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盛 張 錦 李 偉 郭繼志 莊立輝 王雪凈
(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
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meta分析
羅盛 張錦1李偉郭繼志莊立輝王雪凈2
(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山東濰坊261053)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評價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方法檢索中國學術文獻總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三大中文數據庫,全面收集有關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對照研究,運用RveMan 5.0軟件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并對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本研究共納入符合要求的文獻5篇,隨機效應模型的Meta分析得出,家庭養老模式與機構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1,P=0.04),家庭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高于機構養老,而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有所差異。但鑒于納入研究較少,樣本量小,且質量不高,不同養老模式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高質量的研究驗證。
〔關鍵詞〕養老模式;生活滿意度:Meta 分析
目前,應用以衡量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生活滿意度已成為老年學界在研究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中必不可少的項目〔1〕。有關研究顯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三種不同養老模式下養老供給不同,老年人的最終生活滿意度也會有所差異〔2~6〕。本文利用已發表的關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以相對危險度(OR或RR)及其95%可信區間(CI)對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差異進行系統評價,為合理選擇適宜的老年社區健康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身心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證據支持。
1資料與方法
1.1檢索策略以“老年人”和“生活滿意度”為關鍵詞、主題詞,檢索中國學術文獻總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VIP)期刊全文數據庫,通過電子檢索獲文獻全文,并進行必要的因特網搜集和手工檢索以作為補充。
1.2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提供了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數據并對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的對照研究。排除標準:報告信息太少、缺少相應數據的文獻、重復發表的文獻、未作對照的文獻、綜述性文獻。
1.3文獻選擇①初篩:閱讀文章題目和摘要,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②閱讀全文:對介于肯定與不肯定間的文獻進行進一步閱讀分析,確定所選出的文獻是否合格:③與文獻作者聯系:若文獻中提供的信息不全面,無法進行確定;或有疑問、有分歧的文獻應與作者聯系獲得有關的詳細、準確信息后再決定取舍。
1.4文獻質量評價由兩位研究員完成,每人按照Cochrane系統評價員手冊推薦的質量評價標準對每篇文獻質量進行獨立評價,其內容包括:①隨機方法是否正確;②是否存在選擇性報告結果;③基線資料可比性。完全滿足上述標準,發生各種偏倚的可能最小,定為A級;部分滿足上述標準,發生偏倚的可能為中度,定為B級;完全不滿足上述質量標準,發生偏倚的可能性為高度,定為C級〔7〕。
1.5提取對納入文獻信息進行提取,提取文獻信息具體括:①一般資料:文獻題目、評價者姓名、發表年份等;②研究特征:研究對象特征、研究地點、設計方案、干預措施(研究因素)、實施方法、結局測量方法等;③研究結果: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例數、生活滿意率或者滿意度得分均數、標準差。
1.6資料統計分析運用RevMan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Q值和P值分析文獻有無統計學異質性,用I2描述異質性大小〔8〕。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時(P≥0.10)的合并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固定效應模型;有統計學異質性(P<0.10)時,先考慮采用亞組分析(如按地區,年齡等分亞組,仍不能消除異質性時,再考慮采用DerSimoian-Laird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統計效應量采用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R)或比值比(OR)表示,連續性變量采用均數差(WMD)或標準均數差(SMD)表示,區間估計均采用95%CI,假設檢驗采用u檢驗,用Z值和P值表示〔9〕。根據“倒漏斗圖”分析結果對所入選的文獻發表偏倚情況進行評估,如果倒漏斗圖顯示不對稱,表示存在發表偏倚。一般來說應至少納入9篇研究時才能分析發表偏倚〔10〕。
2結果
2.1納入文獻情況本次研究共搜索到相關文獻67篇,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共納入符合要求的文獻5篇,全部為已發表的國內文獻,其中調查對象為中國老年人的文獻1篇〔2〕,省老年人1篇〔3〕,市區老年人3篇〔4~6〕;國家級文獻4篇,省級文獻1篇。
2.2Meta分析結果
2.2.1異質性檢驗三組異質性檢驗結果均顯示,各研究間不具有同質性(P<0.000 01,I2>95%),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合并效應量〔9〕。
2.2.2隨機效應模型的Meta分析結果因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本研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進行合并分析。家庭養老模式與機構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1,P=0.04)。OR值為2.32,95%CI為(1.02,5.27),家庭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高于機構養老,見圖 1。家庭養老模式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Z=1.16,P=0.25),見圖2。機構養老模式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Z=0.01,P=1.00),見圖3。
2.2.3敏感性分析圖4~圖6所示,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種不同的模型分別對數據進行處理并比較其結果,可以根據兩個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來反映合并結果的可靠性程度。固定效應模型計算的合并效應OR值及其95%CI與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差別很大,結果顯示三種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兩兩之間都有差異(P<0.01),滿意度排序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同時也說明本研究的合并結果不太穩定,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高質量的研究驗證。

