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孝榮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430073)
農業巨災保險研究綜述
□崔孝榮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430073)
農業巨災保險作為農業保險的重要部分,對農業巨災風險有很好的規避與補償作用。本文以現有的文獻為基礎,歸納并梳理了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及問題成因,參與農業巨災保險市場交易的主體行為以及我國農業巨災保險運行機制等相關問題,為我國農業巨災保險的后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農業巨災保險;主體行為;運行機制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27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巨災風險大的國家。農業生產與經營受巨災的影響,使得農業經營面臨的風險更加復雜難以控制,農業巨災保險成為農戶規避巨災風險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國農業保險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十分不利于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本文梳理了農業巨災保險相關內容,提出農業巨災保險今后的研究方向,供讀者參考。
1.1發展現狀
曹倩(2009)梳理了我國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歷程,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到1982年,這一時期農業保險初步發展并逐步擴大,逐漸囊括了農業巨災保險,但是農業保險在1958-1981年被迫停辦;第二階段是1982-1992年,農業保險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業保險的業務范圍擴大到各類巨災風險;第三階段是1993-2005年,農業巨災保險被要求停辦,遭遇發展危機;第四階段是2005年至今,全國部分省市開展和深化了農業保險試點,并逐步取消了農業巨災保險的限制,但是農業巨災保險發展緩慢,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1.2現存問題
我國農業巨災保險的實踐幾經反復,經歷了較為曲折的發展歷程,目前仍存在比較多的問題。王德寶(2008)認為農業巨災保險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農業再保險商業運作模式存在局限性如市場承保能力不足、再保險業務經營者面臨著嚴重的潛在經營風險等。其次,農業巨災風險準備金積累能力有限。最后,地方政府承擔過多賠償責任。曹倩(2009)認為我國農業巨災保險目前存在比較顯著的問題有:農業巨災保險的補償水平低、巨災損失不堪重負、巨災保險經營主體缺失等。
1.3問題成因
陳莉(2014)認為導致農業巨災風險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定位不準、巨災保險供給主體缺失、保險需求動力不足、市場發展滯后、法律基礎薄弱等方面。農業巨災保險運營已經進入“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主要原因集中市場機制失靈與缺乏有效供求、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戶保費負擔能力有限,這些方面影響著農業巨災保險的市場供求關系,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巨災保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曹倩,2009)。
2.1消費者需求意愿分析
農戶或農業企業在保險交易過程中有兩種選擇:購買保險和不購買保險,博弈分析中影響農戶投保的關鍵因素在于農戶購買保險費用占其總產出的百分比,只有當百分比位于一個合理區間時,雙方才能分別從保險交易中獲利,保險交易才得以成功(谷洪波,2009)。。在無政府補貼情況下,農戶的需求意愿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巨災風險發生頻率及影響大小、家庭資產等。政府補貼對農戶需求意愿有明顯的增強作用,政府的補貼能顯著促使農戶購買行為的轉變(周振,2012)。
2.2保險公司供給分析
在“理性經紀人”的假定下,保險公司在保險交易的過程中有兩種選擇:提供農業保險業務和不提供農業保險業務,當農戶購買保險的費用占其總產出的百分比過小時,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的支出會大于其收入,難以持續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谷洪波,2009)。謝家智(2009)在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不對稱和環境不確定的前提下,建立農戶和保險公司兩者之間的動態博弈模型,分析發現不存在使雙方共同穩定的策略,其軌跡是一個循環過程,因此要形成雙方良好的信用關系,促使保險業務積極開展,必須有外力的介入。
2.3政府行為分析
國內外學者對于巨災保險是公共品并容易造成市場失靈這一點已達成共識,認為政府的干預對于協調與引導農業巨災保險的市場交易十分必要。從保險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政府應該為農業巨災保險承擔相應責任,因為不僅僅是投保人,整個社會都是農業巨災保險的受益人。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對農業巨災保險進行市場干預,促使農業巨災保險潛在需求擴大并演化為有效需求(鄧軍,2015)。
農業巨災風險存在的顯著厚尾特征使得農業巨災保險機制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大范圍的分散這種風險,達到降低風險的目標,增強農業巨災風險的可保性(黃英君,2012)。黃小敏(2010)對我國巨災風險現狀以及巨災風險管理研究,發現我國長期以來的風險補償主要由政府承擔,這種補償方式首先會增大政府的財政壓力,其次補償涉及范圍小、層次低,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農業巨災風險保障體系。具體而言,我國農業巨災保險機制建設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保險體系為框架、國家財政支出提供支持、資本市場分散風險的多主體、多層次保障體系(王德寶,2008)。許多學者都對如何建立有效的分散農業巨災保險風險進行了討論,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3.1開展政策性農業巨災保險
