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杰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640)
?
高職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變化及其對策
——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為例
楊偉杰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摘要:通過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3- 2015屆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數據的分析,分別從地區分布、單位類型、單位所屬行業、職業類型、專業對口率等指標分析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變化,并從加強專業調研、調整專業定位、人才培養體系設置、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師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專業建設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高職;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就業;變化;調查
教育部在(教職成[2015]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引導職業院校科學合理設置專業,要求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專業。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專業成立于2002年,已有13年的辦學歷史,于2010年12月獲批為廣東省高職示范性專業(廣東省內唯一的現代教育技術高職類示范性專業)。自建立以來,該專業為廣東省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培訓機構培養了許多既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較強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隨著外部就業環境的變化,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出現了師范生就業比例下降、師范與非師范教育定位不夠清晰、課程內容體系陳舊、與教育信息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等種種困難。如何圍繞國家提出的“互聯網+”行動中的“互聯網+教育”,做到專業面向市場和產業辦學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從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產業需求和市場變化,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入點。
從教育產品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就業情況表明培養的學生能滿足社會潛在需要(人才市場需求)的程度。一個專業的發展取決于招生、培養和就業這三個基本環節,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反映了當前人才培養體系的實際成效。對就業情況數據中顯著上升和下降的變化進行深入分析,就可以看清人才培養體系改進的方向。深入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就業變化對于本校其它教育專業和其他辦有教育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學校向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報送,并通過廣東省教育廳審核的2013屆、2014屆和2015屆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信息的原始數據,三屆就業人數分別為57、71、49人。數據中包含了學生的畢業年份、專業名稱、學制、姓名、學號、性別、單位類型、就業率統計具體單位、單位所屬行業、職業類型、專業與就業是否對口等信息,可以滿足統計分析的需求。經統計,2013屆、2014屆和2015屆的初次就業率均為100%。
2.2研究方法
學者劉貞平、萬磊認為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研究主要可以從整體、某一個區域、某個專業群和某一個具體的專業進行研究[1]。針對某一具體專業的典型研究有:有張彤,趙靜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08-2012屆物流專業畢業生的調查[2];劉貞平,萬磊針對廣東農工商學院2010-2013屆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就業質量分析[1];。除了由研究者直接開展問卷調查外,也有不少研究直接采用第三方評價機構麥可思提供的就業質量分析結果。筆者在CNKI中以關鍵字“高職”、“教育技術專業”和“就業”檢索,結果表明目前尚缺乏針對高職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就業方面形勢的研究。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先將原始就業信息記錄導入使用SPSS 20中分析,按畢業生的屆別、性別、單位類型、單位所屬行業、職業類型和就業地區進行頻率統計,在統計過程中分別按總體樣本和屆別分組樣本分析,然后按實際類型屬性相似情況完成二次大類編碼,再進行二次統計,最后使用EXCEL進行分類匯總和圖表制作,從而得到最終結果數據。
3.1就業地區分布情況
筆者將就業地區分為廣州市、廣州市以外的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以外的廣東省內和廣東省外,共4種類型。文中珠三角地區指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大城市。
就業地區分布總體情況是:(1)地區分布最多是的廣州市,但比例持續下降,由2013屆的59.6%下降到2015屆的42.9%(2014屆為52.1%);(2)廣州市以外的珠三角地區比例持續上升,由2013屆的26.3%上升到2015屆的40.8%(2014屆為29.6%);(3)珠三角地區以外的比例略有上升,從2013屆的10.5%上省到2014屆的16.9%,2015屆與2014屆基本持平;(4)廣東省外地區比例占總體比例一直很小,并持續下降,由2013屆的3.5%下降到2015屆的0.0%。說明畢業生的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三屆平均比例為83.8%的學生留在珠三角地區發展,但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留在廣州就業的難度越來越大。
3.2就業單位的類型分布情況
經過聚類分析,筆者將單位類型分為(1)教育系統,(2)公司和企業,(3)升學,(4)事業單位(非教育類)和國家機關國企,(5)其它,共5種類型。
單位類型分布總體情況是:(1)教育系統相對比較穩定,穩定在33%左右;(2)公司和企業比例持續上升,從2012屆的43.9%上升到2015年59.2%;(3)事業單位(非教育類)和國家機關、國企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012屆的7.0%下降到2015屆的2%;(4)專插本升學率持續下降,從2013屆的12.3%下降到2015屆的2%,跌幅超過10%。(5)2015年開始出現學生創業,占4.1%。2013-2015屆學生就業單位類型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2013- 2015屆學生就業單位類型變化情況圖
