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歸生活世界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秀美(韶關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韶關512005)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研究
——以回歸生活世界為視角
王秀美
(韶關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回歸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是其“理論”屬性的需要,是其教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需要,也是“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更是當代意識形態傳播的現實要求。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需要對“生活世界”作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界定,避免回歸的庸俗化、平面化。同時在思想認識上建立生活世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在整體性上建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過程貫穿和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學體系,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話語、課外實踐、教學評價等方面多渠道、多途徑地創新回歸生活世界的路徑與辦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世界;理性反思
長期以來,學界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行們為提升其教育教學實效性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改革探索。在諸多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中,回歸生活世界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誠然,回歸生活世界,根植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但在具體回歸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討論與改革實踐中,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什么要回歸生活世界?應當回歸什么樣的生活世界?如何回歸生活世界?等等關健問題上,則存在著許多嚴重分歧與錯誤理解。為此,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回歸生活世界,提升其教育教學實效性,則必須對上述問題進行正確的理論回答。
(一)關注生活世界,回應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屬性的內在要求
“05新方案”實施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主要是四門課,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些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其他課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著特殊的理論屬性,這主要體現在:
首先,它是“理論”課。按照“05新方案”的要求,這里的“理論”重點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即它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著重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著重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著重讓學生在了解歷史和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選擇”,即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無產階級專政。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全部理論的生命力不光在于科學地解釋世界,更在于回應、批判和改造世界。因此,其教育和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把科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如馬克思指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展”[1]35,因為離開具體的生活實際與生活實踐本身,“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2]153。因此,回歸鮮活生動的實踐生活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實途徑,其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抽象的教條。因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664。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4]785。毛澤東也指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5]90。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僅是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更要在實踐和生活實際中學習、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而后者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旨趣和目的。
其次,它是政治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它課程相比,不僅具有學科性和學術性,更重要的是有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統領著高校教育“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主旨問題。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領著高校教育為“黨和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其教育讓學生在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認識“三情”(世情、黨情、國情)、強化“三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信仰認同)、培育“三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政治認知、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政治素養方面具有其它課程無法相比的教育教學功能。“05新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大成就,其學科性和學術性得到凸顯和增強。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性和學術性的增強為進一步增強其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理支撐。因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0。然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的功能除了增強其學科性和學術性,對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對生活世界中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困惑問題作出應有的回應和科學的解答。正如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的那樣:“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6]7。因此,參與具有政治內蘊和隱性教育功能的社會生活、融入社會生活,從生活世界中了解和解答各種社會熱點、難點和政治現象以及學生的思想困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強化意識形態性的體現,也是增強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途徑。
最后,它是思想品德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05新方案”之前也稱“兩課”,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05新方案”后統一于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新方案”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從整體功能上凸顯其“轉識成智”、“化智成德”的德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像美國著名教育家托馬斯·理克納指出的那樣:“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為教育樹立了兩個偉大的目標:使受教育者聰慧,使受教育者高尚。”[7]4這兩個目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體現在通過綜合、系統的課程體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和人生價值追求,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然而,實現這一德育目標的實現途徑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因為,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一切價值沖突、道德問題和道德沖突產生的土壤,也是一切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的根基,更是培育人的道德素養的基礎。而離開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德教育往往會成為令學生反感的空洞教條,其德育實效難以達成目標。因此,回歸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德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二)回歸生活世界,把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創新理論成果及時地融入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則是其教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的必然要求
