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彤
?
“黃臉婆”多是血虛女人
文/佟彤

“黃臉婆”這個審美概念是中國獨有的,因為氣色不好、面色發黃的女人太常見了。黃色也是中國女人的“國色”,特別是當她們開始衰老,開始脾氣虛,發黃的氣色就更常見,這是中國人身體上的薄弱環節。為此,中醫在創始之初就特意強調“脾為后天之本”,脾的“職稱”之高,僅次于“先天之本”的腎,所以補血,改善“黃臉婆”的狀態,一定要兼顧到補氣,特別是補脾氣。
如果你是個血虛的人,找到的是個水平足夠的正經中醫,他肯定不會單開補血藥,也絕對不會讓你只吃阿膠、大棗、龍眼肉,他更是絕對不會相信單純的補鐵,比如吃“硫酸亞鐵”,因為那只解決了血這個“母”的問題,還需要有個使血動起來的“氣”。
因為單純的補血藥物也好,食物也罷,有時候只能使你不貧血,使你的血細胞指標達標,但不能改變你的血虛狀況。你可以有并不異常的指標,但就是沒精神、沒力氣,因為你功能不行,有點像“有米無炊”或者“米多火小”,飯是熟不了的。
所以,即便不貧血,只要屬于中醫的血虛,仍舊需要補血,而且一定要在補血藥,比如阿膠、生地黃、龍眼肉之外,加上黃芪、黨參之類的補氣藥,才能使血細胞背負氧氣的能力增加,否則,就算是血細胞不少,但仍舊怠工或者不能負力,人也依然會覺得疲倦,面色難看。
具體到這些“黃臉婆”,除了用阿膠之類的經典補血藥,藥店里就能買到的“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也是她們補血時離不開的“拐杖”。在秋冬季節,可以每隔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一丸,和緩地改變體質,給臉色“掃黃”。
中醫有個著名的補血方劑名為“當歸補血湯”,對改善女性血虛、面色無光的狀態非常有效。其中只有兩味藥,一味是當歸,這是婦科“圣藥”,補血作用極佳,所以中醫婦科方劑有“十方九歸”的規律,就是十張治療婦科病的方子,有九張里面有當歸,因為女性疾病向來離不開補血問題。另一味就是補氣的黃芪。
有意思的是,雖然號稱“補血湯”,但補氣藥黃芪的劑量卻要5倍于補血藥當歸!這就充分說明,必須通過補氣才能最終生血,氣不虛是血不虛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一個氣血虛的女人,月經還經常拖延很久,本來就虛,失血再多,反過來加重血虛,為什么“黃鼠狼專咬病鴨子”?還是因為氣虛,沒有力氣管束住血液了,所以月經拖延時間長,到最后顏色都變得很淡,質地很稀了。有了黃芪這個補氣藥來固攝血液,月經淋漓不盡、顏色淺淡等癥狀也會得到控制。
由“當歸補血湯”衍化出來一個食療方,應該是“黃臉婆”女人的“掃黃”專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這其實是張仲景的方子,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初治療的是產婦的產后腹痛,虛勞不足。這種產后的腹痛是虛性的,疼而且發空。這種情況在很多女性月經之后會出現,月經完了反倒肚子疼了,而且是發空地疼,想用手摁著,溫著。平時就面色發黃,屬于氣虛血虛的女人月經之后都有這種感覺,這就是典型的虛寒性腹痛,由于血虛造成的,所以張仲景給了這個食藥兼顧的方子,其中當歸150克,生姜250克,羊肉500克,生姜用得多,也是要增加溫散補氣的作用,使當歸的補血作用動起來。
如果是日常吃,可以不用頓頓都加當歸,因為當歸還是有特殊味道的,只要堅持吃,羊肉本身的補血作用也是不能小看的。一般情況下,這個湯應該從立秋之后就可以吃了,吃到開春前再停。之所以選擇在冬天常吃,因為冬天人體的消化功能是很強的,夏天消化不了的東西,到冬天都能消化掉,正是通過食補改善體質,改變疲勞狀態的大好時機。
還有一個可以通過補血達到養顏目的的藥物,也可以稱為食物,可以自己做,叫“益血養顏膏”,其中有阿膠、核桃仁、大棗。阿膠顏色是紫色的,既補心又補腎。核桃仁長得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既有補腎的作用,又有益腦的作用。大棗,外面是紅的,里面是黃的,可以健脾胃?,F在很多地方講究吃膏方,就是立秋之后找個有經驗的中醫,根據自己體質的不足有針對性地調養,這個益血養顏膏相對地具有普適性,對自覺是黃臉婆的女人一般都適用。每年冬天,只要不是
感冒發熱的時候,這個膏可以長期吃,你會覺得疲勞減輕的同時,皮膚也有了光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