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卿
繞個彎兒的消極而為也許更有為
王雪卿
班級失竊;以人為本
大課間,有學生反映錢包和飯卡不翼而飛了。我經過簡單了解,知道是班級內部出現了情況。怎么辦?如果按常規的方法來,大費周折卻不一定有收獲不說,還會搞得人心惶惶,最關鍵的是,即使真的查出來,讓學生直接被扣以“賊”名,實在是殘忍。可是班主任裝聾作啞、置之不理,“偷”字將控制班級的輿論,而且會影響學生情緒。冷靜思考后,我決定繞個彎不直奔主題,以向善之心和羞恥之心為“鑰匙”來個攻心為上的不查之查。
“同學們,剛聽到班里出這樣的事,我很難過。但憑我多年當班主任的經驗以及對班里各位同學的了解,我認為這里面有個秘密。”進入教室,我平靜而略帶神秘地說。這時班上那股復雜而緊張的氣氛轉為好奇,紛紛要我揭秘。
看時機成熟,我動情地說:“大家相處快三年了,咱班有沒有出現過小偷?沒有!丟東西是有的,但小偷是沒有的。所以,咱班以前沒有小偷,現在也沒有,以后更不會有。為什么這么肯定?大家想啊,我們馬上就要畢業了,人道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會做出傷害同學情誼的事呢?”
“可錢包和飯卡真的不見了啊!”學生說。
“對,這些都是事實。不過,請問,東西不見了是否就是被偷了?自然不是的。那么除了被偷外,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對,有可能自己放在什么地方忘了,有可能沒仔細找,還有可能被人藏起來想開個玩笑什么的。所以,一聽有東西不見了就做出被偷的判斷是不對的。現在,我覺得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故意賣了個關子,學生紛紛逼問,我才故作為難地說:“好吧,那我只好請想要搞點惡作劇或想活躍氣氛的同學原諒了。你們想想,明天是什么日子?今天是3月31日。”
“不對,今天是29日。”
“啊?今天還只是29?估計有些同學急著想玩游戲,把日期也搞錯了,提前這么多天玩愚人節游戲,得折磨人家好幾天呢。大家信不信,這次丟的東西最遲在愚人節深夜12點前完璧歸趙。”一席話說得學生們哈哈大笑。
接下來的事情順著我預想的方向發展著:4月1日前,學生丟失的飯卡和錢包果然很快物歸原主了。
事后,我在班上對此事作了總結:“這個愚人節真讓人難忘,不過,這類游戲,老師希望大家以后不要玩,尤其在新的環境里,這樣很容易被人誤會的,更何況像我這樣善解人意的老師畢竟是不多的啊!”我相信當事人定能聽出我的話外音。
事后回顧,我覺得當時之所以這樣處理,除了出于對學生的了解,我還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心中有“人”。我既沒有一聽說丟失就條件反射般地認定是偷竊,也沒有采用強硬的手段高調介入,更沒有就事論事,直奔主題,把查出結果放在第一位,而是看重處理過程中每一步驟所起的教育作用。回顧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可分為三部分:首先,給事情一個比較平和的界定,而不是用刺耳的“偷”給這件事下定義,這便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第二,點撥學生看問題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明白草率做出被偷的判斷是狹隘的;第三,及時總結,既是警醒,同時又是育人。至于這“愚人節游戲”之說只不過是巧借天時罷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白云中學)
G635.1
C
1005-6009(2016)50-0074-01