由于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在招生專業目錄中屬于教育類專業,所以筆者對其構成進一步分析,2013屆“教育系統”就業單位中包含小學為26.3%、幼兒園為3.5%、民辦普教學校為1.8%、其他普教系統為1.8%,2014屆“教育系統”就業單位中包含民辦普教學校為12.7%,幼兒園為8.5%,小學為5.6%,中專(技校)為2.8%,部門(企業)辦學院校為1.4%,普通本科院校為1.4%,2015屆“教育系統”就業單位包含民辦普教學校為12.2%,小學為8.2%,中專(技校)為6.1%,幼兒園為4.1%,完全中學為2%。從數據的變化來看,“教育系統”的最大的變化趨勢是小學比例顯著下降,從2012屆的26.3%下降到2015屆的8.2%;民辦普教學校比例增加,從2012屆的1.8%上升到2015屆的12.2%。
3.3就業單位所屬的行業分布情況
經過聚類分析,筆者將單位所屬行業分為(1)教育,(2)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3)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4)國家機構,(5)服務業(含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業金融業服務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6)制造業(含建筑裝飾房地產電氣機械制造業家具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制造業儀器儀表制制造業),(7)其它(衛生文化藝術業),(8)批發零售業,共8個大類。從數據的分析結果來看,2013屆以教育和服務業為主,而2015屆則以教育、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文化藝術產業為主。2013-2015屆學生就業單位所屬行業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單位所屬行業類型分布總體變化情況是:(1)單位所屬行業中教育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013屆的56.1%下降到2015屆的42.9%;(2)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比例持續下降,從2013屆的7%下降到2015屆的2%;(3)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比例持續下降,從2013屆的7.0%下降到2015屆的4.1%;(4)國家機構的比例一直小于2%;(5)服務業的比例也持續下降,從2013屆的17.5%下降到2015屆的8.1%;(6)制造業的比例持續上升,從2013屆的3.5%持續上升到2015屆的16.3%;(7)其它類型2013屆至2014屆穩定在7%,但2015屆上升到12.2%,值得注意是的是2015屆的數據中文化藝術產業占8.2%。批發零售業在2014屆開始出現,2014屆和2015屆均穩定在14%左右。

圖2 2013- 2015屆學生就業單位所屬行業變化情況圖
針對目前教育培訓機構在教育產業中發展比較迅猛的情況,筆者對就業單位名稱為教育培訓機構的畢業生初次就業記錄單獨進行分析,發現其單位類型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其他企業和其他事業單位三類,就業的職業類型包括其他教學人員、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其他行政辦公人員、其他商業服務業人員。2013-2015屆到教育培訓機構就業的人數和相關比例如下表1所示。

表1 到教育培訓機構就業的人數和比例
數據表明,2013屆和2015屆到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10%以上,三年平均占教育類比例為19%。2015屆的比例最高,達到教育類的23.8%。
3.4就業職業類型分布情況
經過聚類分析,筆者將職業類型分為(1)教師與教學人員,(2)行政業務人員,(3)專業技術人員(含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4)商業及營銷人員,(5)其它從業人員,共5種類型。
職業類型分布總體變化情況是:(1)教師與教學人員的比例占三分之一強,但比例有所下降,2013屆為42.1%,2014屆為33.8%,2015屆為34.7%;(2)行政業務人員在2013和2014屆為21.2%在2015屆則上升到28.6%;專業技術人員的比較穩步上升,從2013屆的10.5%上升到2015屆的18.4%。2013-2015屆學生就業職業類型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2013- 2015屆學生就業職業類型變化情況圖
筆者認為,職業類型中比例逐步上升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數據構成對未來學生的就業取向有較重要的意義。數據分析表明,2013屆專業技術人員中含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為7%,廣播電影電視技術人員為1.8%,通信工程技術人員為1.8%;2014屆專業技術人員中含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為7.1%,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為9.9%;2015屆專業技術人員中含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為16.3%,工藝美術專業人員為2%,說明專業技術人員的構成主要由廣播電視方向轉向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藝美術專業人為主。
3.5專業對口率的變化
專業對口率指與專業有關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與所有全職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之比[3]。專業對口率的統計上,目前學界有一定的爭議,有的學者認為要看就業的單位的類型,有的學者認為只看單位所屬的行業,有的學者認為主要看課程與就業專業是否對應。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具有跨學科的自身特點,其學科課程體系主要結合了教育和技術兩個維度,前者以信息技術教育為主,后者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研發和應用為主。技術維度的課程主要包括了計算機教育應用技術、多媒體設計、新媒介、視頻拍攝、互聯網應用和平面設計等內容。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專業對口率可分為廣義對口率和狹義對口率。廣義對口率計算單位類型為教育、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聞和出版業、文化藝術業,并且職業類型為教師、教學人員、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工藝美術專業人員、行政事務人員、商業營銷人員。而狹義對口率則只計算單位所屬行業為教育、電信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含計算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文化藝術業。
從數據的變化來看,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就業專業對口率在57%以上,但廣義對口率和狹義對口率都有下降。廣義對口率從2013屆的70.2%下降到2015屆的59.2%(2014屆為60.6%),狹義對口率從2013屆的70.1%下降到2015屆的57.2%(2014屆為59.1%)。總體來看,2014屆和2015屆的專業對口率穩定在60%左右。
畢業生的就業地區分布總體情況是超過八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發展,有超過四成的畢業生留在廣州工作,但留在廣州就業的比例持續下降,而廣州市以外的珠三角地區比例快速上升,已經上升到40.8%。單位類型中教育系統相對比較穩定,穩定在33%左右,其中民辦學校比例持續增加;而公司和企業比例持續上升,逐步上升到60%左右;專插本升學率逐年下降。單位所屬行業總體變化情況是教育行業超過40%,但比例持續下降,2013屆和2015屆到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10%以上,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下降,制造業的比例上升。職業類型中教師與教學人員的比例有所下降,行政業務人員相對穩定,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穩步上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構成主要成由廣播電視方向轉向計算機與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藝美術專業人為主。就業專業對口率由2013屆的70%以上降低到了2014屆和2015屆的60%左右,總體呈下降后相對穩定的趨勢。
