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成(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
清末《財政說明書》及其史料價值
劉德成
(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摘要]清末《財政說明書》是出于實行預算的需要,由各省分別編訂的反映各省財政事項的官方文獻。該文獻從宣統元年起開始編訂,至宣統二年基本完成。《財政說明書》由各項財政收支數字及其說明文字構成,翔實反映了清末各省的財政事項,對于研究清末財政經濟問題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清末財政預算
清末《財政說明書》是由各省分別編訂的、詳細反映各省財政事項的官方文獻,共計22種。該文獻由各省清理財政局印行,數量很少,散存于各地,鮮有館藏全品,加之流傳不廣,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實際上,該文獻內容豐富、翔實,全面反映了光緒宣統年間我國工業、農業和財政經濟狀況,是研究清末財政經濟問題和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應該受到足夠重視。
《財政說明書》是清政府為了實行財政預算而編訂的。在此以前,歷代統治者雖然極其重視國家財政問題,但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財政預算。[1]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為了擺脫危亡的命運,清政府開始全面實施“新政”。其中,“仿泰西之法”,實行預算,便是“新政”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來,隨著地方財權的日益膨脹,國家財政陷于混亂無序狀態。因此,要實行預算,必須對各地財政狀況進行全面調查與清理,以摸清各省財政收支底細。正如時論所言:“今日欲速行預算,必先以調查財政為第一要義。”[2]
為此,清政府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戶部改為“度支部”,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財政改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度支部頒布《清理財政章程》,要求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負責本省財政事項的調查與清理,并將調查清理的結果編訂成詳細說明書(即《財政說明書》),限至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底報送度支部。為防止各省出現敷衍與隱瞞現象,清廷一方面派出高品級的財政監理官員分赴各省,對當地清理財政局的工作進行督促與檢查;另一方面要求清理財政局聘請熟悉財政問題的“公正紳士”,對當地財政收支進行審核,發現問題,隨時指陳。在朝廷的主導和推動下,各省《財政說明書》的編訂,自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啟動,至宣統二年(1910年)基本完成。
從內容上看,各省《財政說明書》主要記載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財政事項。這些財政事項一般分為歲出和歲入兩大類,歲出和歲入項下又各分若干子類,子類下再分若干細目。例如,《廣東財政說明書》將歲出分為解款、協款、行政總費、交涉費、民政費、財政費、典禮費、教育費、司法費、軍政費、實業費、交通費、工程費、官業支出14個子類,子類之下又共設有1094個細目;歲入則分為田賦、鹽課稅厘、關稅、正雜各稅、土藥稅、厘金、正雜各捐、捐輸、官業收入、雜收入10個子類,子類之下共設有812細目。但也有些省的《財政說明書》所載財政事項只有歲入而無歲出。例如,《福建財政說明書》只對田賦、糧米、鹽課、厘捐、關稅、茶稅、雜稅、雜捐、官業、雜款等10類收入項目的沿革及其利弊進行了分類說明,并未記載歲出情況。
從形式上看,各省《財政說明書》均由財政數據及其說明文字構成。財政數據具體反映了各省財政收支的規模與結構。數據一般精確到小數點之后三位數,不再像傳統記載中那樣羅列到最小單位,如米糧,精確到石以下的斗、升、合、勺等。重視數據的運用,并形成數據與文字相結合的文體,這說明當時的清理財政的人員受“西學”的影響,對數據意義的認識和運用都有了提高。說明文字則對每一收支項目的起因、起始、新增支出項目款的來源及其演變進行說明。另外,《財政說明書》還按照《清理財政章程》的要求,對本省財政領域存在的利弊進行了陳述,并提出了興利除弊的建議。各省《財政說明書》中的利弊之論,雖不完全正確,卻也不乏真知灼見。
