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阮杰昌,于建華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四川崇州 611231)
?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研究
黃超,阮杰昌,于建華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四川崇州611231)
摘要:創業教育內涵的爭議性、模糊性導致了創業教育的寬泛性和隨意性,成為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基礎性障礙。創業教育呈現出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轉化、技能型向素質型轉化、培養創業者向創業型人才轉化的發展歷史發展脈絡。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適應創業教育內涵新發展,在創業教育目標、組織保障、理論和實踐課程建設、校企合作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創業教育內涵;獨特性;創業教育目標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校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并明確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考核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列入高職高專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重點內容。創業教育已是高職院校不得不積極參與的教育綜合改革。
但是,創業教育“是什么”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創業教育“是什么”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創業教育“為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是創業教育研究和推行應該解決的前置性問題。當前,各創業教育的研究其實都隱含著各自對創業教育的理解,這些理解“五花八門”,導致了開展創業教育的目標和政策措施大相徑庭。
經整理相關研究文獻,有關“創業教育內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闡述創業教育內涵的混亂
梅偉惠辯析了“Enterprise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指出前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11月提出的,后者由哈佛大學商學院1947年2月提出的,并指出兩者的差異⑴;王占仁通過研究發現在《創業教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課題》一書中關于創業教育四種表述“并行不悖”地出現,指出“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才是創業教育的正確譯釋⑵。
1.2創業教育內涵的邊界
斯蒂文森認為創業是“追蹤和捕捉商機的過程”⑶;杰弗里.蒂蒙斯認為創業要求創業者“完整縝密的實施方法和講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領導藝術”;張玉利認為“把創業僅僅理解為創建新企業是片面的”,創業的本質更在于“把握機會、創造性整合資源、創新和快速行動”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對于拿薪水的人同樣重要”;李德平認為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⑸。
1.3創業教育的目標
譚福河認為創業教育培養“自主創業人”⑹;張項民認為“創業型人才”是創業教育的目標⑺;王占仁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理性的行動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豐富的生活體驗”⑻。
創業教育內涵的爭議性、模糊性導致了創業教育的寬泛性和隨意性,讓創業教育的研究與推行無所適從,成為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基礎性障礙。
創業教育作為一個共同的概念,任何背景與視角下的創業教育都具有“共通之處”。我們應該包容性地接納各種背景和視角下創業教育內涵的闡述,在教育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指導下,考察歷史與現實變革,探索創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尋求內在“共通之處”。
創業教育是適應社會、經濟轉型需要而興起的。在大規模生產的大工業時代,大眾創業退縮到“拾遺補缺”的地位,創業教育并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但隨著知識的擴散、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個性化消費的興起,中小企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創業教育也隨之成為教育熱點,甚至很多國家的政府制訂了強力的推行政策。雖然,創業教育是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產物,但自誕生后,教育的屬性和功能在逐步增強。
最初的創業教育,以創辦企業和商業經營為主要內容,可以培養經濟轉型需要的創業人才。但是,隨著創業實踐的深入進行,人們逐漸意識到創辦企業和商業經營的知識和能力遠不能達到創業實踐的需要。而且,很多人一頭熱參與創業,但創業成功率并不高。“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讓很多人開始反思創業教育。另一方面,創業者的進取與冒險精神、獨立工作能力、社交和管理技能等,應該適用于所有學生。從教育本質來說,教育是人的產物,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巨大,但這種影響都是基于人自身的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每個人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業教育必須從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被動地位,轉化到顯示自身獨立性,轉化到更關注人的發展上來,通過培養全體學生內在的創業素質,為社會創業實踐栽培種子,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因此,創業教育就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功利性,逐步轉型到更關注人的發展的非功利性;從關注具體的創業技能和技巧,逐步轉型到更關注創業者所應具備的內在素質;從速成式的培養創業者,逐步轉型到培養適應各行各業的創業型人才。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后,表現出低層次的形象,但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兩個類別,而不應該是兩個層次。隨著改革的深入,600余所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獨特性將更為清晰和明朗。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應用性,非常適合開展應用型、立竿見影的創業教育。從麥可思2014、2015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可以看出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率連續三年均明顯高于本科畢業生。我們認為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具有以下特殊性:
