠樓》、《登攝山最高峰頂作歌》、《五老峰歌》等。展玩吟誦這些氣勢宏肆的長篇詩作,我們很難將其與力倡“肌理”、古板僵硬的翁方綱聯系起來,但事實無可爭辨的是翁方綱的山水詩確實突破了他固化而缺乏韻致的詩論思維,彰顯了詩人嚴整而不乏大氣、骨梗但不失雋秀的另種人格特質與審美趣味。

盡管翁方綱的山水詩有跳出“學究”腐氣的長處,但放置在清代山水詩的大格局中,他既不能媲美于朱彝尊、王士禎、施閏章、宋琬、查慎行、沈德潛等,更遑論此前此后的袁枚、趙翼、張問陶、黃景仁、洪亮吉諸人。這是因為“閣學性耽吟詠,……所見法書、名畫、吉金、樂石亦皆有詩,以考據并議論”[8](P5455)入詩的緣故,正象易宗夔所評:“翁名方綱……自諸經注疏,以及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澈洋溢于其中,蓋真能以學為詩者。”[8](P5457)凡此種種,形成了翁方綱一方面吟賞山水,一方面搜剔古跡碑版的獨特游山方式。在他的整個山水詩里,以考證研磨石刻、書法、碑版的作品屢見層出,如:《登尊經閣望七星巖作歌》、《湞陽三峽歌》等即屬此類了無韻味的山水之作,如此這般,難免令人生“死氣滿紙”、毫無生機的窒息感。

參考文獻:

[1]翁方綱.復初齋文集[C]//續修四庫全書(第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翁方綱.石洲詩話[C]//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王昶.蒲褐山房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洪亮吉.洪亮吉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6]趙爾巽.清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7]翁方綱.復初齋詩集[C]//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繆荃孫.重印《復初齋詩集》序[C]//錢仲聯.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周哲良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2094(2016)01- 0037- 06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簡介:時志明(1958-),男,甘肅天水人,蘇州職業大學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明清詩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久草中文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午夜视频www|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95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99热最新网址|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2区|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成人在线网|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色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国语对白|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婷五月综合|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a网站|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97|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香蕉|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日韩美一区二区|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66页|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网站|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a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夜夜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