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春 黃利春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的效益分析——以科爾沁右翼前旗為例
郭敬春黃利春
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摘要]文章介紹了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在科爾沁右翼前旗(簡稱科右前旗)推廣應用的必要性,通過連續五年示范與推廣分析了應用該項技術后取得的成效,結果表明,推廣田比對照田(常規直播田)平均畝增產55.68千克,畝增純收益194.13元,實現了旱區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關鍵詞]大豆壟上三行科爾沁右翼前旗效益分析
大豆在科右前旗種植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由于種植品種老化導致品種退化嚴重,加之栽培技術落后、管理粗放、重迎茬頻繁等原因,致使生產成本高、品種及商品率差,嚴重制約了產量和品質,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因此,在當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勢在必行。由大興安嶺農牧場管理局、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和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科技人員在總結內蒙古東部大豆主產區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六年的積極探索,聯合推出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創新大豆栽培模式,為內蒙古大豆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該項技術在內蒙古科爾沁右冀前旗推廣應用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科爾沁右翼前旗是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產糧大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80萬畝左右,其中大豆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3%,而產量不足總糧食產量的0.37%,因此,如何提高單產是發展科爾沁右翼前旗大豆產業的關鍵。
目前科爾沁右翼前旗大豆種植水平較低,平均畝產在100千克左右,近幾年大豆市場價格一路走低,價格補貼尚未到位,加之玉米和水稻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產值和效益均遠高于大豆[1],致使玉米、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戶種豆熱情不高,改種玉米、水稻。按照2014年市場價格計算,大豆畝產純經濟效益為338.09元,而玉米畝產純經濟效益為720.09元,玉米較大豆畝增純收益率達到112%,農民種豆積極性嚴重受挫。另外,新品種更新換代慢,新技術普及不到位,肥料配比不合理,田間管理粗放,整地質量差等栽培技術因素都限制了大豆產業在科爾沁右翼前旗的發展。綜上所述,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推廣大豆新的栽培模式有其十分廣泛的實際意義。
1.經濟效益

圖1 2010~2014年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推廣面積

圖2 2010~2014年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在科爾沁右翼前旗的平均畝產
科爾沁右冀前旗從2010年開始引進并推廣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經過五年連續推廣,截止到2014年,全旗累計推廣54萬畝,由2010年4萬畝發展到2014年20萬畝,年均增長10.8萬畝(圖1)。
推廣田和示范田均采用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推廣田由農民自行田間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示范田由專業技術人員指導,適時進行科學的綜合管理及防治;對照田采用普通的種植技術,通常稱為直播田。每年9月上旬,組織大豆專家組成測產小組,對全旗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示范田和推廣田進行田間現場測產,抽取10個代表性田塊進行實測,結果如圖2所示。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表明,2010~2014年推廣田和示范田平均畝產均顯著高于直播田(p<0.05)。2010年推廣田畝產為133.74千克,直播田99.85千克,增產33.89千克,增產率33.9%,增產幅度最?。?013年推廣田畝產為155.18千克,增產55.09千克,增產率達55%,增產幅度最大。示范田增產最低的是2012年,增產66.09千克,最高的是2013年,增產76.99千克。此外,示范田產量顯著高于推廣田,增產為19.72%。
把推廣田和示范田的數據合起來與對照田比較,2010~2014年采用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田的畝產極顯著高于直播田畝產(p<0.01),五年來平均增產55.68千克(表1),以市場價4.6元/千克計,每畝增加經濟效益256.12元,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194.13元(表2),依此計算,五年總經濟效益6422.30萬元,年經濟效益1284.46萬元,推廣投資年均純收益率1.41。另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份間采用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的田塊畝產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盡管科爾沁右翼前旗近80%的耕地是靠雨水灌溉,但是由于近五年科爾沁右翼前旗的降雨量穩定并且充沛,沒有出現異常干旱年份,可以保證大豆整個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致使大豆產量沒有顯著差異。而示范田和推廣田雖然栽培方式相同,但是在產量上同樣呈顯著性差異,主要是由于水肥供給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因素的差異所致。

表1 單位規模投入產出實物表

表2 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表
2.生態效益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通過增加密度,機械化作業、無公害病蟲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實現了減少投入、節約成本、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節本增效作用,而且還實現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節約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通過該項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旱區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加綠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優化旱區光溫水土資源配置,防止病蟲草害,改善旱區生態環境。
3.社會效益
一是在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活動,利用電視、報紙及宣傳單,開展核心技術宣傳和培訓,使農牧民受益;同時,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解決農牧民實際種植中的問題、宣傳和推廣應用的新品種、新技術,更好的提高了科技服務水平;二是通過示范和召開現場觀摩會,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把新品種、新技術直接交到了農民手中,實現了“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了農民群眾科學種植的水平,加快了科技促進農業的步伐,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表3 經濟效益匯總表
大豆產量主要決定于群體結構,而適當的密度是保證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2-3],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的增產原理主要就是改變了大豆傳統的群體結構,通過增加密度來增加產量。在壟三栽培的基礎上,將苗帶間距加寬到22~24厘米,壟距65厘米,實行壟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種,壟上三條苗帶,各行苗帶間距為10~11厘米,既保留了“壟三”栽培壟溝深松、壟下分層施肥、壟上精量播種的特點,又實現了合理密植,是一項新的大豆高產高效的栽培模式,增產率達20%以上[4-6]。李瑞平等通過實驗證明在內蒙古大豆主產區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相對于壟三栽培和壟上單行栽培技術增分別增產8.23%和14.76%,因此,該項技術非常適合在內蒙古地區推廣[7]。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通過增加密度來增加產量,由于大豆干物質積累分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育中后期,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個體生長空間減少,植株間通風透氣不良,植株葉片相互遮蔽嚴重,中下層葉片提早枯黃脫落,倒伏現象嚴重,因此密度太大可能導致產量有所降低。在科爾沁右翼前旗一般畝保苗在3萬株左右,這樣既可以增加密度又能保證個體正常生長發育。
經實踐證明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在前科爾沁右翼前旗對糧食增產、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巨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邱姝媛.淺談制約昌圖縣大豆生產發展的原因及提高產量的技術[J].大豆科技,2013,(3):74-75.
[2]劉金印,張恒善,王大秋.大豆種植密度和群體結構指標的研究[J].大豆科學,1987,6(1):1-9.
[3]Carpenter AC,Board JE.Growth dynamic factors controllingsoybeanyields tabilityacross plant populations[J].Crop Science,1997,37(5):1520-1526.
[4]馬日亮,李志峰,孟德.內蒙古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規范[J].現代農業,2006,(2):8-9.
[5]劉承軍,曲貴才.大豆壟上三行栽培及機具改裝[J].現代化農業,2007,(8):5.
[6]李洪斌,張廣,陳寶和等.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配套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6,(3):28-29.
[7]李瑞平,李志剛,王貴平等.不同栽培模式對大豆生長動態及干物質積累分配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8,27(6):97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