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瞻菲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晉中030800)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當代價值意蘊研究
□楊瞻菲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晉中030800)
孔子作為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對后人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其中,孝道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的對象主要指父母,還包括兄長,在孔子看來,這是比學業更加重要的道德素質。孔子倡導孝道的根本目的在于“忠孝”,繼而形成和諧的社會,孔子的孝道思想對當代社會核心價值觀構建有著巨大意義。
孔子;孝道思想;當代價值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根本體現,是維系社會中一切人際關系的基礎和保障。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社會倫理觀的具體體現,它的存在十分必要。直到今天,孝道思想仍然根植于中華兒女的心中,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存在的根本,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孔子的《論語》中,孝道思想占據主要位置。“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強調了對父母和兄長孝順的重要性。孔子如此強調孝道,原因在于,能夠遵循孝道的人,就會時刻將祖先記掛心中,不會擾亂社會治安,社會的風氣自然會好。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統治局面就會穩定,社會就會和諧。孔子孝道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忠君。
1.1孝親的關鍵在于敬親
維護孝道,首先需要對父母孝,這是孝道的基礎。在孔子看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含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倫,這是行孝的出發點。人倫中最為核心的是血緣關系,其中最為密切的是父子關系。因此,需要凡事都順著父母。但是,在孔子看來,僅僅做到孝順父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道,“孝”的根本是“敬”。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孝敬合一,這才是孝親的根本所在。“孝道”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需要子女做到敬親、養親和事親。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除了要關心父母的物質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重視父母的精神需求,孔子十分反對將孝道僅僅局限在照顧父母的吃喝上,并且將真正意義上的孝道概括為“敬養”二字。
1.2孝親的目的在于忠君
孔子所強調的孝道,與傳統意義上的孝道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除了需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忠君愛國,并且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由此看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不僅僅局限于家庭的內部,而是被上升到了國家的范疇。儒家的這種孝道思想,在對父母和子女關系的維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將君臣之間的關系也納入其中,則是一大創新,也是孔子孝道思想的特色之處。“忠”和“孝”結合的孝道思想,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對家庭關系的和諧融洽、還是對社會的穩定團結,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孝服務于忠,忠的前提是孝,孝是忠在家庭內部的體現,忠是孝的外部擴展。孔子的孝道思想,除了在自己的弟子中大力提倡之外,自己本人更是親身付諸于行動,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忠孝”,歷年來為人們所敬仰。
2.1有利于弘揚和繼承傳統孝文化,促進家庭的穩定融洽
家庭是次于社會的一個小團體,它的穩定融洽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孝”是保證家庭內部和諧最根本的保證。尊老愛幼、敬老憐貧都是當下社會提倡的。目前,在經濟迅猛增長的形勢下,人的壽命普遍延長,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農村養老問題亟需解決。對此,我們需要在深刻地理解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將孝道繼承和弘揚下去。在人口老齡化加重的情況下,養老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一。就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來說,堅持孝道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老年人所占比重越來越多,為了讓他們安度晚年、頤養天年,作為子女必須弘揚孝文化,自覺地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為家庭的和諧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根據孔子的孝道思想,作為子女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在經濟上,子女需要適當地給予父母經濟上的扶持;二在生活上,子女需要幫助父母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三在精神上,如時常給父母打個電話慰問一下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行動一方面履行自身的責任,另一方面讓父母安享晚年。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倡導孝道,并且以親身的行動踐行了孝道,他是孝文化的創始人。而我們這一代人,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需要毫不動搖地將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促進家庭的融洽和諧而不斷做出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百善孝為先”、“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等等,都是孝道思想的體現。“孝”是當代人道德素質的根本體現,是維護家庭和諧、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在今天,在中華民族發展的任何階段,都需要堅持繼承和發揚孝文化。
2.2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要想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需要從保障家庭的美滿和諧為切入點,通過家庭的倫理道德、思想規范來端正人們的行為,其中最為根本的就是孝道。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道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時代在變化,“忠君”思想已經不再符合這個社會的需要了,因此,只需要將其中的孝文化發揚廣大,除了家人之間相親相愛,朋友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要是也能夠做到互相幫助,那么這個社會便離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不遠了,這也是當下我們社會發展的目標。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對父母孝敬的人,是一個內心寬大的人,他們有著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農村的養老問題來說,這是一個關系著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每一個公民都需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履行孝道。近年來,農村的養老問題已逐漸得到改善,但是總體來說還不容樂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子女沒有盡職盡責,其中不乏部分子女有虐待老人的現象,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是有違孝道的。弘揚孝道,贍養老人,是每個中國人都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養老問題解決了,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
2.3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及增強民族凝聚力
孝文化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每個中華兒女的思想中,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特有的標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在孝道思想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它已經發展成為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團結統一等美好品質。正是由于孝文化的影響,即使中華兒女散在四方,但是仍然時時刻刻牢記祖國,每逢佳節,都會千里迢迢趕回家鄉看望親人、祭拜祖先,這種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孝道思想的強大作用。這對祖國的和平穩固、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結束語
綜上所述,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使得全中華的兒女都心系一處,因此其現實意義是不可忽視的。放眼今天,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對孝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然而,在孝道的踐行過程中,仍然出現了各種不孝的行為,無論是人們所說的道德滑坡、還是人們的冷漠無知,都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踐行孝道,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身邊的小事著手,需要從孝敬父母開始,若是人人都能做到,那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定能早日實現。
[1]李未醉,萬紅.孝道思想在海外的傳播及其影響[D].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6).
[2]杜國偉.《論語》中孝道思想之探究[D].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李素英.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意蘊解讀[J].理論學刊,2014(01).
[4]李志霞,冷翠玲,陶冶.論古代孝道思想、孝道制度及其現代價值[J].學術交流,2013(04).
1004-7026(2016)01-0092-01中國圖書分類號:G611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63
楊瞻菲(1993-),山西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山西省太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