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銳 陸華勇
(中共濟寧市兗州區委黨校山東濟寧272100)
兗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調查報告
□肖銳陸華勇
(中共濟寧市兗州區委黨校山東濟寧272100)
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本文堅持實地調查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對兗州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發展經驗和發展弱勢進行梳理,對未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進行科學探討。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制約因素;路徑選擇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25
兗州區轄406個村,1 738個村民小組,9.8萬農戶,38.4萬農業人口。截止2014年底,全區村級集體資產總額為18 313萬元,村均144.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與潛力并存。通過調查,兗州區農村集體經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1從收入構成來看,村集體經營收入和發包上交收入占村級總收入的一半
2014年,全區村級集體收入10 943.6萬元,其中村集體經營收入3 109.2萬元,占總收入的28.4%;發包及上交收入2 987.9萬元,占總收入的27.3%;投資收益15.5萬元,占總收入的0.14%;補助收入1 892.7萬元,占總收入的17.3%;其他收入2 938.1萬元,占總收入的26.8%。村集體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是村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
1.2從支出構成來看,用于再生產的經營性支出占比較低,集體經濟收入的使用效率低下
2014年全區40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支出7 321.2萬元。其中經營支出2 278.4萬元,占總支出的31.1%;管理費用(干部報酬、報刊費等)1 738.8萬元,占總支出的23.7%;其他支出3 303.9萬元,占總支出的45.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用于管理費用等項目的支出比重過大,未能有效利用收益資金促進集體經濟的再生產。
1.3從空間結構上看,區域發展不平衡,對區位因素依賴嚴重
全區406個村中,集體經濟收入為0的21個,占5.1%;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20個,占4.9%;1~5萬元的111個,占27.3%;5~10萬元的72個,占17.7%;10~50萬元的129個,占31.7%;50~100萬元的29個,占7.1%;100萬元以上的24個,占5.9%。收入0~5萬的村主要分布地理位置較偏僻、資源較匱乏的地區,其收入構成主要是財政轉移性資金或部門補貼性資金,通過自身經營獲得的收入基本沒有,占到了全部村莊的32.2%;收入50萬以上的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靠近鄉鎮中心,資源豐富、有招商引資企業的地區。村級集體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對區位、自然資源等因素的依賴較大。
2.1兗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雄厚、管理規范
2014年兗州對全區406個村進行了清產核資,共清查核實各類資產10億元,清查核實耕地、林地、四荒地、宅基地等各類資源總面積37 133hm2。通過資產清查、資源登記和財務清理,明確權屬,建立臺賬,初步掌握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農村集體“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等情況,做到了村集體資產家底清楚、產權明晰,為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規劃,高效利用資產,全面加強監管打下良好工作基礎。同時,全面推行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及村委會公章由鎮街代理服務,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步入了規范化軌道。
2.2兗州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制約因素分析
雖然兗州區發展集體經濟有一定基礎,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整體不強,村級組織的貧富差距依然較大,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制約因素還較多。
(1)主觀意識成為阻礙集體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調查發現,村級帶頭人和黨員對發展集體經濟的認識落后、意識弱化。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逐漸被村民淡忘,不少人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更是認識不足,認為現在大環境是鼓勵發展個私經濟,再講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發展集體經濟辦法不多,路子不寬,想搞也搞不好;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比例較小,無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大局,無須再強調集體經濟作用。調查中還發現,在集體經濟發展上,對上依賴思想嚴重,“等、靠、要”心理存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還有,村干部的工資水平低,不能與經濟發展水平掛鉤,挫傷了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目前,兗州區只對村書記、村會計、專職計生主任進行了撥付,且工資水平不高,其他村兩委人員和村小組長都有村自行解決,通過交談發現,小組長的工資每年只有400~500元,造成兩委成員發展村集體經濟積極性不高。以上這些觀念認識使村級組織和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嚴重挫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想意識嚴重懈怠。
(2)發展的持續性不能保證。村兩委班子更換頻繁,干部缺乏干事創業的長久心態。調研中有部分群眾及村干部反映,當選的村兩委是第一年熟悉,第二年規劃,第三年就又開始準備下一輪選舉了,根本沒有落實的時間。班子成員重心的傾斜及班子的不穩定,就造成了村級領導班子不重視發展集體經濟的局面。再就是當前農村還有許多體制上的問題掣肘村集體經濟發展。比如管理機制不靈活,企業經營狀況不能與個人收入掛鉤;集體經濟產權不清,導致企業經營者不敢做大做強,嚴重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另外,缺乏人才支持也是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難以持續的重要因素。隨著勞動力資源流動性的不斷增強,大多年輕人和有知識的人脫離了農村,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人才,特別是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年齡較大,知識老化,缺乏創新能力和經營意識,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著決策缺能人,產業缺項目、生產缺技術的局面。