5.1加強專業調研,了解一線就業市場人才需求變化
通過到一線企業、中小學、兄弟教學單位和畢業生當中開展交流和調研,了解就業市場的變化及相關單位對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通過比較不同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通過畢業生就業情況與職業能力分析,構建新的職業能力圖式和課程地圖,完善和改進現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最終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5.2調整專業定位,立足師范教育兼修非師范教育
近年來,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就業市場發生了顯著變化,原來面向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師范教育”的需求由于從業人員學歷不斷要求提高而逐步減小;與此同時,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教育產業對教育培訓人才、教育數字媒體技術的人員需求不斷增加。這些變化一方面給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也為專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面對學生實際就業情況的變化,有必要將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定位調整和拓展為面向教育軟件公司、網站制作公司、影視制作公司、教育培訓機構和小學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具有良好現代教育技術素養,能夠從事數字媒體資源設計與開發、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與管理,以及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培訓等工作,具有較強動手能力與學習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5.3服務產業需求,人才培養體系設置要面向產業辦學
在教育信息化產業中,教育領域中的網絡教學、數字媒體技術[4]應用已經成“互聯網+教育”中發展最為迅猛的組成部分,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也有必要做出相應調整,與之相適應。可將辦學思路瞄準廣東教育信息產業的人才需求,重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專業課程體系調整、專業帶頭人培養、優秀教學團隊培育、教師企業實踐項目、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資助工程等重點工作,爭取在三到五年內,實現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從面向學校培養“師范教育”人才為主到以企業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為主的轉型工作。
5.4保持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設置突出教育信息技術學習
積極調整專業課程結構,在保持原有專業培養“會使用、會維護、會制作、會教學”能力(“四會”能力)的基礎上,通過“4+1”課程體系的實施讓學生重點選擇“師范教育”或“數字媒體技術”方向(一個方向專長)來學習。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針對“師范教育”和“數字媒體技術”兩個專業方向的就業工作領域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建立符合高職教育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新型現代教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重點突出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水平。
5.5提高師資水平,探索新時期學科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
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師資的“雙師素質”水平建設,讓教師既要有教育領域的教師資格證,更要有企業和行業認可的工程師證和設計師證(如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Adobe認證設計師等),同時教學團隊成員要積極到企業開展實踐,通過參加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和科研開發等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活動,用最新的教育信息技術和教育產業發展成果來豐富和更新專業教學內容,探索新時期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劉貞平,萬磊.高職院校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就業質量分析——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4,13(6):51-56.
[2]張彤,趙靜.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基于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08-2012屆物流專業畢業生的調查[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0):154-157.
[3]周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結構匹配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06):30-33.
[4]王麗君.從教育技術專業的就業現狀看學科的發展[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1):158-160.
責任編輯:張隆輝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2094(2016)01- 0148- 05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項目: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課題《高職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2015ZX11);2014年度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培育項目《基于自我評估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編號:粵教高函〔2015〕72號);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項目教學中心”的運行機制與模式的實證研究》(編號:20130301029)。
作者簡介:楊偉杰(1981-),男,廣東遂溪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教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