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冉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
文/李冉
人體精氣的種類在《黃帝內經》中較多,按精的來源又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后天之精為水谷之精、臟腑之精等。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 “故生之來謂之精。”《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篇也說: “兩神相搏(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這種精,就是先天之精,它稟受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源泉,故《靈樞·經脈》又說:“人始生,先成精”。古人通過對“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的觀察和體驗,認識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結合能產生一個新的生命個體。 《靈樞·天年》認為人之始生, “以母為基,以父為循”。可見,父母遺傳的生命物質是與生俱來的精,謂之先天之精。然而在胚胎形成之后,直至胎兒發育成熟,全賴女子胞中氣血的養育。因此,先天之精為原始生命物質,主要貯藏于腎。
后天之精來源于水谷,又稱“水谷之精”。人出生之后,要賴脾胃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將飲食化生為水谷精微,以營養各個臟腑組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使機體不斷發育、成長和壯大。水谷之精由脾胃化生后貯藏于五臟。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說:“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由于這部分精微來源于后天,故稱為后天之精。
人體之精雖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兩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首先,人始生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為后天之精的化生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人誕生以后,又需要后天之精的充養,使先天之精得以傳承。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盛乃能瀉”。說明藏于五臟中的精氣充盈豁達,則流歸于腎,又轉化為生殖之精,以繁衍后代。
可見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后天之精是養身之源。因此,無論是先天之精或是后天之精的匱乏,都可能引起精虛不足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