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書岐
上黨廉吏(連載四)
■ 馬書岐
李紀是明朝潞城人,字朝振。成化元年(1465)以舉人授故城(今河北故城)知縣,遷錦衣衛經歷,臨洮府(今甘肅臨洮縣)知府,不知何故被降為長蘆(今河北滄州市西)鹽運司同知,再遷福建鹽運司運使。
李紀性格嚴毅,不愛多說話,但寫起文章來卻滔滔如江河,汪洋恣肆。任故城知縣時,當地習俗婚姻論財,類乎于當今的彩禮,有錢人家互相攀比,無錢人家望財興嘆,李紀認為此風不可長,于是頒布了一道法令,規定了婚姻不得以財論,對于那些仍不守法者則痛治之,很快扭轉了這種風氣。故城有官田,但被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據為己有,李紀讓他們全部退出來,以極少的租稅租給無地無業的百姓,使他們的生活有了出路。在臨洮知府任上,李紀以嚴明為治,臨洮地處邊陲,多民族雜處,李紀認為:“番漢雜處,非操法無以遠惡?!备拭C巡撫有一位朋友是個商人,打著巡撫的名義來找李紀,希望李紀以官府的名義幫他推銷棉葛,李紀正色道:“我不能為貴人得利而盤剝百姓?!崩罴o還準備將這個不法商人抓起來,其人因為害怕趕快逃走了。
李紀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以峻潔自厲,從不受人財物。有一次因事要去省里見主要領導,商人們聽說了,想著李紀會給領導帶點土特產,于是置辦了好多禮品,擺在道旁供李紀選擇,李紀看都不看,策馬而過。
李紀一生清廉,沒有積蓄,雖然他當過福建鹽運使,福建是產鹽大省,鹽運使不僅管理鹽務,還兼著為皇家采買貴重物品的任務,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可以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肥差,但李紀卻不為私利所動。也許是看不慣官場的營私舞弊,他在鹽運使的位置上只干了一年,就告老還鄉了。李紀死后,親戚在他的房間里找到的除了幾件舊衣服就是滿屋子的書。

明朝時,屯留有位書生叫李尚智,字子愚,嘉靖甲辰進士,先任直隸清苑(今保定市清苑縣)知縣,因為工作出色而提升為監察御史,再轉任山東青州知府,直隸密云(今北京市密云縣)副使,補四川參政,再升山東按察使,又回朝任右僉都御史,萬歷間巡撫延綏。延綏是延安和綏德之合稱,明代九邊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知朝廷對李尚智的信任程度。皇帝對李尚智的評價是:“勤宣吏治,振飭戎行。當邊疆安定時,能慮久安長治之策,居安思危,控制五路,保持唇齒相依之態勢;懾服邊地各民族,號令有威,緩急是賴,應給予表彰……”而后調任保定巡撫。
李尚智是明朝屯留人中任職最高的官員,可惜留下來的史料很少,方志中只說他“蘊經世略,居官以廉潔為先,而出以公慎。自郡縣至開府,所至皆有惠政”。李尚智做官多年,而且做到巡撫一級,也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但是退休后,卻“家無長物,布衣蔬食,稱貸自給,怡如也”??梢娎钌兄谴_實是一位清官,世以清望推之。

