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及對策
□李懿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較大成就,但仍存在許多倫理道德問題,嚴重阻礙農村健康、文明發展,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對達到鄉風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新農村建設;倫理道德;公共品供給
1.1盲目迷信,邪教猖獗
其一,在我國農村許多地區,仍然有部分村民抱有封建迷信思想。這些傳統思想留下的糟粕依然存在,阻礙了先進思想和技術的引進,也影響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其二,很多村民受到邪教組織的蠱惑,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
1.2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土地被政府大量高價征收,很多村民因此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部分村民暴發戶便開始揮霍享樂,不思進取,打麻將賭博開始取代出去工作,附近的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也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地方。有些村民不懂理財卻盲目購買股票,盲目投資,資金任意揮霍。
1.3養老難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我國農村地區仍有很多老人被子女丟棄,得不到應有的撫養和照顧。有些農村地區子女迫于法律和道德的壓力,讓老人每月輪流在各子女家吃住,但這種輪流養老的模式對年邁多病老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帶來不小的傷害。更有甚者幾個子女均不愿撫養老人,任老人孤苦伶仃、沒人照顧也無動于衷。
1.4對孩子缺乏教育
農村很多青壯年都外出務工,造成大量留守兒童出現。留守兒童缺乏家長良好的溝通和監督,缺乏家長的正確教導,很多成為問題少年。青少年輟學、犯罪現象嚴重。而有些農村家長不懂教育孩子的方式,用暴力手段取代溝通教育,也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甚至有些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重男輕女思想,不愿對女孩的教育投資,導致很多農村女孩早早輟學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
1.5低俗文化流行
近年來,農村低俗文化有逐漸攀升的趨勢。這些低俗文化不僅敗壞了民風民俗,腐蝕、敗壞人們心靈,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沖擊倫理道德,阻礙先進文明的進程。
2.1農民文化水平低下
新農村建設中倫理道德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水平差。在農村,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甚至有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有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中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大專以上只有0.5%。較低的文化水平使農民不懂科學,盲目迷信,也給了邪教組織可乘之機,導致邪教組織在農村地區大肆蔓延。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很多村民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致使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之風盛行,不具備理財知識,賺到的錢從事賭博等娛樂活動。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在養老問題上很難與其溝通,對孩子也無法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2.2政府提供的精神文化產品有限
當前,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精神生活水平卻沒有跟上物質發展的步伐。農村地區普遍沒有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擴大知識面并且豐富生活內容的場所,相關書店、報刊廳、農民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也未建設。村民在受教育程度低的情況下,在業余生活中也無法得到充實和彌補。缺乏滿足農民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業余活動的匱乏,為農村低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市場和條件。低俗文化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增加了農民生活的娛樂性,進而受到村民的歡迎。
2.3大眾傳媒的錯誤引導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電視、電腦、手機等技術設備也走入農村家庭中。一些低俗的、不健康、違法的信息內容也進入農村的生活,引導村民樹立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腐蝕著農民的心靈,敗壞鄉村的風氣。特別是一些不規范的娛樂節目,如某相親類節目里嘉賓對拜金主義赤裸裸的表達,給村民錯誤的引導,給社會也造成不良影響。造星類娛樂節目給村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指望一夜成名而不是刻苦努力。更有黃色網站、暴力視頻的流入,污染了我國農村的鄉風文明,增加了農村的犯罪率。這些大眾傳媒對傳播信息不篩選,有的甚至特意抓住這些惡俗的爆點大肆報道,以博取大眾的視線,提高收視率。這些不規范的娛樂節目傳播的不良信息對公共文化實施及其缺乏的農村來說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錯誤的引導了村民,破壞了農村的倫理道德。
3.1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完善農村倫理道德建設,創造農村鄉風文明,就要提高農民文化水平。首先,要保障農村孩子最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村干部檢查義務教育落實情況,避免不讓女孩上學,早早輟學的情況。針對家庭確實困難的村民,要及時給予幫助,免除學費的同時給予物質上的補助,幫助家庭困難村民的孩子也能上學。其次,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逐步擴大免除農村義務教育費用的范圍,提高農村師資力量,增加對下鄉支教老師的生活待遇,完善農村校園、教室的硬件設施。最后,定期發放書籍、雜志、小冊子,豐富村民知識,宣傳欄布置并設計好,并定期在宣傳欄上普及科學知識,張貼科學海報。
3.2政府增加精神文化產品供給
政府要提供充足的文化產品,滿足村民對精神文化需求。可定期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給村民放映電影,文化匯演,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為村民提供通俗高雅藝術,防止低俗文化的侵蝕。同時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建設村文化站、圖書館、活動中心等,增加村民活動的空間,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用健康的娛樂方式取代村民賭博、大吃大喝等不健康的娛樂活動。還要加強村民對黨中央政策提倡的學習,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學校黨的精神,學習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普及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科技致富等技術,帶領農民科學創收,宣傳科學知識,改變村民封建迷信思想,并對村中邪教組織嚴厲打擊。定期開展村大會,宣傳文明道德,對不贍養老人的家庭,村干部要予以批評教育,如還不愿履行的,則幫助老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3.3規范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點,但其真實性、可靠性、科學性都沒有受到規范控制。因此,大量不健康、不科學的信息傳播到農村,給村民帶來不好的影響。對此,要規范大眾傳媒的發展,對傳播不良言論,社會影響極差的娛樂節目要令行禁止,對有部分消極影響的娛樂節目要令其整頓。規范大眾傳媒的傳播內容,提高傳媒的質量。隔離關閉不良網站,構建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鼓勵支持教育類、科普類、公益類等有利于農村倫理道德建設,有利于村民文化素質培養的欄目發展,為村民乃至全社會構建科學、綠色、健康的傳媒環境。
[1]徐姍姍,孫超.我國農村倫理道德問題及研究對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3,2:10-14.
1004-7026(2016)01-0033-01中國圖書分類號:F33/1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22
李懿(1991-),女,江西贛州人,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與績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