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云
(中共凌源市委黨校遼寧凌源122500)
發展特色農業實現精準脫貧
——對凌源市青龍河流域發展特色休閑農業的調查與思考
□沙志云
(中共凌源市委黨校遼寧凌源122500)
本文圍繞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對精準脫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青龍和自然保護區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生態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特色農業;休閑旅游;對策措施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42
1.1青龍河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凌源市西南部青龍河上游,總面積為699.12km2,是遼寧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1.1.1地理環境獨具特色。青龍河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屬于燕山山脈的東延部分,區內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峰6座,溝深林密,溪谷縱橫。青龍河是灤河的重要支流,其干流總長246km,發源于河北省平泉縣臺頭山鄉,青龍河從河北由西北向東南遼寧省凌源市流經保護區,向南流入河北省青龍縣,最終于灤縣匯流灤河入渤海。自然保護區處于中溫帶亞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0℃。雨熱同季,年平均降水量550mm。無霜期150d左右。
1.1.2自然資源保護完好。青龍河自然保護區有林面積61 588.7hm2,其中天然林46 191.5hm2,人工林15 397.2hm2,森林覆蓋率62.6%,是中國重要的水源涵養林之一。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有:人工油松林、天然側柏疏林、蒙古櫟林、核桃楸林、河灘人工楊柳林等;主要灌木有:三裂繡線菊、土莊繡線菊、照白杜鵑、紫丁香等。其中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核桃楸、水曲柳、紫椴、野大豆、黃芪等9種;國家珍貴樹大黃菠蘿和蒙古櫟2種。豐富的植物資源,被譽為是遼西原生型森林植被保存比絞完整的地方,是鑲嵌在遼西大地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及“天然氧吧”。
青龍河自然保護區屬華北和蒙新兩個動物地區交匯地帶。茂密的森林、豐富的水資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遷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保護區內共發現脊椎動物395種,其中魚類37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16種,鳥類295種,獸類42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41種,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2種。
1.1.3休閑旅游資源豐富。青龍河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有紅石谷景區,因山石多呈暗紅色,故名紅石谷。這是一處以原始植被景觀為主兼具遼西丘陵景觀的自然生態風景區。山上具有大片原始次生森林和核桃楸林等原始森林,素有“北國碧玉、遼西綠珠”之美譽。保護區內的青龍河,全長5km,夾岸山水秀美,風光旖旎,是最理想的漂流場所。此外,還有遼代的古墓遺址。
1.2青龍河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初見雛形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各級政府加大開發力度,使青龍河流域各鄉鎮旅游業的發展小有規模,初步形成了以大河北鎮的紅石山、遼代古墓、石羊石虎;前進鄉的當年林彪軍事指揮所;三道河子鎮的青龍河漂流;劉杖子鄉的葡萄園(葡萄節);佛爺洞鄉的越野車王爭霸賽等旅游項目,帶動了當地以農家院為主的休閑旅游服務業發展。
蘋果、葡萄、食用菌、中草藥、花卉栽(種)植,梅花鹿養殖等產業向逐步規模化、產業化方向邁進,為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護區的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問題仍然不少,主要表現為:游客季節性強,域外游客少,保護區內產業與周邊地區銜接鏈條短,經營產業、方式方法單一等。具體表現為:
2.1思想認識不到位
發展鄉村旅游業主要是以開發農村農業資源為主,以此離不開農村群眾的支持,目前部分農村群眾對發展鄉村旅游缺少正確的思想認識及動力。
2.2建設資金短缺,缺乏特色
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先打造好環境,才能吸引游客來觀光旅游,因此,在基礎建設、環境打造、宣傳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自然保護區的特色農業仍處于原始狀態,基本農田、原始果園、自然林木、鄉間小道等自然資源。近些年的開發,仍屬于低水平的改造、修補,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特色不鮮明。
2.3管理人才欠缺
保護區的特色產業均由當地農民自主經營、管理,從業人員多為子女和親屬,服務不規范、不到位、隨意性大。由于大多經營者對發展特色休閑農業認識不足,對相關的業務知識懂得甚少,再加上農民的滿足意識、肥水不留外人田等因素,導致特色產業先進的管理人員難以引進,自己的從業人員自身的素質難以提高。
2.4服務質量不高
由于從業人員未經過正規培訓,多為未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農民;由于受文化素養、知識結構、眼界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必然導致在形象禮儀、經營理念、創新意識、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
2.5特色產業鏈短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配套設施跟不上,再加上周邊開發緩慢,導致圍繞保護區的休閑旅游服務項目單一。由于思想意識的局限性,不能打造更好的讓游客賞自然風光、住農家小屋、吃地方特色、品傳統文化等農村休閑旅游的更高目標要求;更沒有實現集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家庭聚會等功能與一身的一條龍服務。
近年來,隨著凌源市不斷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無公害蔬菜、林果等產業已初具規模,能體現休閑旅游的觀賞性和參與性。能按照不同季節推出不同的旅游項目,如踏青、賞花、采果等,為旅游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保障。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促進公共設施、服務設施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實現以游促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個發展方向。
3.1提高思想認識
休閑農業規劃應與鄉村本地特色結合,應大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應加強對本地村民參與的教育引導,應充注重保持鄉村原有的文化特色,應注重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并重。同時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加速農業規?;图s化進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農業生產的觀賞性,形成農業觀光帶,讓旅游與農業齊頭并進。
3.2加強監督管理
加強對休閑旅游農業服務質量市場秩序監管力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業管理體系,使之逐步規范。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帶動休閑農業向集約型、規?;较虬l展,促進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努力提高素質。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人員請進來,讓本地的從業人員到先進的地區進修學習,整體提升從業經營者的思想意識、眼光視野、文化素養、管理理念,不斷提高經營休閑旅游產業的技能和水平。
3.3突出特色,提升品位
特色休閑農業要在傳統、特色、休閑與和農業、農村結合上做文章。要挖掘地方的民風民俗、歷史風情,突出傳統民族文化特色;要把休閑度假與民風民俗有機結合,讓游客在參與其中,用心感知傳統文化。要突出地方特色,要牢固樹立“民俗就是資源、特色就是客源”的理念,大力開發特色休閑農業,要引進和使用工業理念來打造特色休閑農業,要通過建造休閑農莊等理念打造特色招牌。要圍繞綠色、生態、環保主題,將農業生產、田園生活、生態保護進行有機融合,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科普教育、環境保護、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產品。要大力提升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工業品質量,打造出以地方特色為主的個性化的休閑旅游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1004-7026(2016)02-0066-02中國圖書分類號:S-1
A
沙志云(1960、8-),男,民族:回,籍貫:遼寧凌源,職稱:講師,工作單位:中共凌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