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沒有約定利息,不能要求支付
【案例】劉先生向林女士借款10萬元,言明一年內付清。2015年9月1日,已經逾期半年,劉先生卻未能還款。林女士提起訴訟,要求劉先生支付本金,以及一年借期內的利息。
劉先生雖承認自己違約,但拒絕承擔利息。法院也以雙方沒有約定利息為由,駁回了其該項訴訟請求。
【點評】相關規定指出:借貸雙方沒有約定利息,出借人主張支付借期內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約定利息過高,小心兩線三區
【案例】2014年5月,胡先生向肖先生借款時,約定月利率為25‰(折合年利率為30%)。一年到期后,胡先生只支付了借款期內的全部利息,肖先生遂在2015年9月提起訴訟,要求胡先生返還本金,并按約定支付逾期后的利息。
法院判決:肖先生返還胡先生本金,已付的部分利息不予調整,未付部分的年利率降至24%。
【點評】最高人民法院對利率劃出了“兩線三區”。
“兩線”為:年利率24%以下和年利率36%以上。“三區”為:年利率在24%以下的,屬于“司法保護區”,法院可以認定其有效。年利率在36%以上的,屬于“無效區”,法院應當認定為無效。年利率在24%至36%之間的,屬于“自然債務區”,借款人有權拒絕給付,出借人不能獲得勝訴權,不能要求法院強制執行;如果借款人自愿給付,則給付有效,事后不得要求返還。
本金扣除利息,只能據實認定
【案例】2015年4月,趙女士向高先生借款20萬元,約定借期為半年,年利率為24%。
以此計算,趙女士在借期內應付的利息為2萬元,高先生當即從本金中扣除2萬元,實際付給趙女士18萬元,卻讓趙女士出具了20萬元的借條。
趙女士到期后未能支付本息,高先生提起訴訟。法院判決肖女士按18萬元支付本息。
【點評】雖然在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應當認定為本金。但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只能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
利息計算復利,應當區別對待
【案例】鄧先生向黃先生借款50萬元時,曾約定年利率為24%。到期后,鄧先生無法償付本息,黃先生要求其在本金50萬元的基礎上,加上12萬元的一年利息,重新出具借條,約定年利率仍為24%,并約定延期半年。
再次到期后,鄧先生拒不支付本息,黃先生提起了訴訟。法院判決:所涉12萬元不得計算復利,即不得利滾利。
【點評】相關規定指出:借貸雙方對前期借款本息結算后,將利息計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債權憑證,如果前期利率沒超過年利率24%,重新載明的金額可認定為后期借款本金。
超過部分的利息,不能計入后期借款本金。約定利率超過年利率24%,當事人主張超過部分的利息不能計入后期借款本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款人在借款期滿后,應支付的本息之和,不能超過最初借款本金與以此為基數、以年利率24%計算的借款期間的利息之和。
多種情形并存,不得超過限額
【案例】陳先生向徐女士借款100萬元。徐女士提出借期一年,年利率為24%,如果陳先生不能如期歸還,則從借款之日起,以年利率20%加付至實際還款之日止的違約金。
陳先生答應了,并將之寫入借條。可時至2015年11月,陳先生也無法返本還息。但法院并沒有按照雙方約定,判決陳先生支付違約金。
【點評】相關司法解釋明確答復:“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編輯 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