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彬良馬文彪陳文生侯立功
(1.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太原0300012.忻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忻州034000 3.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山西太原0300014.山西省老科協農業分會山西太原030002)
呂梁山區發展藜麥產業的價值分析
□賈彬良1馬文彪2陳文生3侯立功4
(1.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太原0300012.忻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忻州034000 3.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山西太原0300014.山西省老科協農業分會山西太原030002)
藜麥不僅食用價值高,而且經濟效益好。2011年,山西省靜樂縣娑婆鄉的鄉親們在網絡上得到這個致富信息后,引種試驗成功,高效益很快就吸引了農民,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種植面積很快就擴大到333hm2以上,并組建了藜麥協會、專業合作社、加工廠等組織,有力地促進藜麥產業發展,效益不斷提高。
藜麥;價值;產業鏈
提起小麥、稻米、玉米人們非常熟悉,怎么做好吃,講得頭頭是道,因為它們是日常生活中離不了的做飯食料。而提起藜麥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別說吃,就是聽說也很少。2015年10月在太原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博覽會”上,展銷攤位上又有多彩的藜麥米粒亮相,而且對藜麥營養保健價值又加大宣傳。于是有不少觀眾,出于好奇就買一些品嘗,有的人把它作為禮品買點送人,美曰這是“禮”麥,還有的人為孝敬老人,給老人買點作為養生保健品。究竟藜麥是什么?簡單地說,它不屬于禾本科大“家族”成員,而是屬于藜科作物小“家族”成員,它的老家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當地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已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由于其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養育了印加人民,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1980年被美國宇航局科學家重新發現,被用于宇航員航空食品。聯合國糧食組織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能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就推薦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物,列為全球十大營養食品之一。我國引進藜麥已有20多年,已在西藏、青海、甘肅、河北、云南、四川等省試種。2011年我省靜樂縣引進試種成功,之后在縣委縣政府重視與支持下,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日益提高,現已擴大到寧武、岢嵐、神池、保德等縣,日趨將成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首選項目。在適宜優勢產區將會穩步發展,繼而使藜麥成為飲食上的新亮點,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藜麥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稱之為“營養黃金”、“超級谷物”、“未來食品”,是由于其營養價值高。據測定優質完全蛋白質堿性食物,蛋白質含量高達16%-22%(牛肉平均20%),品質與奶粉及肉類相當;富含多種氨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須的9種氨基酸,比例完美易于吸收,尤其富含植物中缺乏的賴氨酸;錳、鉀、鐵、鈣、鋅、鎂、磷、硒、銅等礦物質營養含量極高;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類黃酮、B族、E族維生素、膽堿、甜菜堿、葉酸等多種有益化合物;膳食纖維素含量高達7.1%,不含麩質,膽固醇為零;低脂(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低熱量(305大卡/100g,大米350)、低糖(GYL升,糖指數35,大米88),是食物中佼佼者。而且還易熟易消化,口感獨特,有清香味,具有均衡補充營養,增強機體功能,修復體質,調節免疫和內分泌、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預防疾病、抗癌,減肥、輔助治療等功能,適于所有群體,尤其適于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慢性病人群,以及老、弱、幼、童(婦)等特殊人群,長期食用,效果顯著。所以說藜麥是理想的“食藥兼用”產品。
藜麥不僅食用價值高,而且經濟效益好。2011年,山西省靜樂縣娑婆鄉的鄉親們在網絡上得到這個致富信息后,引種試驗成功,高效益很快就吸引了農民,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種植面積很快就擴大到333hm2以上,并組建了藜麥協會、專業合作社、加工廠等組織,有力地促進藜麥產業發展,效益不斷提高。2014年、2015年擴大種植到寧武、岢嵐、神池、保德等縣,種植面積在667hm2以上,其中2015年靜樂縣種植面積333hm2,神池縣200hm2,保德縣133hm2。平均667m2產160kg,畝收入1900元,比種植傳統作物每667m2增收1000元。靜樂縣下雙井村高文生種植的藜麥平均每667m2產175kg,最高每667m2產245kg,按照保底價每500kg6元計算,相比每667m2產100kg,每500kg1.5元的莜麥來說,藜麥每667m2收入比種莜麥至少高2500元。
從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藜麥的過程中,對其認識由不了解到較多認識,管理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逐步掌握了栽培技術。藜麥是屬于高寒作物,生長期短,耐旱、耐瘠薄,對氣候、土壤等條件要求非常高,尤其采收期對氣候條件極為苛刻,如采收期遇雨,成熟的藜麥很快就在莖稈上發了芽,一年辛苦就白費了。具體來說,種植藜麥的地域要符合以下條件:海撥要高,要在1200m以上,無霜期100d以上,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2℃,年降雨量300~600mm,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式偏酸性的土壤。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從整地、播種、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以及收獲等環節,都要按照藜麥的特性,科學操作,才能取得滿意的產量和效益。因此,開發藜麥產業,要以“雙創”的精神,既要科學應用已摸索的經驗,又要有創新精神,充分發揮藜麥的潛能,把藜麥產業作好作強。
第一,科學規劃,發揮區域優勢。藜麥種植悠久,長期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具有獨有特性,一定要按照當地自然條件和藜麥生理特性相吻合,不能靠熱情,拍腦袋、盲目瞎干,在適宜發展的區域,科學規劃,積極發展。
第二,強化科研,充分發揮藜麥潛能。藜麥科研基礎差、底子薄、人員缺,嚴重制約藜麥產能開發利用,應強化科研力量,增強設備,從品種培育,栽培技術,加工增值,科學管理等環節上積極開展努力突破,把藜麥的營養價值,保健作用,經濟效益提高到更高度。
第三,創建新型經營體系,形成產加銷一體化。在主產區域內,以生產為基礎,加工為關鍵,市場為平臺,把基地生產、企業加工、市場銷售融為一體,采取合作式,股份制等多種模式,把有利因素捆在一起,共創目標,利益分享。
第四,培育職業農民,加強技術推廣。農民是藜麥生產的主體,科技發展是藜麥的第一生產力。農業院校、科研單位、技術推廣部門,都要把培育職業農民作為首要任務來抓,采取多種有效辦法,進行面對面、手把手,走村入戶進行宣傳培訓。搞試驗、建園區、樹樣板,讓農民看得見跟著干,把藜麥培訓形成一個大學校。
第五,政府主導,搞好服務。藜麥產業是個健康富民工程,一定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從政策扶植,區域規劃,引進設備,開發研究,加工產品,培訓技術,組織展銷到擴張區域,塑建品牌等都要協調好各方積極力量,搞好服務,助推新型藜麥產業做好做強,形成經濟實力,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1004-7026(2016)01-0063-01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9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