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晉中030801)
新形勢下村規民約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李曉丹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晉中030801)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特征,社會發展也變得更具特色。近年來,“因地制宜”是發展我國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方式,經過努力也確有成效,其中村規民約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新形勢下,村規民約建設面臨的問題不僅包括舊問題的延續更具有新的表現,本文就新形勢下村民民約建設面臨的問題做出描述,并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可行性建議。
村規民約建設;成因分析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12
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下,農村發展也表現有新的特點,比如城市交流增加,互聯網深入千家萬戶等等都帶來了新的思想,村民自治的過程中,根據本地情況制定適合自村發展的村規民約顯得格外重要。首先,村規民約是對整各村子的一個綜合規劃,對村民起著約束、監督、引導的作用;其次,近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村居民自治大力支持,力求通過各地規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使城市和農村的差距縮小;第三,合理的村規民約將帶領全村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新面貌,帶動整個村子的發展。村規民約的重要性在管理村子事物中得以體現,但不可否認,在自治過程中村規民約的建設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新形勢下,陳舊的、落后的村規民約制度亟需改善,新問題的涌現也需要新的村規民約,具體變現如下。
1.1各地村民自治制度發展程度不一,村規民約建設情況發展不平衡
村民自治制度已在全國推行多年,但在各地發展程度并不一致,可以說有的地區已經有不小的成就,但有的地區還有“貧困村”之稱。比如眾所周知的“天下第一村”——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山東省煙臺龍口市東江鎮南山村等,都是發展極好的代表。發展比較迅速、效果良好,與發展落后的村子,相比可以明顯看出,凡是村民自治有成效的地方都很重視村規民約的建設,而村民自治成效并不理想的地方規章制度則混亂,同時,村民關系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截止2015年,全國鄉鎮總數為91138個,全國行政村數量有94萬,全國貧困人口主要還分布在農村,盡管有的農村發展極好全國聞名,但只是極少數,對于廣大的農村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1.2村規民約制定過程不透明、不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行正是為了規范村民自治管理,其內容包括六部分,為總則、組成、選舉方式、村民會議、民主監督和附則。具體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而頒布的法律,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組建,代表基層群眾進行本村事務管理。而在實際的實行過程中,從村民委員會的成立到村民會議的舉行再到村規民約的制約,這一過程并不清晰透明化,具體流程村民未知,村民委員會的成立產生了拉幫結派的現象,村內各職務由此出現宗族利益、派系斗爭;村規民約的制定則由村干部直接制定或者直接照搬其他村落的規章。這一系列都無法體現村民意愿,打壓了村民積極參與自治的積極性,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本村發展不暢。
1.3村規民約內容單一,不合理、不合法
一方面,由于農村和城市的管理結構不同,風俗習俗普及率很高。絕大多數村委會的成員并未受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而選自村民,這就直接導致了對一些陋習的推行以及在制定村規民約的內容上和我國法律法規相沖突。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因素,導致村子領導認識問題不足,制定村規民約時生搬硬套而不符合村民利益,或者村規民約內容薄弱,無法全面覆蓋村務內容,故而無法協調村民內部矛盾和村民事物的開展。
在不斷發展的農村村民自治制度下,村規民約問題的凸顯具有共性,這表明在我國村規民約建設有因可尋,也有法可制,一般原因有以下幾點。
2.1地理位置導致村規民約建設進度不同
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和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沿海發達地區接受更新的理念,擁有更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也很強。第一,基于地理優勢掌握更多的資源,這些地方的基礎建設、服務、氛圍都可以更好的發展,人文理念比較先進,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形成良性循環,最終為本地區發展量身定做村規民約建設。第二,一些內陸地區,省會城市周邊的地段會受到中心城市輻射,同時更易吸收先進地區的經驗,進而得到啟發,制定合適的村規民約為農村發展服務。第三,一些偏遠地區雖然理念不足,但勝在有自然資源等可開發利用,比如旅游業、煤炭資源等,雖然有一定的先天優勢,但過于閉塞、落后的思想時期困于其中,村規民約建設不清晰透明,也不夠有條理,這一些地區需要政府給予正確的引導。第四,即目前最需幫助的也是為數不少的農村群體,這些地區的農村低處偏僻,思想落后,和外界交流甚少,且內部的風俗人情自成一套體系,村規民約可以說極其落后,其發展不僅受制于地理位置更受傳統理念的限制,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2.2政府支持力度、方向不夠詳細
在倡導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盡管政府大力進行扶持,對公共事業展開了建設工作。但作為關鍵核心的村規民約建設并沒有配套實施,管理混亂就嚴重拖慢了新農村的建設。在具體內容上并沒有對村規民約建設給出清晰、明確的概念,各地政府掌握各地農村、鄉鎮的大致情況,給出相同的文件并不能很好的指導的其建設,尤其在村規民約建設上,模糊的定義會使落后的農村定錯方向走錯路。另一方面,在資金供給上并沒有專項計劃也使得個方面資金運轉混亂,使得建設擱置,村規民約建設也就形同虛設。
要實現農村繁榮、增加農民收入這一目標需要多年積累、各方支援,本文從村規民約建設方面提出兩點可行性建議,具體如下:
3.1政府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
政府應發揮其規劃能力,相較農村地區而言政府更具高規劃的能力和水平,省內總規劃到市內、縣級、鄉級地級規劃都要嚴格完成。綜合當地情況規劃內容應詳細,為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必要做出產業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等。同時,為保證規劃按時進行,應設立專項基金,利用好國家總體的惠農政策,農村環境的營造也需要得到大力支持,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等都應進入農村家庭,多方面影響農村建設。總之,農村建設相較城市建設而言更緩慢,應持續性的得到關注。
3.2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即便政府給予大力支持,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仍為農民,是村規民約建設的直接受益人,在村民自治中其主動性將發揮重大的作用。而由于大多數農民多接受的教育并不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慢,也并沒有系統的想法去增加收入,政府若提供必要的致富辦法,在實踐中村民會探索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并在這一過程中更容易建設符合各地的村規民約。這一過程農民為主體,基層干部為組織者,各工作機構也需積極發揮協調作用,使得整個村子的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得到加強,力求通過村民自身意識改變諸多陋習,取得一定成效后將帶動更多的人加入,真正從思想到行為發生轉變。
[1]王杰,呂盼.新時期我國村規民約的完善[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2]楚向紅.村民自治制度下對村規民約問題的再認識[J].中外企業家,2014(07).
1004-7026(2016)02-0026-02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D922.182
A
李曉丹(1987-),女,山西呂梁人,山西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