“05新方案”實施以來,以宣傳和講授黨的主流意識形態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擔當著把黨在新時期的創新理論及時地融入其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任,以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而更好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為此,必須及時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使其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在當前,推進黨和國家的創新理論及時地實現“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仍然是體現高校思想理論課與時俱進的重要任務。在“三進”中,“進教材”相對滯后,雖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在黨和國家重大創新理論提出時會不斷地作出修改,但總的來說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仍然難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而在黨的創新理論速度加快的今天,這個矛盾和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于2007年出版以來,先后于2008年1月、2008年9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進行修訂,而目前最新的2013版在使用以來,仍然需要與時俱進地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以來的系列講話精神和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的創新理論及時地融進教材。也就是說,盡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在不斷地更新其內容,但每一屆的高校學生從教材上了解到的都是教材出版之前的黨的創新理論,對于教材出版之后黨的創新理論則無法反映在教材里,換句話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依賴教材更新是難以完成任務的。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現實生活世界,及時了解、學習和掌握教材出版之后黨在新時期的創新理論,在自己學習和領會的基礎上把其融入課堂教學,從而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黨和國家的創新理論及時地實現“三進”的任務,增強其教育教學實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是“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對象是“90后”大學生。“90后”大學生與“80后”大學生相比,生活和成長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家庭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環境來看,蘇聯“解體”結束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軍事對抗,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使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呈現出多極化的特征,而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合作、交流的速度、深度和范圍不斷加劇著全球化進程的縱深推進。從國內環境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的進程加快,向縱深拓展的改革開放使社會制度、國家面貌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制度、道路已基本形成,同時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較為突出,如環境、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趨突出、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社會階層的分化加劇、社會收入差距的拉大、部分民眾社會心態的浮躁和信仰迷失問題等等。從家庭環境看,“90后”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著較好的成長環境和受教育條件。從一定的意義上講,人是時代和環境的產物,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會受時代精神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152;因此,面對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和家庭環境下生活成長的“90后”大學生,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解開“90后”大學生的“思想扣子”,則必須回歸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世界,一方面關注和了解影響“90后”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國際國內背景和家庭環境,另一方面關注和了解“90后”大學生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生活世界的看法、體驗和困惑。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是當代意識形態傳播新變化的必然要求
隨著電視、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當代意識形態在接受和傳播方式、傳播途徑上進入了新媒體(自媒體)時代。這使得當代意識形態的傳播越來越多地借助影視媒體和互聯網的途徑進行,而且越來越日趨個性化、日常生活化和感性化,且傳播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微時代”的到來使學生分享見聞、感受和發表意見都借助網絡途徑,可以說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人際交往和娛樂的重要平臺。這要求以傳授黨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教學上必須回歸生活世界,關注生活世界中意識形態傳播的新變化,積極掌握QQ、微信、微博、日志等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工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打通主流意識形態進入學生頭腦的“通道”,以應對當代意識形態傳播的新變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回歸什么樣的生活世界呢?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也有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的是學生的生活世界等等。其實,這樣的理解并不全面,它有時會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導致回歸的平庸化和平面化,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喪失對學生生活世界的指引和超越。為此,有必要對生活世界作出馬克思主義的界定。“生活世界”是20世紀20年代西方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概念,后經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列斐伏爾、赫勒等哲學家的發展。西方哲學家們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如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前科學的、非主題化的、可經驗的直觀感性世界;而如在哈貝馬斯看來,生活世界是一個被看成是語言交往活動背景的、前反思的、奠基性的世界等等。總的來說,西方哲學家們的理解有著“片面的真理性”,它掀起了人們對生活世界的關注,特別是對人的世界、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關注,但他們把人的生活歸結為日常生活或日常交往,而作為日常生活根基的物質生活和人的實踐活動則被他們遺忘在生活世界之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的生活世界,不是西方哲學家們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也不是某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僅指日常生活世界或者學生的生活世界,而是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中,盡管沒有明確提出“生活世界”這一概念,但馬克思主義本身蘊含著“生活世界”的科學內涵。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2]139;“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2]152;“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8]196。這些經典論述表明:現實的人、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以及由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和條件所創造的有意義的生活(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對“生活世界”的科學界定。這樣的生活世界超越了西方哲學家對生活世界的狹隘理解,也超越了學生個體的日常生活世界。總的來說,它是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也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統一,更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要關注和回歸的“生活世界”,應是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在蘊含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內涵的基礎上,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來說,在層次上它至少應包括:一是宏觀層面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人類實踐活動的生活世界;二是中觀層面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生活世界,三是微觀層面教育教學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而這三個層面具有獨立性,但往往又交織重疊在一起。如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世界往往與教師和學生個體生活的小世界直接相關,同時又與當代人類實踐活動和中國改革開放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世界交織重疊在一起。
(一)在思想認識上建立生活世界在其教育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
“回歸”在《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回到原處,再現”。顯然,從詞典中的解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屬性來看,“知”與“行”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要求。因而,確立生活世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意蘊的再現或呈現。或者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屬性內蘊著實踐和生活世界的旨歸。而“回歸”的提法和訴求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確實存在著對實踐和生活世界的疏離,甚至是遺忘的現象,如教育教學內容脫離現實生活、脫離教育對象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回歸”不是單純地回到瑣碎的日常生活,更不是“后退”和沉醉于庸俗化的日常生活,而是呈現和建立生活世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為此,要做到:一是在教育教學中貫徹“知行統一”,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教學原則,建構“知行統一”的聯動機制;二是在教育教學中重視和突顯問題意識。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289;因而,關注和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和突顯問題意識,“出場”應答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世界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科學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問題和時代精神,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魅力;三是在教育教學中應確立生活世界視域,也就是說,不僅教育者,教師要有生活世界的視域,更要引導學生確立生活世界的視域;四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與生活世界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內蘊著生活世界的訴求,但兩者并非完全重合,不能因為強調一方而偏頗另一方。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為了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化而往往會忽視其理論對生活世界的超越性,即理論對生活世界的引導和批判功能,而有的老師為了強調其理論對生活世界的超越性而往往會忽視其生活世界的根基。所以如何使兩者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是其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把握和處理好的重要問題。