3.1以實用為原則的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以職業性和應用性為主要特征,必須改革以理論知識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范式,更強調理論的實踐和運用。所以,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在于,高等職業教育以實用為原則,不要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應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性,堅持實用性原則,基于實踐運用“必須”和“夠用”的要求進行理論和知識的選取,淡化“是什么”、“為什么”,強調“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
3.2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體系
職業性的特點和高職學生的認知習慣,決定了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高等職業教育以崗位、崗位群的能力需求為導向,關注解決實際工作問題。高職學生不習慣于高深理論的學習和探究,習慣于從“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方式。實踐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使高等職業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應以創業過程和創業管理為導向,在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建立起完整、系統的實踐課程。
3.3以應用為基礎的教學環境
校企合作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的基本途徑,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直接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創業相比于職業,有著更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更強調個人能力與素質。為成功創業的創業教育,本身要求實踐基礎之上內化創業的素質和能力。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必須更深地依賴校企合作,以真情實景橋接校企資源,互通人才、共享資源,共同打造創業教育環境,實現互惠雙贏和共同發展。
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升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文化轉型背景,是統領性、全局性的教育改革。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不應該是響應國家號召搞的教育運動,也不該是敷衍國家督查的行為,而應該是自覺、自發地遵從教育規律、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舉措。
4.1優化創業教育的目標
創業教育“是什么”,直接關系到創業教育“為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長期以來,創業教育本質概念的模糊,致使創業教育的目標和政策措施大相徑庭。創業教育的目標,可以大致概略為三類:一是為了創業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創業者和企業家;二是關于創業的教育,更多的是繁榮創業文化、培養創業意識;三是經由創業的教育,關注點是創業素質和能力,是通過創業培訓和實踐實訓,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高職院校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是平衡兼顧“創業型人才”和“創業者”的目標,還是更偏向一方。從教育部創業教育的行政指導和要求來看,創業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廣泛、深入”地開展,并被確認為本科院校的必修課程。這充分說明,“創業型人才”的目標不可丟也不能棄;另一方面,還必須培養一批實實在在的創業者,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否則,創業教育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也會大大折扣。所以,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必然要平衡兼顧“創業型人才”和“創業者”的目標,必須在兩個目標間合理組織、合理分配資源。
4.2創業教育的組織保障
開展創業教育的組織機構、形式、職能、職責,是創業教育的引導和保障力量,直接關系到創業教育的成敗。按《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規定應該是校長牽頭建立工作領導小組,教務部門、學生工作、團委等部門齊抓共管。但從項目組調研和了解的情況來看,不少高職院校并沒有將創業教育列上議事日程,校長名義上牽個頭,工作上簡單敷衍,以簡單的課程、SYB培訓或創業類活動替代。有學者憤然批評,此類創業教育是政府號召下的教育運動。
似乎教務部門管學分、管課程,學生工作、團委、招生就業管創業實踐、第二課堂,這樣的組織機構就能夠承擔起創業教育的組織支撐。毫無疑問,這些部門的合作能夠迅速鋪開創業教育,但卻忽視了創業教育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問題。創業是極其復雜、個人素養要求極高的活動,簡單的培訓顯然不能湊效,充其量是豐富創業活動、繁榮創業文化,而不是力求成功創業的教育。創業教育要推行商業文化、商業道德、商業思維、商人品質,培養學生的商業嗅覺、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和協作能力。這其實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非專業人士難以達到創業的要求,還將自身不成熟、不完整、片面狹隘的思想、思維廣而宣揚,除非學生本人有較強的識別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則是難以真正培養起“創業型人才”和“創業者”的。所以,創業教育必須要由商科、經管的專業人才,結合校外企業家、優秀創業者才能真正有實效。
除了管理組織應加入經管類專業人才外,對管理人員和執教人員的激勵和約束政策也非常重要。學校作為官辦機構,官僚作風和習氣也是比較嚴重的,“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只要沒犯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干好干差關系說話”。這種風氣下,鋪開創業教育是件容易的事,但卻很難搞好創業教育。沒有合理的、有力的激勵和約束政策,任由官僚作風和習氣的肆意橫行,創業教育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于澆滅相當部分學生的創業熱情。
4.3創業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創業有其特殊性,雖也需要普適性的經濟、管理、經營方面的知識,但更關注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者素質,也需要有創業過程、創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既有共通之處,又要求結合專業形成體系。不同專業與經營、創業有不同的緊密程度,不同的學生對創業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層次,合理的創業教育體系還應該適應不同專業和不同需求層次。
在與專業融合上,我們認為包括二個層面:一個是鉆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融合,這是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共同的價值追求,只是創業的風險因素更多、成敗關系更大,所以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個層面是相交知識的融合,高職專業一般對應特定產業或行業,該產業或行業的經濟問題、管理問題、法律問題都可以成為專業內容,以為創業教育鋪底。