明嘉靖年間,潞城有個李尚實,是位奇才,詞賦文章,往往能夠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后來中了舉人,先任河南輝縣知縣,后調任淇縣知縣,任期滿后,升任裕州(今河南方城)知州。淇縣的老百姓上書請求李尚實留任,皇帝便下詔,讓李尚實以知州銜繼續留在淇縣任知縣。但李尚實性格耿直,在官場上常被認為是恃才軋人,不為同僚所容,于是有人告他為官不清,朝廷既不調查,也不甄別,李尚實稀里湖涂被罷官。
李尚實回到家鄉潞城,生活愈加貧因。一天早晨,家里無米揭不開鍋,李尚實看見妻子頭上還有一支鳳釵,就求妻子說:“請你先用這支釵去換點米來吃吧?!逼拮诱f:“你在淇縣任上的時候,有人告你貪污,誰能想到你今天竟然連一頓早飯也吃不起了!”李尚實長嘆一聲說:“唉,慚愧呀,謀米于妻,使一釵不保,我不貪誰貪?”聞者啞然。李尚實的兒子叫李夢熊,舉人,任滄州知州。孫子叫李專業,也是舉人,任柏鄉知縣。父子三人皆居官清廉,百姓稱為清白吏。
明朝嘉靖年間,壺關有一位知縣名叫吳杰,河南杞縣人,以舉人而知壺關。明朝時,不是所有的知縣都是進士出身,舉人當知縣還是比較普遍的,甚至還可以做到更大一點的官,比如海瑞、唐寅都是舉人出身。
來壺關任知縣的這個吳杰,原本是一個窮書生,性格孤介,廉潔成癖,常有舉動不同于世俗。明清時的書生中舉后,就有了功名,身份就會改變,就會被人尊稱為老爺。但吳杰中舉后,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仍然每日里扛著鋤頭下地耕種。母親去世后,家貧不能葬,只能寄放于寒窯,其時有一股流賊來襲,眾人紛紛躲難,吳杰守著母柩不去。到壺關任職后,仍然穿著與普通百姓一樣的粗布衣服,每日吃糙米飯,到任僅四月,就為壺關儲倉谷二千余石。有同為當官的朋友得知吳杰的治行,欲向朝廷推薦,吳杰攔住了。吳杰說:“如果我的行為達到了賢的標準,那就不需要朋友來推薦,如果我的行為沒有達到賢的標準,朋友就更不需要為我推薦了?!焙笠虿∷烙谌紊?,因貧不能為殮。同官紛紛湊錢為其辦理喪事,吳杰的妻子卻不接受,說:“我的丈夫生平不愛一錢,豈能死后改變他的志向?”眾人聽后紛紛贊嘆。
李世芳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進士,字伯傳,黎城人。初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當時有一件案子,朝中一位要員倚仗權勢強奪民田,有狀子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批到刑部辦理,但刑部官員害怕得罪這位要員,誰也不敢接這個案子。李世芳嫉惡如仇,接手此案,審得清楚,按律執法,上疏其罪,并將強奪的民田全部還給百姓。他以清直升刑部郎中,再出任陜西鞏昌(今甘肅隴西縣)知府。鞏昌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李世芳到任后大力促進民族團結,表揚貞良,敬重賢能,而對那些依仗權勢、錢財而欺壓百姓的豪暴則堅決予以打擊,沒幾年,郡內得到大治。他還教民穿井溉田,遇到災荒年多方賑施,甚至相鄰的郡縣都來鞏昌就食。由于政績卓著,又被提升為固原兵備副使。
固原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李世芳盡職盡責,修險隘,除戎器,廣儲積,數年邊地安寧,上司和百姓對他交口稱贊。后因身體有病,引疾歸陜。當地百姓繪其像以紀念。
李世芳一身正氣,清正廉潔。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士大夫宜甘淡泊而習勞動,甘淡泊則心清,習勞動則力健,心清力健,然后可以勝大任。”他死后祀入鄉賢。
也是明嘉靖年間的事,河南洛陽人沈應時,以三甲進士到長子縣任知縣,到任之后,發現長子有個習慣,知縣的每日生活開支,都由縣里供應,來源大都為當地豪門,一年下來,竟要超過千兩銀子。沈應時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官商勾結,滋生腐敗的一個重要渠道,于是下令革除。百姓看到了希望,紛紛前來訴說冤情。原來,正是由于官商勾結,長子縣的一些豪門,姻聯強宗,又依仗官府勢力,胡作非為,怙勢殃民。沈應時查得實據,對這些黑惡勢力給予有力的打擊,使社會得以安定,百姓得以樂業。沈應時又減課額,清戶口,興學校,一時風氣大正,各業興旺。沈應時也因政績卓著而被提升為西安同知,后累官至工部尚書。


呂坤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河南寧陵人,進士出身。曾任山西巡撫,死后追贈刑部尚書。著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呻吟語》、《去偽齋集》等十余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各個方面。特別是他的《呻吟語》,是一部哲理著作,抨擊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舉凡人之修養、處世原則,人際交往,居家過口等等真知灼見,時時閃現,警句妙語,隨處可見。
呂坤一生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
呂坤的政治生涯首先是從襄垣開始的,萬歷二年(1574),呂坤殿試中三甲五十名進士,出任山西襄垣知縣,在任不到兩年,法隨令行,政尚嚴明,不徇私利,拒收賄賂,兩袖清風。襄垣有一土豪,平日里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無人敢惹。呂坤到任后,聽到此人的好多惡行,派人查實,按律嚴懲,史載“某被坤大創”,大概是給他用了刑,而且用刑不輕。呂坤還對此人進行了思想教育,使得這位曾經的惡豪,受此重創之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萬歷四年,呂坤調任大同知縣,這位土豪一路相送,對呂坤感激涕零,視同再生,說:“承蒙恩公創誨,從今往后,不再犯法,重新做人。”
王溥,寶坻(今天津寶坻)人,明天啟中以舉人任潞城知縣。當時的潞城縣,經濟疲敝,戶口掛空名,坊里之間,每見侵擾,百姓困乏,生活艱難,如果不能外出謀生就只好坐以待斃。王溥到任以后,目擊時艱,料理于因革廢興之際。說:“窮則變,變則通,廢弛之甚,非大創之不起也?!庇谑且灰桓鼜垼紫葘耸焕锊槿?,在改制中充分考慮到各里實際,酌盈實以濟虛空,減有余以補不足,縣制犁然大變。
王溥還對開荒、糧倉、支差、火耗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修學宮,建橋梁,葺城池,修縣志,所做的這些事,王溥沒有在民間收過一分錢,很大一部分是王溥拿自己的工資完成的。王溥是個有擔當的人,他的努力,使得潞城縣風清氣正。上司來考察的時候說:“催科政善,撫字心勞。”百姓對王溥的評價是:“雞犬不驚,士庶樂業?!?/p>
王溥不僅是一位能吏,也是一位廉吏,平時不事鋪張,往來僅“一琴一鶴”而已。潞城百姓將王溥列入名宦,并勒碑刻石,以志不忘。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