(3)集體資產處置的無序性嚴重傷害集體活力。資源型資產存在無序租賃的現象。調查發現,在一些稍偏遠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經營的資源性資產對外租期過長,影響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如一些鎮街有些村干部在任職期間為了給村里修路或者增建公共設施,一次性收取租金10~20年,使后任干部連正常開支都很難解決。有的甚至把集體資產賣掉花光,嚴重影響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經營性資產存在閑置和流失現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環境出現了改變,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由于形勢的需要,有些發展比較好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逐步改制成為民營企業,但資產評估不夠規范,村集體權益等不到保障,集體股權占比過低;還有些發展緩慢或已經停產企業,資產閑置和流失現象存在,集體經濟組織看似固定資產賬目余額很大,但多數是有賬無物或賬面價值大,實際價值小。
(4)上級扶持不夠,投入不足,資金難籌。雖然有鄉鎮解決部分村干部工資和村辦公經費且上級每年在農業、水利、“一事一議”等方面都有資金下撥,但到了每個村的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有些農村建設項目的撥付不到總投資的20%。此外,近年來,各金融部門風險意識不斷增強,貸款審批權限上收,村級靠貸款辦集體經濟難度加大。
除去以上因素之外,資源稟賦情況對集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較大。
3.1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激發村集體的內生活力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光靠外部輸入,不能解決持續性問題,只有徹底激發村級發展的內生活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村級發展實力弱、后勁不足的問題。一是要組建強而有力的村級班子。現有的農村干部隊伍,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學歷低、公心不強、守本顧攤的情況,要打破原有干部選用辦法,可以把在外工作的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甚至可以從現有黨政機關退休的領導干部引入到農村,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要加強現有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再培養和再教育。能夠進入村級班子的人員,在農村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于他們沒有經過專門化的培訓,任職后的結果可能是好人干不出好工作。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干部隊伍的系統化、理論化培訓,逐步建立一支相對固定的農村干部隊伍。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打破農村干部收入的現狀,適當引入股份制企業的收入計算辦法,實行村干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
3.2政府主導、鎮村參與精心制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
政府主導,村鎮參與,立足各村實際,指導各村因地制宜,制定規劃,選準路子,切實解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心中無目標、發展無門路”和畏難發愁的問題。按照農村集體所處區域位置進行分類指導。
3.3加強監管,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管好并盤活存量資產,使其保值增值,是當前農村集體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難題。一段時間以來,農村集體資產運行處于一種監管空白的狀態,不出事大家相安無事,一旦出事,就是無底洞。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嚴格執行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堅決杜絕一言堂,可以試行公務卡制度。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獎勵辦法。在充分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對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獎勵辦法。三是強化村民理財小組的民主監督作用。民主理財,財務公開,早已在農村實施,但是從實施的效果看,大部分的村民理財小組形同虛設,要加強對村民理財小組的管理和培訓,增強其監管能力。四是轉變經營模式,適當引入外部資本,不僅可以實現集體經濟的做大做強,而且可以利用外部資本的力量加強監管。
3.4努力營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外部氛圍,催生內生發展動力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外部環境。二是加強資金扶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項基金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獎勵基金,減免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服務實體的規費。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部門政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提高政策操作透明度,確保資金配置的最優化;理清村級組織的財權和事權,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減輕村級組織的開支壓力。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對村鎮集體經濟組織以信用和聯保的方式進行融資貸款,有條件的可以將部分村級集體經濟債務轉化為股權,進一步激發多方力量投資農村、參與農村發展的活力。三是在項目建設中給予政策支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力支持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增強發展后勁。
1004-7026(2016)02-0043-02中國圖書分類號:F046.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