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苑淑玲 于玲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在高等農業院校開設國學類素質拓展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
□王江苑淑玲于玲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在高校教育教學中開設國學類課程,是當前各高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嘗試。國學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當前吉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國學類課程的需求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淺析開設國學類課程對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農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提出開設課程的相關路徑,希望能有效地拓展學生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學生求知欲、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更好地服務“三農”。
國學;人文素養;農業應用型人才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75
加強高等農業院校國學教育,不僅是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農業應用型人才的基地,應該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將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引入并落實到課程改革和教學計劃當中,構建科學靈活而又富有人文特色的課程體系。
為撰寫本文獲取準確真實數據,筆者在學校大一至大四本科學生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4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共122份。問卷共設計20道選擇題,分為對國學課程認知、對現階段學校國學課程評價以及對未來國學課程開設的需求三部分。其中女生89人,男生33人,大一53人、大二39人、大三22人、大四8人。
在對國學知識認知和需求方面,近86%的同學表示從小到大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或接觸過國學教育,如《論語》、《唐詩宋詞》等,但談及到對儒、釋、道、兵、墨、法等文化精髓及《大學》、《中庸》、《孟子》、《周易》等內容的理解時,僅有22%的同學選擇“有所了解,但很少”,反映出同學們掌握水平有限。在“你認為我校是否有必要開設國學類課程”這一指標性問題上,僅有8人選擇“有無均可”或“沒必要”,一方面,這與當前我國應試教育模式及文理分科造成的知識缺失以及現代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與吉林農業大學屬農業類院校,專業設置及招生往往偏重招收理科生有關。
在對開設和學習國學課程方面,93.4%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國學類課程,特別是在大一、大二年級應不分專業開設國學選修課。目前,在選擇學習國學內容途徑時,電視講座、書籍、網絡分別排在前三位,92%的同學表示如果學校開設國學類選修課他們會“從興趣愛好出發”主動選報;同時,在“對國學課開設建議”中同學們表示,作為素質拓展選修課,應該增加教學課時,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滿足學生需求。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內容博大精深,強調以人為本。國學類課程的開設,不僅是以國學為核心內容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更在于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通過對國學類課程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專業能力的養成和適應未來專業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將國學經典中的人文素養與專業教育進行相互滲透,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將國學知識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文化創新和行為準則,有利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為操守雅正、經世變通、融會中西的創新型人才。[1]
高素質的農業應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較高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不僅要適應社會、服務“三農”,更要懂得立德修身和做事做人。這樣的人才能不斷自覺地追求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能夠自愿、自覺地投身于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以自身淵博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無私奉獻于社會。但目前,在吉林農業大學所開設的專業課中并沒有國學類課程,而在素質拓展選修課中也鮮有教師開設國學類課程,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普及性一般,不利于吉林農業大學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農業院校通常對人才培養的模式局限在學生農業技術教育上,學生掌握農業技術的工具性遠大于目的性,課堂教育更多的注重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往往忽視了注入“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會處世”的人文素養。作為農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地,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的專門科學技術,還要使其具有一定高度的科學精神和厚重的人文素養,把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文化程度、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學校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的綜合考量標準。
國學教育以德育為先,把培養學生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目標的思想,在當今高等學校國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契合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2]鑒于此,國學類課程的開設應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的進行科學系統地設置教學計劃,采取靈活的點面結合的形式安排課程,使其與專業課程彼此協調,形成互補、互滲、互助、合力的知識體系。
將國學經典納入素質拓展課程,制定素質拓展課程實施方案及國學教育的具體目標。要在教學制度上確保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習得國學課程,通過教師在課堂對經、史、子、集中精華內容深入的講解,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正確引導,能夠熟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中的精髓,夯實人文素養的基礎。
定期聘請校內外學者舉辦講座、報告、演講,組織學生參觀展覽等活動,豐富國學教育的實現形式,確保大學生多途徑、多渠道領略到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以上形式的參與,學生不僅可以品味儒家的思想,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還可以品鑒道家精髓,增長自己的謀略與智慧;更能夠體會佛家的慈悲與豁達,修行自己的菩提根性。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更可以指明自己的人生方向,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
拓寬國學教育呈現形式,做到課堂外的國學教育工作可以潤物細無聲。通過挖掘經典知識,讓學生通過誦讀、演講、辯論、書畫等形式,深刻理解國學經典內容,分析經典文化價值,讓枯燥的國學文化變成有生命力的且可指引學生行為習慣的“活文化”,進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高尚品德,從而學以致用。
綜上,高等農業院校應順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促使學生成為既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實踐技能,又有深厚的人文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迎合市場人才的需求,對促進學生就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1]熊春林.高等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09.
[2]駱兵.論國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
1004-7026(2016)02-0112-02中國圖書分類號:G640
A
項目來源:吉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2015xjyb11)。
王江,1987年生,男,助教,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