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使“515”響徹大江南北,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的最大分貝是“全域旅游模式”。如果“515”拉開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格局,拓寬了旅游業的戰略空間,使旅游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引領力、統籌力,開啟了精彩開局的春天,那么“全域旅游模式”,則是我國旅游業發展模式的變革、驅動力量的重構,將推動我國旅游發展階段從“點”到“面”的加速演進,使旅游業迎來了火熱推進的夏天。
“全域旅游”的“域”,直觀理解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是旅游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間的有序分布,類似于旅游目的地的范疇。但是,深層次分析,“域”卻又有更豐富的內涵,比如“時間域”、“空間域”、“要素域”、“職能域”。這些內涵有不同的對應者。
怎么認識“全域旅游”?
1.全域旅游是一種新模式新戰略;2.全域旅游是一種旅游目的地新形態新品牌;3.全域旅游是一種新的綜合改革平臺和載體;4.全域旅游構建一種新的復合型空間;5.全域旅游是新的發展區域和方向。
全域旅游的功能,一是為游客提供短暫的旅居生活空間,二是為當地居民提供長久的生產生活空間,這兩個空間都是政府的行使職能的領域,是政府發揮職能的空間。三個“空間”所對應的“時間域”、“要素域”、“職能域”各不相同,也就各有考量的輕重。
對游客的“全域”,是旅游的“全過程”滿意
全域旅游是一種旅游目的地新形態新品牌。發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維方式謀劃新的發展方式,貢獻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種優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對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種新的目的地形態,是一種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夠全面動員、全面創新、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從居住起點到預期景點,一個人的角色從一個居民轉到一個游客,這期間要經歷交通、餐飲、飯店、購物等一個或多個環節,所有環節串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旅行過程。游客出游的時間鏈,在景區停留的時間往往不是最長的,住宿、吃飯、通行、休息都是不可或缺的旅途。景點景區只是其中一個相對短暫的環節,卻是把旅游的“正面感受”帶向高潮的階段。
但旅游的“負面感受”,卻來源于“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各個要素。也就是說,游客滿意度的結構組成,不僅僅反映在對景點景區的感官與評價,旅游全過程都有可能成為滿意度的決定性要素,每一個環節都決定著滿意度的高低。
旅游的負面事件往往不發生在景區,比如,“青島大蝦事件”,“天價魚事件”就是發生在景區景點外的事情,但又屬于旅游消費,殺傷力卻不亞于在某一景點的負面事件。
有人說:“對于多數有資格的旅行者來說,他們的起點大多是名山大川,而終點往往是尋常生態”。這也是近幾年鄉村旅游強勁發展的情感訴求。對于中國游客來說,也經歷了類似的變化,從名山大川等景區“核心吸引物”轉變為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元吸引物。旅游業發展至今,除了景區景點,美食、交通、酒店、農業、水利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擔當一個地方旅游吸引物的角色。
因此,從“游客思維”來對應全域旅游的范疇,是旅游全過程的衡量,是每一個環節、階段、角色的較量。
景點旅游模式階段,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景點的知名度,風景的靚麗度,而這主要靠宣傳營銷來塑造市場的競爭力、地區旅游業的競爭力。
全域旅游模式階段,游客滿意度是市場秩序好壞的指標,市場秩序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可持續,決定了旅游業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則依賴于旅游市場秩序是否規范有序,要靠全域治理、全域提升來塑造。
對居民的“全域”,是旅游的“全要素”受益
旅游業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帶來的資金流、人流、信息流、物質流,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生態結構,比如鄉村從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場所,到接納外來游客的商業經營體,這種功能的變化催生了新的矛盾糾紛、新的利益沖突、新的農村結構,必然導致原先狀態的重新洗牌,趨于構建一種新的平衡。很多地方的旅游開發陷入諸多困境。
一是“資本趨利性”使開發淪為破壞。資本的趨利性,使資本進入一個地方,就會拼命地搜刮當地的資源、財富,促使資本不斷增值,一旦資本不再增值,就會選擇撤離,反而使該地資源被抽走,環境被破壞,陷入更加蕭條的困境。這就使資本沒有達到扶貧的救濟,反而是染上返貧的“重疾”。
二是旅游“發展后遺癥”要全民分攤。“涇渭分明”的淡旺季,也帶來了難以消除的后遺癥,承受者是常年居住的當地居民。旅游設施在淡季閑置,便指望在旺季掙錢,于是旅游價格被推得奇高,以“客滿為患”為由,行“宰客”之實。很多物價被推高以后,就降不下了,比如餐飲、交通、住宿,在某些時候高的離奇,以至外溢給其他服務業。高價位的分擔者,不僅是游客,也是生活在當地的所有居民。
三是游客與居民的矛盾糾紛。居民在旅游業發展中,糾結個人眼前小利而忽略可持續發展大局的種種劣根性顯露出來,景區內部乃至景區周邊亂拆亂搭亂建現象層出不窮,居民作為旅游經營者不規范經營、宰客等問題也屢禁不止,居民與游客的各種矛盾糾紛日益積累、沖突,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
“居民思維”的全域旅游,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是旅游型的城鎮化,是城鄉共享“5+2”生活模式。
旅游環境的全民共享。要形成處處是景觀,處處可以欣賞美、傳播美的優美景區環境。推進旅游景觀生態全域覆蓋,創造優美旅游環境,將有吸引力的資源、產業、元素都轉化為旅游新產品和新的吸引物。
游客與居民的和諧共處。無陰不生、無陽不長,全域旅游下的游客與居民,應該是互生互利的“兩極”,只討好游客而忽視居民的訴求,旅游將成為有源無渠,難以疏通長久。
在全域旅游的范疇里,任何一個環節、領域、空間不再是一個單要素的、局部性的存在,它之于系統性、全局性的影響大小、聯動效果,是體現自身價值程度的唯一要義。全域旅游最終構建的是集合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生意、當地人與外地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有機融合的“生態位”。
(來源:品橙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