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王復新,段 偉,王明華,劉瑩瑩
(1.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6;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3)
?
急性腦血栓形成與磷脂酰絲氨酸外翻、微粒釋放相關性的研究①
王東升1,2,王復新2,段偉1,王明華1,劉瑩瑩1
(1.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6;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3)
摘要:目的:通過對急性腦血栓患者血漿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微粒(microparticle, MP)釋放的動態變化的觀察,探討其與急性腦血栓的關系,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急性腦血栓患者20例作為試驗組(排除標準:糖尿病、惡性高血壓、尿毒癥、惡性腫瘤、近6個月輸血史),同時收集20例正常體檢人員,無心腦血管疾病,檢測前無使用抗凝劑等干擾血凝系統的藥物,作為對照組。通過流式細胞儀、共聚焦顯微鏡檢測PS暴露,比較正常人與腦血栓患者的結果差異是否有顯著性,得出結論。結果: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試驗組微球總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磷脂酰絲氨酸外翻、微粒釋放可以促進凝血因子復合物及凝血酶的生成,最終促進凝血的發生,在急性腦血栓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急性腦血栓;磷脂酰絲氨酸外翻;微粒釋放;研究
急性腦血栓形成(cerebral thr ombosis)是腦梗死最常見類型,約占全部腦梗死發病率的60%。血管壁結構完整性破壞,止血、凝血、纖溶系統的失平衡和血流狀態的改變,共同構成血栓形成的基本條件。有報導指出缺血性卒中與凝血機制異常、栓子阻塞腦血管關系密切[1]。本文主要是研究急性腦血栓患者止血、凝血、纖溶系統中血漿磷脂酰絲氨酸外翻、微粒釋放與血栓形成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2013-01~2014-01來我科住院確診的急性腦血栓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 ,平均年齡(55.6±16.2)歲;所選患者具有下列請予以排除:(2型糖尿病、2級以上高血壓、尿毒癥腎功失代償期、明確診斷的惡性腫瘤、近6個月輸血史、各種明確診斷的急慢性感染);正常對照組20例,來自正常體檢人員,需無心腦血管疾病,檢測前無使用抗凝劑等干擾血凝系統的藥物 ,男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齡(54.8±17.4)歲。
1.2標本采集
兩組人員均應清晨空腹肘部靜脈采血5mL,取1.8mL置于含0.2mL 0.109mol/L枸櫞酸鈉抗凝液的試管中,采血動作要熟練,同時血液必須混合充分以減少誤差(采血后,將抗凝管至少輕輕顛倒8~10次),管中不能出現凝塊。使用離心機3000r/min離心10min,將血漿分離,并在2h內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漿進行檢測。
1.3PS外翻、MP釋放水平檢測及來源分析
用megamix標準微球試劑盒調整流式細胞儀所需要的條件,并設定微粒(microparticle, MPs)的檢測范圍;定義1Μm以下并表達PS的門內物質為MPs,1μm以上不列入計算范圍內,通過Truecount beads定量檢測MPs總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為SPSS13.0,使用ANOVA方法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在分析的標本中,只有小于1μm的門內物質有90%以上的顯示為膜聯蛋白v陽性,我們將這部分物質稱為微球。通過對已知數量的TrueCount beads做為標準內參,計數微球的絕對數,每個分析的標本中,小于1μm的門內有90%以上為膜聯蛋白v陽性,我們定義為微球。急性腦血栓患者膜聯蛋白v陽性的微球總數平均為(4191±485)μL,而對照組正常人平均為(1629±252)μL。經過統計分析,急性腦血栓患者微球總數明顯高于正常人(P<0.05)。見表1。

表1 急性腦血栓患者和正常人每微升血漿中微粒數目±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
3討論
PS是細胞膜上主要的陰性磷脂,是凝血啟動和吞噬識別途徑上重要的信號分子。細胞膜PS外翻加速了凝血過程的兩個關鍵環節,即凝血因子FX激活和凝血酶生成[2]。近年來研究發現MP也是獨立于細胞因子、激素等分子外的一種新型細胞間信息傳遞方式,參與機體幾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學行為(如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等)[3,4]。我們的實驗發現急性腦血栓患者血漿PS暴露及微粒釋放明顯高于正常人,這些暴露PS的細胞又為凝血復合物的生成提供了催化表面,進一步的增加了凝血酶原酶的生成。增加的凝血酶又進一步促進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導致患者血栓的發生[5,6]。微粒不但攜帶細胞的表面標志物和表達PS,而且其攜帶的細胞表面受體能夠調控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從而參與疾病的發生發展。MPs表達PS使其促凝活性提高了50~100倍[7],在血栓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物學作用[8]。做為診斷血栓金標準的血管造影,常伴有肺栓塞、下腔靜脈穿孔及急性腎衰竭等并發癥限制了其早期診斷[9]。急性腦卒中現在無論是在發病率和致死率都處于老年患者發病的第一位,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的很大影響,因此對該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就更加至關重要[10]。我們認為通過檢測循環微粒水平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可以早期發現,積極給予溶栓和抗凝治療,會明顯提高治療療效,改善預后。同時,已有研究表明已有研究表明腦血栓患者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紅細變形性降低,聚集增加并伴有機械損傷,血小板活化、聚集性增強,內皮細胞損傷[11]。 我們認為損傷或活化的細胞PS暴露增多,同時釋放微粒,為凝血因子提供催化表面,進而大大促進了凝血級聯反應,引起血液高凝狀態,從而導致腦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張建華,李玨琪,梁珊珊.急性腦功能患者的功能預后與依達拉奉劑量治療相關性研究[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36(5):68-69
[2]Kato S,Chernyavsky S,Tokita JE,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inuria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0,30(3):281-285
[3]Crookston KP,Sibbitt WL Jr,Chandler WL,et al.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in 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Int J Rheum Dis,2013,16(1):72-80
[4]Bellomo R,Atkins RC.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thromboembolism: Is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warranted[J]. Nephron,1993,63(3):249-254
[5]田海軍,黃佐,吳宗貴.內皮微粒與心血管疾病[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06,27(1):34-37
[6]Fu Y,Zhou J,Li H,et al.Daunorubicin induces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s through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and microparticles release[J].Thromb Haemost,2010,104(6):1235-1241
[7]郭菲,黃立娟. 微粒在血栓形成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免疫醫學雜志,2012,35(5):346-349
[8]Sinauridze EI,Kireev DA,Popenko NY,et al.Platelet microparticle membrane shave 50-100- fold higher specific procoagulant activity than activated platelets[J].Thromb Haemost,2007,97(3):425-434
[9]Ramacciotti E,Hawley AE,Farris DM,et al.Leukocyte- and platelet derived Microparticles correlate with thrombus weight and tissue factor activity in an experimental mouse model of venous thrombosis[J].Nephion,2009,101(4):748-754
[10]孫香偉,李學臣,徐敏.急性腦卒中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228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0,33 (6):106
[11]劉澤霖,賀石材,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5
(收稿日期:2015-03-23)
中圖分類號:R74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1-0148-02
作者簡介:王東升(1976~)男,黑龍江大慶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通訊作者:王復新(1959~)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wdsok 197702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