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安健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鹽城224002)
生態漁業的養殖生產模式及發展分析
□邱安健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鹽城224002)
生態漁業作為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顯現了它的生機,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文通過論述生態漁業的概念,分析其生產模式,提出了生態漁業的發展新思路,實現漁業發展目標。
生態漁業;種養;模式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32
十二五期間漁業發展的目標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生態水產養殖業,促進水產養殖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實現資源養護與利用開發協調發展。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升級,生態漁業發展已經進入重要的戰略轉折期,其生產模式由單一的魚—稻模式轉變為漁—農、漁—牧多向綜合性發展。當前,全國已初步形成了生態漁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1.1生態漁業的概念
生態漁業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生產方式,其概念也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目前學界對其概念的理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對其進行解釋。生態漁業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漁業技術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現代漁業體系;第二,在傳統養殖實踐基礎上,運用生態系統內部循環的規律,建立起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生產模式;第三,是建立在整體優化、生物多樣性、系統方法等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強調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系統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注重漁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質量安全與現代技術相統一的漁業生產方式。
1.2生態漁業的特點
生態漁業是要在尊重和利用生態規律的基礎上,盡可能最大限度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生態漁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系統構建的支撐點。生態漁業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四點:
1.2.1綜合性。生態漁業的發展需要將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漁業生產技術相結合,優化配置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和各種生產要素,形成良性循環的種養系統。
1.2.2適應性。我國各地生態環境、自然條件、農林牧漁發展程度、生產類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發展生態漁業時應結合當地實際,選擇適合當地情況的生態漁業模式。
1.2.3高效性。生態漁業使各種生產要素盡可能發揮最大效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保持較好的生態平衡,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既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又能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4可持續性。生態漁業在發展漁業的同時兼顧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在滿足人們對水產品消費需求的同時保證漁業生產力的恢復,使漁業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2.1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指對資源、生態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漁業作為多層次、多結構的復合生產模式,在同一個區域里進行種植和養殖,不僅優化種養結構,有效防止環境污染,對無公害農業和生態養殖業的發展,農產品種養效益的增加,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2.2踐行我國農業發展方針的需要
我國雖地大物博,但耕地所占比重較小,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對“人多地少”的情況,我國提出了“節地、節糧、節能”的農業發展方針。
2.3促進漁業養殖新發展的需要
在發展生態漁業養殖的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新知識、新技術、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科技創新,漁業養殖將走向一個新的領域:傳統漁業向生態漁業轉變,粗放型漁業向精細型漁業轉變,單一結構養殖向多結構種養轉變,漁業養殖的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
3.1漁—牧結合型
將漁業與雞、鴨、豬等畜牧業結合,充分利用水陸資源,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漁牧結合型,是改變肥水養—殖魚類的傳統方式,將雞、鴨、豬等牲畜的糞便加工成配合飼料,用以喂養鯉魚和羅非魚。這樣的養殖生產模式,既豐富了魚類養殖的飼料類型,又降低了養殖成本。
3.2漁—農結合型
將養魚與種糧、種菜、種花等結合。用魚塘中的泥肥田,在田中種植經濟作物或飼料,以增加種植收入,降低家禽、魚類養殖生產成本。近年來新建的此類型生態漁業養殖基地,都要求預留百分之三十的飼料地,以供種植蘇丹草、黑麥草、象草等飼料。
3.3漁—牧—農復合型
漁—牧—農復合型,是一種多元化的生態漁業養殖生產模式。以養魚為主,既實現畜牧業生產和種植業生產的互相交叉,又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利用。利用塘泥、糞肥肥田種植糧、菜、果、青飼料,飼料用以喂養家禽、豬、魚,既生產原料,又生產加工品,形成種養加工為一體、循環生產、綜合經營的新的生產模式。
3.4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指根據水域生態環境狀況和魚類生長狀況,采用人工方式向江、海、湖泊等公共天然水域放流魚類原種或是經人工繁育的魚類苗種。近些年來,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漁業資源,已經出現嚴重衰退,并影響人們的重視。增殖放流可以有效補充漁業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可以改善水域的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經濟的發展。
3.5潔水漁業
浙江省衢州市在基層集中推行“潔水漁業”,并根據不同類型水域的特點及衢州市漁業發展布局規劃,推廣三種生態潔水養殖模式:一是“生態修復型”漁業資源增殖,在水質富營養化的水域科學投放鰱鳙魚等濾食性潔水類品種和其它土著魚類,嚴禁施肥、投餌,促進水體生態平衡的恢復;二是“潔水保水型”清潔健康養殖,嚴格核定水域養殖容量,采用養殖集成技術,改造養殖基礎設施和設備,嚴禁施肥、投餌,離去改善該水域的水質狀況,實現水生態環境與漁業產業協同發展;三是“節能減排型”資源規控養殖,利用工程技術、生物手段等方法,人工控制養殖環境,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
生態漁業的發展過程中,既要實現其生態效益,又要實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遵循生態漁業的規律,因地因水明確其發展思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大型湖泊水庫。在這類水域中,由于魚類品種較為單一,且飼料種類較少,且魚類生長、增值緩慢,通常采取漁-牧-農復合型養殖和增興放流的方式,進而提高漁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浙江千島湖連續八年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逐漸形成了以鰱鳙魚、黃尾密鲴、中華鱉等潔水品種為主,其他土著魚類為輔的增殖放流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中小型湖泊水庫。這類水域中,魚類資源豐富,但由于多數水體資源利用率較低,造成“品種豐富、產量較小”的現狀。通常采用漁—農或漁—牧結合型的生產模式,以提高水體的利用率和生產率,進而提高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池塘水體。在池塘水體中,多是采取漁—農或漁—牧結合型的生產模式。但其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如魚—鴨、魚—桑、魚—菜、魚—果等。
生態漁業是未來漁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加強對生態漁業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發展生態漁業,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同時也有利于改善種養殖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1004-7026(2016)02-0054-02中國圖書分類號:S9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