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龍南縣老年大學 胡宏勝
?
把握好歌曲的三種唱法
——聲樂教學有感
□江西省龍南縣老年大學胡宏勝
根據筆者聲樂教學的實踐,認為老年學員對所唱歌曲的各種情感基調了解以后,應根據具體作品的音樂旋律風格、思想內容、民族語言特征和聽眾的欣賞習慣及心理狀態確定發聲方法。音色的表現不是一成不變的,現把三種唱法及歌曲的藝術風格簡單介紹如下,以供老年大學聲樂專業師生們交流借鑒:
一、合唱歌曲、頌歌、勞動歌曲、斗爭歌曲、藝術歌曲及外國歌曲可采用美聲唱法的發聲特點,喉頭位置較低,喉結下坐、喉嚨上下前后一起“打開”,會厭軟骨充分豎起,口腔后半部開度較大,口型以“豎”和“圓”為主,運用胸腹聯合呼吸蓄氣法,起音輕柔,氣息始終由下而上沖擊在上顎平面以上。人體共鳴腔、竇和頭骨參與整體混合共鳴,嗓音始終含有“微顫”。聲音著力點靠后,在共鳴的前提下吐字,吐字服從發音,咬字噴彈力小。此唱法圓潤飽滿,聲音銜接平滑勻凈,氣聲一致,聲區統一、音域寬廣,以柔為主,剛柔兼備,適合音色較暗的演唱風格。
二、民歌和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及抒情歌曲采用民族唱法的發聲特點,咽腔口腔不過大地擴展,以保持民族語言的聲音色彩。聲音著力點靠前,聲波在口腔的前上部引起振動,即在硬腭與軟腭的交界處至唇齒之間集中反射。喉嚨前后打開,不強調會厭豎起和喉頭向下,口腔壁和咽腔壁的肌肉處于積極狀態,口型較扁,嘴巴向兩邊拉開,咬字方面發音服從吐字,把“字正”放在“腔圓”的前面。唱快速的民歌時,吐字的噴彈力較強,口咽腔內開度小,口腔的動作快而小;唱一般平靜柔和的抒情歌曲時,有控制的丹田氣息自下而上,聲帶邊緣振動,音色柔和,音量較弱。總體聲音明亮清脆、親切甜美。
三、流行歌曲即通俗歌曲采用通俗唱法,口語化的演唱特征和自然發聲的特點使歌曲對于演唱者來說沒有門檻,內容日常生活化,屬于貼近生活的藝術,演出形式具有群眾性,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中低音區發音像平時說話般自然,嗓音親切干凈,以真聲為主。對歌曲的念讀重于聲音的吐發,吐字上夸大唇舌動作,演唱樸實自然,瀟灑不做作。對音色的要求不苛刻,可用直音、硬音、輕聲、氣聲、沙啞聲、假聲等。唱高音時牙關自然打開,上腭上抬,上口蓋抬起,喉嚨打開,假聲不滲入太多,使唱法保持通俗的生活化。氣息采用逆運氣,自上而下運行,聲帶局部振動,用喉咽腔、口腔、鼻腔共鳴,不用刻意制造共鳴空間。咬字吐字口語化,口型是扁的。
三種唱法都有各自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音色是由泛音的數量和強度的差異決定的,口腔共鳴器的不同形狀與咽腔肌肉的柔韌程度都能影響音色。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與時俱進,提倡多種形態、不同層面和各種唱法相結合的創新,如民美唱法、民通唱法(包含融入的戲曲元素)和變通唱法等。三種唱法并不是涇渭分明,不可逾越的,演唱者既要根據自己的演唱特點形成單一的演唱方法,還應借鑒吸收其他唱法的藝術風格,以達到藝術風格的多元化,從而使人耳目一新,讓聲樂藝術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