清末財政調查與清理是由官方實施的、對全國財政及相關事項進行的大規模細致調查,這在中國歷史上還屬首次。因此,在這一基礎上編制的《財政說明書》對于研究清代財政經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其一,清末《財政說明書》是研究清代茶葉稅制的珍貴史料。自唐代茶稅開征以來,茶稅一直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稅源。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局,茶葉稅制隨之也出現了顯著變化。關于茶葉稅制,正史、方志、政書、文集等傳統資料的記載零亂不詳,而《財政說明書》則彌補了這一缺憾。以四川茶葉稅制為例,《四川財政說明書》對此記載十分詳盡:四川實行茶引制,茶商于經過各關,按引繳納茶稅,其中腹引(準予行銷腹地的茶引)每道征稅銀二錢五分,羨銀九分八厘,截銀一錢二分,厘銀一錢七分七厘九毫;土引(準予行銷土司的茶引)每道征稅銀三錢六分一厘,羨銀一錢一分一厘,截銀一錢二分二厘征,厘銀一錢四分三厘八毫;邊引(準予行銷邊境的茶引)則又區分南路邊引、西路邊引和邛州邊引,稅銀、羨銀、截銀、厘銀定率各異。對茶葉課征稅銀之外,又加征羨銀、截銀、厘銀,說明清后期四川茶葉稅制趨向復雜。另外《四川財政說明書》還對于茶課收入做了記載:“歲入之總額,約計一十二萬余兩,均由各州縣按章陸續繳解,移存藩庫。”[3]
第二,清末《財政說明書》是還原歷史事實的可靠資料。由于《財政說明書》是在對財政事項細致調查的基礎上編訂的,因此,它的可信程度較高,是還原歷史事實的可靠資料。例如,清后期財權下移,各地方的雜稅名目紛繁,致使后世研究者對雜稅的統計多有遺漏舛誤,而《財政說明書》則能夠給出詳盡的說明。如河南雜稅,現有研究成果統計20種,[4]而《河南財政說明書》記載的雜稅則有4類26種之多。“有抽之于花戶者,如串票捐、契稅捐、契尾捐、房捐、畝捐、隨糧捐之類是也。有抽之于坐賈者,如斗捐、商捐、鋪捐、油捐、火柴捐、煤油捐、糧坊捐、變蛋捐之類是也。又如棗捐、瓜子捐、柿餅捐、柳條捐,柿花、芝麻、花生等捐,則就出產之物而抽收。如戲捐、會捐、廟捐、巡警捐、冊書捐等,則因特定之事而抽收。”再如,對中國近代社會具有重要影響的稅種——厘金,學術研究成果可謂豐富,但關于它創辦的時間、地點和起因,學者們的說法并不一致。目前學術界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厘金創辦于咸豐三年(1853年)揚州的仙女廟,起因是為鎮壓太平天國而籌集軍費,這是最為流行的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厘金最早創辦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湖北的光化縣,其產生的歷史原因是適應當時治洪需要。[5]筆者近讀《四川財政說明書·茶票息厘說明書》后發現,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川就開征了厘金,其收入專作都江堰維修之人工經費,只不過它是作為茶票“息銀”的附加稅,“每息銀一兩加厘銀(即“厘金”——筆者注)一錢,申繳解司,專備修理都江堰工經費。”這應該是關于厘金的最早記載。
第三,清末《財政說明書》是研究晚清財政機構變遷不可或缺的資料。晚清雜稅繁多,各種征收機構也相當混亂,厘金局、善后局、籌防局等等,五花八門。清末,隨著財政改革的不斷推進,財政行政機構也進行了整合。1906年,清政府將戶部更名為度支部,將財政處、稅務處并入該部。善后局、籌防局等繁雜的地方財政機構先是統并于新設的財政局,宣統時又裁并各局為財政公所。對這些財政機構歷史變遷的研究,是財政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清末《財政說明書》是不可或缺的資料支撐。如《江蘇寧屬財政說明書》對宣統年間成立的江蘇省江南財政公所的演變情況描述十分清晰:該所“從前系就江南籌防、金陵支應、江南籌款等局歸并,改為財政局,現于宣統二年七月改設財政公所,歸藩司統一財權。”另外,《財政說明書》對其他相關機構的沿革也有明確記載。如《江蘇寧屬財政說明書》記載,江南巡警路工局“于光緒三十年十月,以省城原有之保甲總局改設。”“其附屬之路工處,于宣統元年秋間,始行歸并該局”。該局經費來源分別有三:財政局撥付經費、截存專款和捐款。其中捐款為該局直接經征,“每年約收花捐洋八千余元,每年樂手戲園捐洋四千八百元”。值得注意的是,巡警路工局本主警務,卻也直接經征雜稅,這反映了晚清財權的混亂。
參考文獻
[1]陳鋒:《晚清財政預算的醞釀與實施》,《江漢論壇》,2009年第1期,第78—90頁。
[2]佚名:《論中國于實行立憲之前宜速行預算法》,《東方雜志》,1906年第3卷第13期。
[3]《四川財政說明書·茶課稅厘羨截說明書》。
[4]左治生:《中國財政歷史資料選編》(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346頁。
[5]俞志生:《清“厘金”起源新探》,《學術研究》,1992年第6期,第56—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