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泓林
(鄂州職業大學教育與管理學院湖北鄂州436099)
論微文化生態下的正能量效應
□唐泓林
(鄂州職業大學教育與管理學院湖北鄂州436099)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科技的大發展,以“微”字打頭概念和現象形成的微文化成為當今時代的主角,以積聚的力量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態度、觀念,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展的一種微文化,并在這種微文化生態下彰顯了正能量傳播的效應。
微文化;正能量傳播;道德;媒體
以“微”字打頭的新媒體生態下形成的文化,以她網狀結構式的即時性、廣域性、引領性等特征推動了網絡輿論場的勃興,以微力量到核裂變的傳播模式正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我們這個時代。
2012年,“正能量”穩居“十大流行語”排行榜的榜首,毫無懸念地成為那年網絡最受歡迎、最具有力量的詞匯,更是當今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力量的呼喊。“正能量”的走紅不是偶然,而是千百年來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正是在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過后的一種折光反射,是中國人普性的一種社會心理,也是我們中國本身所蘊含一種濃厚的文化史底蘊。這是傳統文化的復歸,是中國人民追尋傳統道德的吶喊。
多年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滋生了一些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現象。一方面價值觀發生了偏離,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盛行,以金錢和名譽標榜著成功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滿意度、安全感、社會公平、社會支持、尊重和認同、信任危機、民生問題、心理健康、食品問題、環境安全、民主法制不健全等各式各樣問題的涌現,導致國民普遍出現了困惑、迷茫、浮躁、焦慮、不淡定的負面情緒。這一切困擾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并逐漸吞噬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充斥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終于爆發了。那年,2012年,全球經濟衰退。《咬文嚼字》公布當年“十大流行語”,“正能量”位居榜首。這是中國人潛伏已久迷失內心的呼喊,這是中國人在對“正能量”的期盼渴望,這是13億中國人的人性回歸,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歸的一種祈盼,這是在吶喊。我們都需要這種力量來激勵,社會發展離不開正能量的引領。
正能量原始物理和天文的科技術語,而真正把正能量這個詞語引入大眾視線的是來自于英國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他在《正能量》一書中,將正能量描述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讓正能量迅速走紅的確是源于一篇博文——“點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這篇博文講述的就是一群草根英雄,參與當年倫敦奧運會火炬手的活動遠渡重洋。這里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江·哈力克,他資助20多萬元為貧困學生,還有參與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救援的百余名農民工,還有“托舉哥”等等。這些都是在最為平凡崗位上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并能給予我們陽光,給予我們力量。
正能量代表一種健康文化,一種積極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如今,這個極富時代感的“正能量”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積極的、愉悅的、充滿自信的、樂觀開朗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愛心的人和事,都是“正能量”。不管在什么社會,我們都需要正能量。不管是我們個體本身也好,還是社會整個環境也好,都應該把他作為我們提倡和宣揚的永恒主流風尚。
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正能量”。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科技、軍事的前進中我們卻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同步建設,精神文明生活滯后于物質生活的現象普遍存在,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道德淪喪的群體成為社會公害,嚴重阻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步伐。當今更加需要建立屬于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來維系我們中華民族子孫前進的方向和歸屬。所謂精神家園,說到底其實就是國民的信仰問題。毋庸置疑,公民道德建設就是一個民族的基本信仰,公民的道德水平,就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提高公民自身的德性,引領和示范道德典范和道德榜樣,激勵人們弘揚美德、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當今社會德育建設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正能量”的流行及吶喊,使人們追求向善的生活,加強自身德性的建設,不是依賴于強制性的規范和法律來引導人們的行為,而是自覺遵守的一種文明行為。依靠人們的自覺、自律和自身向善的德性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而不是通過他律來阻止當今社會出現的道德冷漠現象,讓中國夢早日實現,溫暖整個社會。“正能量”能夠激勵人們的斗志,重拾人們的精神。那些敢于與社會不公正的現象、敢于與社會惡勢力做斗爭的人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道德榜樣,就是我們前進方向的指路人。“正能量”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從被動消極轉變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社會文明建設的進步需要“正能量”。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向上的精神,離不開正能量的思想引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學習、辦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隨著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手機網民的不斷增多,應用網絡平臺加強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正能量”,正是推動社會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確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使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促進我國和諧文化建設的經驗,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從而推動整個精神文明的建設與人類社會的發展。
正能量的傳播關乎一個國家社會道德的基本取向,關乎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縱觀這幾年各類媒體的市場回頭,從“走轉改”活動到“我是建設者”身份,無不在倡導著作為媒體及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首先,從媒體環境來講,傳統媒體也好新媒體也罷,要堅守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思想陣地,積極鞏固壯大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特別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有著超龐大的用戶群,而且有著超強的互動性,抓住廣大網友的碎片時間,把最重要的信息及時傳遞出去,讓傳播正能量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
其次,從媒體工作者來講,逐漸意識到一個國家要和詣要穩定就離不開以正能量宣揚為主流的環境支援。從近幾年各類媒體報道的“最美”現象,點贊的舉動,“草根英雄”和助人為樂的“活雷鋒”的宣揚,曖新聞的報道等等。道德的力量在不斷傳遞和積累,顯然已成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正能量”。正所謂: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諧的社會,讓人向往。國家文明的建設離不開道德風尚引領,社會的發展少不了道德這股“正能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既要有物質的豐富,又要有精神的富足。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看得見的是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善行義舉,看不見的是人們對道德不懈的追求。但應該看到,我國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越來越多的人見賢思齊,微善聚成大愛,溪流匯成大海。正能量沒有國界,如果每個人都通過互聯網傳播正能量,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1]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弘揚美德,傳遞正能量,建設美好精神家園——十八大報告解讀之二.
1004-7026(2016)01-0117-01中國圖書分類號:C206.2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81
系鄂州職業大學科學研究資助項目(2015zd14)全媒體時代下“微文化”的正能量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唐泓林(1979-),女,湖南邵陽人,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