在專業融合的基礎之上,創業基礎應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教育部已明文要求,創業基礎作為本科學生的必修課,考慮到高職學校的實力和高職的地位,沒有強行要求高職學校必修創業基礎。如果深入領會“面向全體學生”、“廣泛、深入”地開展創業教育的文件精神,創業基礎作為必修內容也應成為高職學校自身的積極追求。創業基礎課程既要有縱向的創業過程的講解,又要有橫向的創業管理的闡述,更要有創業者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的內容。相比于創業過程和創業管理的知識,創業者的素質和能力顯得更重要。
創業風險因素多、成敗關系大,對創業者的要求非常高,這種要求更多的是內化的觀念、意識、思維和能力。內化的東西通過純粹的知識講解、課堂引導是很難湊效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更多源自于創業隱性知識的生成與獲得,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學創業教育的實質就是創造有利于創業隱性知識生成、轉移與共享的環境和條件⑼。因此,創業實踐和實訓是創業教育必不可少的中心環節之一。實踐的短缺和碎片化也是當前掣肘創業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創業者素質和能力要求,按照創業過程和創業管理內容,系統化地設計創業實踐和實訓,有計劃地增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4.4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職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式和途徑。高職院校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非常密切,完全可以將這種優勢轉化到創業教育中來。相比于高校而言,企業更富有敏感性、敏銳性、活力和開放性,在校企合作中,不僅可以為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資金、項目、平臺、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全方位接觸并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研發、營銷方案、企業文化,感受企業家、管理者的管理智慧,為學生的創業鋪設道路⑽。
目前的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處于學校熱唱、企業冷對的狀態,不少企業僅將高職院校作為廉價工人基地,而不是人才儲備基地。原因是校企合作中利益不對等,共同價值少。所以,創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上,要強調人才培養的質量,真正能夠為企業高級管理、高級技術所用,而且要在目標上、課程上、過程上和保障上找到雙方的融合點。我們認為,在目標上,校企的追求具有一致性,企業既要求實用的人才,又希望得到能夠迅速上手的高級管理、高級技術人才,這也要求高職院校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課程上學科性課程、活動性課程、環境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要形成體系、合理布局、相互促進,要在師資、資源、經費等相方面共享互通;過程上,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要互動溝通,營造共同開展創業教育的環境,按照創業教育的需求和特點,梳理和優化流程;保障上,校企要建立專門的管理團隊和工作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共同打造企業教育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13-14.
[2]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55.
[3]梁巧轉,趙文紅.創業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22.
[4]張玉利,李乾文,李劍力.創業管理研究新觀點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年(5).
[5]李德平.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2.
[6]譚福河.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7).
[7]張項民.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0.
[8]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8、322.
[9]柴旭東.隱性知識視野下的大學創業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1).
[10]楊麗君.地方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1,(5).
責任編輯:鄧榮華
Researchont he Pract i ce of Ent repreneurshi p Educat i oni n Vocat i onal and Techni cal Col l eges
HUANGChao,RUANJiechang,YUJianhua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ichuan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Chongzhou Sichuan 611231)
Abst ract :The controversy and fuzzi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ead to the extensiveness and arbitrary of it and become the basic obstacles to its scient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The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resent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fromutilitariantonon-utilitarian,fromskill-orientedto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fromthe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 to that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advantagesoftheircharacteristics,adapttothedevelopment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 reformtheaims,guarantee,constructionsoftheoryandpractice,andcooperationbetweenschooland enterprises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Uniqueness;Aims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2094(2016)01- 0094- 04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項目: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創業教育內涵歷史脈絡及高職院校實踐研究》(編號:GZY14C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超(1982-),男,四川遂寧人,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研處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業教育、創業政策。阮杰昌(1982-),男,甘肅張掖人,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數學與數學教育。于建華(1965-),男,四川巴中人,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