(二)在整體性上建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過程貫穿和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學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不是指某個或幾個教育教學環節的回歸,更不是單指課外實踐。課外實踐雖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并且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踐中,課外實踐難以開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應是整體性上的回歸,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回歸。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話語、課外實踐、教學評價等等方面的回歸。具體來說:
在教學內容上回歸生活世界重點是指教材內容在轉化成教學內容時,要及時把教材出版之后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同時關注宏觀層面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人類實踐活動所面對的全球化問題,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問題等等;關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如上所說的環境、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社會階層的分化問題、社會收入差距問題、社會心態的浮躁和價值世界的迷失問題等等;關注微觀層面教育教學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對生活世界的認知、情感和體驗問題,如教育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在此基礎上結合教材,選擇較為典型的、重要的,特別是學生較為關注和困惑的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納入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回歸生活世界主要有兩點:一是要從以往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育教學模式轉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上來。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雖然也能在教學內容上關注生活世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但這種模式難以滿足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訴求。因此,有必要從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轉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上來。因為這種模式的教學結構本質上是“主體-客體-主體”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建立在理論和生活世界對話基礎之上的平等的、開放的真正互動,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是主動的學習主體,從而有利于教師傾聽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思想困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理解學生、了解學生,真正做到回歸生活世界。二是要探索和創新各種回歸生活世界的課內實踐方式。如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感興趣的學習主題,通過主動的學習思考,曾采用過學生主講式、辯論式、演講式、小品式、角色扮演式、動漫式等形式來展示自己對主題的思考成果,而這些方式可以看成是回歸生活世界的課內實踐方式。
教學話語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主要有:一是教師要在掌握話語主導權的前提下,從以往的“話語權威”中解放出來,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訴求,一方面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詮釋抽象的理論,另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背景來理解和表達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相關內容和問題。如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每學期都會讓學生結合課程和專業背景選做課程作業,主題學生自選,老師把關或修改,像音樂系的學生在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時,有學生選了諸如“三十年代抗戰音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等主題,經過和學生溝通,主題相應修改為“從民族精神解讀三十年代抗戰音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行音樂發展與時代精神的關系”。經過修改,學生由于有專業知識背景做基礎,都能較好地駕馭主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師要掌握新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傳播的各種感性載體及其話語表達。如電影、電視、智能手機、QQ、微信、微博、日志等等。
課外實踐向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重要途徑,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了解和參與校園文化、暑期“三下鄉”等等。這些課外實踐形式確實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對于加深和豐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大多數高校每一屆的學生人數都是二、三千人,有的甚至四五千人,對這樣規模的學生人數組織課外實踐,其難度是非常大的。故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外實踐活動要么不開展,即使開展,也只是有選擇性地讓部分學生參與,并且課外實踐的地點只能是學校附近或者是就在校園內(如筆者的高校就是這樣開展課外實踐的)。這樣的課外實踐是有較大局限性的,如不是全部學生參與,無法利用離學校較遠的各種資源(如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等。因此,課外實踐雖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徑,但如何破解課外實踐的難題,則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如有些高校創造性地選用了“虛擬實踐”的做法,以網絡模擬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
教學評價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主要體現在教學評價不能只重視期末考試成績,應重視和加大學生平時成績在學期總評中的比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和考核大多數高校都還是采用考試的辦法,這種方法對測試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概念、原理是否掌握是有效的,也能一定程度地檢驗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水平。但這種評價方法難以考察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差異。如學習態度(有些學習態度不好的同學也能考高分的,而有的平時學習態度端正的同學不一定能考好成績)、理論素養(是否在實際的生活世界中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想信仰(是否認同和信仰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是否在實際的生活世界中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因此,單純依靠考試手段是難以檢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入學生頭腦、入心、入行,即是否轉識成智、化智成德。為此,必須加大平時成績在期末總評中的比重,也就是把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和實際生活中的表現納入教學評價,以達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以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2010年以來,把學生平時成績在期末總評中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學生平時成績比重的上升促使老師們積極探索凸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教學改革,如開展學生主講型的主體性教學、專題討論式教學、時勢沙龍、QQ讀書會、課間新聞播報等等。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教育教學實效,同時又能合理全面地進行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寧.列寧選集:2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7]托馬斯·里克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寧原)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Real Life
WANG Xiu-m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epart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the need of its "theory" attribute,and it is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However,the retur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world of life needs to make Marx's theory of "life world",to avoid the vulgar,flat. At the same time,the basic position of life worl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tablished. On the whole,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system of returning to life,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teaching discourse,extracurricular practice,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fe world;rational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348(2016)03-0149-07
[收稿日期]2015-11-05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第十五批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回歸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政課主體性教育教學創新研究”(70312-000015);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4年項目“地方文化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應用問題研究——以粵北文化為例”(G2014012)
[作者簡介]王秀美(1975-),女,黎族,貴州關嶺人,韶關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