政府在農業巨災保險的運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政策性農業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應該基于現有的財政補貼,進一步擴大農業巨災保險的險種和補貼區域,并進一步細化差異化補貼政策,正向激勵農戶參保,提高參保率(王德寶,2008)。
3.2農業巨災風險再保險體系
農業再保險是承保人通過簽訂再保險合同,將風險轉移到其他保險人身上,從而擴大風險風散面、分散風險。為了提高再保險的市場供給,一是可以通過已有的中國再保險,政府劃撥資金將再保險責任交給中國再保險公司,使其為商業保險公司承當的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服務。二是由國家出資成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公司,再以法律規定農業保險業務必須進行分保,國家財政承擔農業再保險公司的虧損(庹國柱,朱俊生,2010)。
3.3建立單項農業巨災風險基金
巨災風險的保障基金可以部分程度上減緩農業巨災保險負擔,巨災風險準備基金可以用于對承保農業巨災風險的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補償,加強對農業巨災的預防工作以及支持設立農業災情研究機構等方面(庹國柱,朱俊生,2010)。
3.4風險證券化轉移
巨災風險證券化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通過證券化將農業巨災承保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擴大巨災保險的自身承保能力,還能更多的分散風險,通過風險證券化可以使得風險隨著金融工具的買賣得以轉移,金融工具的承保隨機性決定了這種支付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庹國柱,朱俊生,2010)。
3.5指數化保險
指數化保險是依據一個客觀的可測變量或指標的數量變動來支付保險賠款的保險合約。但是變量必須與風險損失在空間上相關,指數化保險是對傳統保險的有效替代,解決了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有效地避免道德風險問題,同時保單結構的單一使得以各種面額銷售成為可能,指數化保險還可在二級市場流通,高流通性很好的轉移了系統性風險(王德寶,2008)。
3.6培育農戶保險意識
農戶是農業巨災保險的需求主體,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與其認知能力直接相關,農業巨災保險的推廣更多的受到人們的社會心態、行為方式、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政府應從農戶保險意識角度入手,提高農戶保險意識,提高農戶對巨災保險認可程度(周振,2010)
農業巨災風險具有低頻高損等特征,對農業生產經營影響大,為了分散農戶面臨的風險,有必要對農業巨災投保。農業巨災保險具有明顯的公共品屬性與可保性。在農業巨災保險的市場體系中涉及到的參與主體有:農戶、保險公司,影響每一個主體參與交易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在彼此的交易過程中各方都力求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終形成政府介入交易的農業巨災保險體系。政府負責主要的巨災補償以及制度設計,成為巨災保險的市場誘導者,積極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不同學者通過對國內外巨災保險體系設計研究得出一個共識:要促使農業巨災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分散巨災保險的風險。通過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巨災保險再保險體系、建立巨災風險基金、證券化、指數化等各種措施來建立有效的巨災保險風險分散體系。
我國農業巨災保險市場目前比較低迷,目前學者關于農業巨災保險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巨災保險的風險管理制度等方面,而忽略了農業巨災保險的其他方面,如農戶參保率如何提高、巨災風險概率測算、保險機制運行效率評價、巨災保險相關法律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農業巨災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至關重要,應該引起學者的高度重視。
[1]陳利.農業巨災保險運行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4,(05).
[2]鄭軍,汪運娣.農業巨災風險保障體系構建的研究述評[J].保險研究,2015,(3).
[3]黃小敏,王麗蘭.我國農業巨災風險現狀及其保障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
[4]曹倩.中國農業巨災保險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2009,(05).
[5]王德寶.我國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04).
[6]黃英君,史智才.農業巨災保險機制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2,(3).
[7]谷洪波,尹宏文.農業巨災保險供求雙方行為博弈及對策[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8]周振,沈田華.農業巨災保險的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保險研究,2012,(4).
[9]庹國柱,朱俊生.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制度的比較與選擇[J].保險研究,2010,(9).
[10]謝家智,周振.基于有限理性的農業巨災保險主體行為分析及優化[J].保險研究,2009,(7).
[11]周振.美國農業巨災保險發展評析與思考[J].三農金融,2010(7).
1004-7026(2016)02-0047-01中國圖書分類號:F842.6
A
崔孝榮,中南財政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