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蓮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內江641000)
芻議四川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陳翠蓮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內江641000)
四川作為我國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目前已經成為糧食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然而,四川人口眾多而可耕種面積有限,人均擁有的耕地總量僅為0.082公頃,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合理利用針對的耕地資源,提高玉米作物的質量與產量成為該地區關注的重要內容。鑒于上述內容,本文此次圍繞四川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展開深入分析,以為農業生產略盡綿薄之力。
四川;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40
玉米作為一種古老的經濟作物,時至今日仍然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作為西南地區的農業大省,四川省的玉米種植受到潮濕天氣、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十分明顯,玉米產量波動較大。如何利用現代化種植技術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獲得更高的玉米產量對提高整個四川生農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為此,本文將對適宜四川地區玉米種植的高產栽培技術展開深入分析。
由于四川地區跨越了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極大地貌單元,地形復雜多樣,除了四川盆地具有少部分平原,其余地區多以丘陵與山地為主,地表起伏十分懸殊,此種地形環境決定了農作物的種植以套種為主。因此,要想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就必然面對著優化套種種植模式的需求。結合玉米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套種原則,本文建議該地區玉米種植可以采取麥-玉-苕/麥-玉-豆的種植模式,即:在玉米種植之前首先進行麥種的種植工作,隨后機械化種植玉米,當成熟并收割完后再進行苕或者是黃豆的種植。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規范化操作,采取“雙二五”或者是“五三O”帶狀進行種植麥子4行~5行,并且預留出足夠的玉米種植空間。玉米的種植可采取機械化設備進行規?;N植,同時確保玉米壟溝與小麥的距離≥20cm,以確保玉米以及小麥兩種經濟作物能夠在共生階段平穩生長,當小麥和玉米收割完畢后進行黃豆的種植。采取此種套種種植模式的好處在于最大化合理利用了四川地區有限的土地資源,同時通過豆科作物的種植,促使其根瘤中所包含的共生固氮菌(free-living nitrogen-fixer)固定游離氮素,增強和補充土壤之中的氮含量,而豆科作物的落葉以及殘茬則可提高土壤之中的有機物含量,為下一年玉米種植奠定堅實基礎。
四川地區地表起伏十分明顯,自然條件與平原相比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土壤之中的含水量、肥力決定了該地區的玉米種植必須以植株粗矮、葉片直立的耐密品種為主,以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最大化播種植株。因此,選育高產良種成為四川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期摸索,該地區的科研機構已經陸續研發出種類眾多的高產良種,例如四川農大正紅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聯合選育的正紅505玉米品種具有產量高、生長勢頭良好、抗逆性強等特征,逐漸引起了農業領域的高度關注。該玉米品種采用自育系K305作母本,K389作父本組配選育而成,在播種時每畝地的植株數量可在3 500株~4 000株,使得玉米植株數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為玉米的高產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因此,本文建議四川地區應大力推廣該玉米品種的種植面積,以不斷挖掘自身高增產潛力。
農諺有云:“三分栽種,七分管理”,凸顯出了農作物種植之后田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四川地區的自然氣候變化無常,干旱與洪澇時有發生,給玉米的種植帶來較為不利影響。此種情況下,強化田間管理工作成為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手段。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首先,及時查苗補苗。包括玉米在內的所有農作物種植之后都會出現死苗或未出苗等情形。因此,在玉米種植之后應逐塊對玉米種植區域進行檢查,及時發現缺苗區域及數量后對其進行補種或者是移栽,以確保單位面積內的玉米植株數量位置在最大化水平。
其次,抗旱排澇。具備條件的玉米種植區域應建立大型的儲水池,收集儲存水資源,在旱季到來時及時對播種區域進行灌溉,保證玉米生長對于水分的需求,促使其順利生長。同時在田間合理規劃排水渠,當雨季到來時可利用該設施將過多的水分排出,降低洪澇災害的發生幾率。而不具備條件的田間則可以采取打井的方法抽取地下水對玉米種植區域進行灌溉。
第三,注重雜草、病蟲害的防治。在玉米播種之前應開展中耕除草和化學除草工作,最大化的將土壤之中的雜草清除。而在生長發育時期,應密切關注病蟲害情況,及時采取預見性農藥陪撒措施進行除蟲工作,降低由此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在結合四川地區地形、氣候和自然條件后針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分別從優化玉米套種種植模式、選育高產良種、強化田間管理工作作出分析,所提建議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希望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
1004-7026(2016)02-0064-01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