圖1 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 分析的森林圖(隨機效應模型)

圖2 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分析森林圖(隨機效應模型)

圖3 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分析森林圖(隨機效應模型)

圖4 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分析森林圖(固定效應模型)

圖5 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分析森林圖(固定效應模型)

圖6 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Meta分析森林圖(固定效應模型)
3討論
為盡量減少文獻發表偏倚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檢索中國學術文獻總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三大中文數據庫,最大程度地綜合了國內有關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對照研究,但是Meta分析屬于文獻二次分析方法,是一種回顧性研究,其結果會受原始文獻質量的影響,因此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本研究的合并結果不太穩定,說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高質量的研究驗證。
不同社會階層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存在著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導致其選擇的養老模式不同,享受到的養老服務供給也有很大差異,最終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呈現出高低不同的水平〔5〕。李德明等〔2〕研究顯示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最高,唐啟群〔3〕研究顯示社區養老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最高,由于目前養老模式研究的時間較短,實施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導致不同研究得出的結論不一致。根據本次研究,認為應充分研究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與管理,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繼續發揮家庭養老的主體作用。本研究顯示,目前家庭養老仍是老年人的首要選擇,家庭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最高。鑒于此,應進一步完善家庭養老模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①子女應力盡贍養義務。樹立尊老敬老的意識,端正贍養態度,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與照顧;②樹立新的孝道觀念。子女不僅要滿足老年人的物質需求,也要多關心老人的內心世界,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③提高贍養技能。子女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增加日常護理知識與技能,應對突發事件,提升贍養能力。不斷提高社區養老的服務能力。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模式既可以節省資金,又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易于接受,老年人的各種需求能夠得到更多滿足。這種方式應更為廣泛的推廣,并逐漸成為理想的養老方式〔5〕。但本研究顯示,目前社區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跟家庭養老、機構養老都沒有差別,甚至更低。因此,應采取措施充分發揮社區在養老中的作用:①構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從不同養老需求角度出發,為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養老服務供給。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機構要加強社區老年人醫療服務照顧體系的建設,提供預防保健、上門服務、老年日間照顧、家庭病床、臨終關懷等服務,發展老年人業余生活產業,滿足其各種生活需求。③培養社區養老專業服務人員。加大對社區養老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提高服務技能。④拓寬融資渠道。應建立起政府為主、兼容各種民間資金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逐步完善機構養老的服務功能。機構養老模式作為一種朝陽模式,目前在我國正逐步發展成熟起來,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5〕。因此,應重視機構養老模式的巨大潛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①加大民辦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政府政策應適當地向民辦養老機構傾斜,通過加大財政、政策支持等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實現養老資源的合理配置。②適度降低機構養老費用。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如通過補貼等手段讓貧困老人也能進入養老機構安享晚年。③改進服務設施。養老機構應加強各種服務硬件設施建設,注重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技能和素質水平,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的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
4參考文獻
1金嶺.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其比較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1;(2):85-91.
2李德明,陳天勇,吳振云.中國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7):543-9.
3唐啟群.河北省老年人養老模式及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12):2091-4.
4鄔雪山,李向陽,顧永紅,等.不同養老方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5;36(3):53-5.
5李軍松,李小鳳.多元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調查〔J〕.調查與研究,2014;(8):33-6.
6馮曉黎,王賢,李兆良,等.長春市老年群體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2):86-7.
7劉鳴.系統評價、meta分析設計與實施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2-3.
8Higgins JP,Thompson SG,Deeks JJ,etal.Measuring on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J〕.BMJ,2003;327(7414):557-60.
9田靜,常增林,梅艷芳.延伸卒中單元對腦卒中患者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4;31(6):1056-8.
10楊克虎.循證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1.
〔2015-12-11修回〕
(編輯袁左鳴)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37318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ZR2014GQ006);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項目(2015WS0066);“健康山東”重點立項課題(XT1403001,XT1403003);濰坊市社科規劃重點研究課題(〔2015〕2號);濰坊市科技局課題(201301082)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5-1176-04;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5.070
通訊作者:李偉(1964-),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健康管理研究。
1濰坊醫學院教務處2濰坊醫學院科研處
第一作者:羅盛(1979-),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衛生管理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